分享

散文绿苑|龚道鹏:老队长和他的两个傻儿子

 闲云野鹤b8ooo1 2020-01-12

巫文弄墨是巫山县文学艺

术联合会创建的文学艺术公众号,

旨在展示《巫山》杂志佳作,

交流传播巫山本土文化艺术,

为文学艺术爱好者提供

一个交流展示的平台,

欢迎各位投稿

龚道鹏,女,汉族,重庆市巫山县人,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巫山县作家协会副主席。从事过公文、党史和新闻写作20多年,编辑过杂志、报纸和新媒体,文章散见于《中国青年报》、《重庆日报》、《山西日报》,《红岩春秋》等刊物和网站。曾参与编写巫山党史和地方志书籍《中共巫山县委执政大事记》、《巫山移民史话》、《巫山旅游史话》、《广东对口支援巫山纪实》等10多本书籍。近期开始小说创作,著有短篇小说集《古镇往事》。

 人到中年,许多眼前的事情渐渐被忘却,而童年的记忆,却往往如阳春三月里疯长的野草一般,割去了又长出来,以其旺盛的生命力占据中年的脑海。时常在猝不及防间,记忆的闸门便被打开了,如童年时期外婆家门口的小溪发了洪水,源源不断地,汩汩地流。

我出生在农村大集体时代,农村的孩子早当家,稍大一点都要帮助家里割草、担水、劈柴。我那时有一个任务,就是帮我母亲到生产队里开会。因为弟弟尚还在襁褓之中,母亲白天出工,晚上回来总是忙上忙下照顾弟弟还有做不完的家务活,生产队的会议又是在晚饭后开,地点在队长家里,离我们家就300米远。队长说了,不去就得扣粮食!在那个年代,粮食可太金贵了,扣了全家要挨饿。母亲说我记性好,让我去记住队长说的话,回来了一五一十地说给她听,年幼的我重重地点了点头,就这样背负起像全家的粮食一样重的责任,去队长家开会去了。

队长模样憨厚,50岁上下年纪,总是叼着一个旱烟袋,笑起来的时候眼角的鱼尾纹数都数不清。各家去个代表,自带板凳。我有时忘了带板凳,就坐他们家的门槛上。

  记得第一次去开会,我心里其实紧张得很,一直瞪大眼睛紧紧地盯着队长一张一合的嘴,试图努力记住他说的每一句话。其实队长是个文盲,说的话并不高深,讲的内容都是上面的政策和当前的农事,有时还调解一些扯皮打架的事情,但这些对于只有5岁的我而言,理解起来着实有些难度。

 队长先是清了清嗓子,讲了两句开场白,突然瞥见坐在门槛上的小小的我,转过头来问我。

“娃子,你妈呢?”

“忙。”

他点了点头,又清了清嗓子,转过头去冲着大家,“咳咳,大家安静!今天呢,这个,说一下收苞谷的事情……”

 我立刻聚精会神起来,挺直腰板,仔细地听着队长说的每一句话。梁二的女人和邻居打架,扒了人家的房子,这样的治安事件列在会议的第二项,队长说最后决定扣她80个工分分给对方;过了一会儿,队长又让会计读报纸,“英明领袖……党的路线方针……”

  我终于听得头昏脑胀,兴趣全无,目光开始在房间内游移。脑袋转来转去,最后目光落在角落里队长的两个傻儿子身上。

队长有两个痴痴傻傻的儿子,大的叫喜娃,小的叫国娃。喜娃和国娃想必是有大名的,农村的每个小孩儿都有大名,但大人们见面了都只叫乳名,久而久之,小孩儿们的大名也就变得不重要了。喜娃和国娃因为父母是近亲结婚有些痴傻的缘故,经常呆呆地坐在他们家门口,斜着眼睛盯着来往的路人,他们的父亲在屋里叫一声:“喜娃!国娃!”他们便把头扭过去。

 喜娃比我大两岁,国娃和我差不多大,喜娃总是吊着右眼看人,永远不能看向左边。吊着右眼看人的喜娃脾气怪,人家一逗就生气,抓地上的石头砸人。国娃比喜娃温和许多,开会的时候,国娃就躲在大门后偷看大家,不时咯咯地笑,笑得身上的肥肉颤动,于是大家也跟着没来由的笑。

 那时农村每家每户的孩子多,大人们一出工干农活,孩子们经常纠集在一起疯玩,但都不和喜娃国娃玩,智商是他们的硬伤,两傻兄弟只能独自玩耍。记得我和两兄弟总共说过一句话。一天国娃突然跑过来递给我一个热乎乎的红薯,他说:“你吃!”然后咯咯笑着跑开了,真是傻得可爱。

喜娃和国娃没过几年快乐日子,他们的母亲因为一场交通事故去世了。不久,队长给他们找了一个后娘。后娘对他们很不友善,两人开始每天抬水、放牛、劈柴,再长大一点以后就被赶去种地。平日里两个孩子还饿着肚子,就经常被他们父亲打得滚地哀嚎。因为两个孩子有些痴傻的缘故,也不知道如何跟父亲倾诉,只好由着后娘在背后挑拨离间。

    那几年,母亲因为要照顾弟弟,总是派我去队长家里开会,会议的内容我往往回家之后只能说个大概,但喜娃和国娃痴痴傻傻的表情,总是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

又过了几年,农村土地包产到户了,大家再也不需要到生产队里开会,我也外出读书,很少再见到队长以及他的两个傻儿子。

再后来,偶尔一次听说,喜娃干完农活后在河里洗澡淹死了。喜娃淹死的第二年,13岁的国娃因为一次身体不适,挑粪的时候弄洒了出来,被后娘告了状,父亲拿着手臂粗的扁担抽打他。当天晚上,他嚎了一夜,然后死在了床上。两兄弟那狠毒的后娘和愚昧老实的队长自感在老家呆不住了,于是不久后,到山东投奔亲戚去了。

 如今时隔四十年,我长大的那个村子早已被淹没,在江底静静地立着,以前的事情没有人再提起。我偶然间想起来,怕是远赴山东的生产队长早已作古,坟上的青草也都长了好几茬了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