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宝山、灵山、巫山

 陆安桥1871 2015-10-22
      宝山、灵山、巫山这三个词,都是以山为依托组成的,明显地带有专用成分,即专用名词。单从字面讲,似乎它们之间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而近年在巫溪巫文化研究会的论文中,这三个词频繁出现,引起了不少人的置疑和困惑。为此,试就这三个词间的内在联系,作一些考辨和探讨。 
    一、宝山 
    《大明一统志》载:“宝源山,在县北三十里,旧名宝山……”“宝源山”即“宝山”别名。《山海经》:“巫咸国……在登葆山。”《辞海》释:“葆,珍贵,通宝。”故“葆山”即“宝山”。所谓“登”,动词,上下也,即上下宝山。宝山盛产食盐和药材,实为“宝”之“源”也,故名“宝源山”。 
    二、灵山 
    《说文》:“灵,巫也,以玉事神。”《康熙字典》:灵的繁体字为“靈”,古文亦作“ ”。《广韵》:“巫也。”灵、巫古本一字。《山海经》载:“开明东,有巫彭……皆操不死之药以拒之。”郭璞云:“皆神医也。”袁柯按:“开明东‘六巫’是灵山‘十巫’的一部分。”《华阳国志校补图注·巴志·说盐》称:“巫咸等十巫所升的‘灵山’,即上古产盐的巫山。”
    三、巫山 
    《艺林伐山》称:“巫山者,巫咸以鸿术为帝尧医师,生为上公,死为贵神,封于是山,因此得名。”“巫咸国……在登葆山。”《巫山县志》载:“唐尧虞舜三代,悉以称巫。”《四川上古史新探》:“大宁河沿岸诸山皆为巫山。” 
    以上史籍记载与考证,我们可以看出:宝山、灵山、巫山这三个词语,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并非完全专用。宝山即宝源山,亦可称灵山、巫山;灵山即宝山和巫山;巫山则应以巫咸国治地为中心定位,即宝山就是巫山,巫咸受封之地只能作为巫山的泛指。 
    所谓“巫峡南北两岸十二峰”为巫山,是唐宋人为宋玉《高堂赋》和《神女赋》附会而成。宋玉《高堂赋》:“妾在巫山之阳,高邱之阻”即此。古称“山南为阳”,巫山县西北,正是江的北岸巫溪流域的“巫山之阳”。宋玉《神女赋》指的是巫溪沿岸诸山。《巫山县志》:“城东箜篌山下有神女祠。”即大宁河出口东面山麓,有“盐水女神庙”遗址可佐证。现今的巫山县、巫溪县,是后来行政区划变更的命名,古代两县均是巫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