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冬日里,听听柴可夫斯基吧

 阿里山图书馆 2020-01-12

冬天,是属于俄罗斯的季节。西伯利亚霜冻苦寒,贝加尔湖冰封千里;三套车奔驰在伏尔加河上,喀秋莎的歌声暂时停歇;希什金拿起画笔,描绘大雪覆盖的松林。

这也是诗人和音乐家的季节。1893 年 2 月,残冬未尽的时分,柴可夫斯基开始写作他的《第六交响曲“悲怆”》。这个老头儿声名卓著,但其实一生都在受苦:苦于对灾难重重的祖国的忧思,苦于自己多愁善感的天性。

                   

据说柴可夫斯基是同性恋者。柴氏的第六交响曲,本来他自己命名为《节目交响乐》。至于这个“节目”指的是什么,却是一个谜。还是后来他的兄弟将之改名为《悲怆》,反倒有点缅怀同性恋悲剧命运的意思。

柴可夫斯基用苦难的素材,给你表演人生的欢愉,他用亲切的人间烟火气息,引领你走进音乐的圣殿。他从不用用音符,占据你的耳朵,而是以他真诚的内心,深深地感动听众。

                     

不过,虽然柴可夫斯基在当时很受欢迎,但关于他的评价,却一直有不同看法。比如,音乐学者恺撒居伊认为:“如果把柴可夫斯基看作是俄罗斯作曲家,那就大错特错了,他只是一个会作曲的俄罗斯人罢了。他对我们民族歌曲中的诗意、深情、宁静、恬美始终是陌生的。”

                                

而著名音乐学家波尔盖和代尔莱阿斯,又是一种看法:“柴可夫斯基的艺术虽然缺少精神的语言,但是他真诚恳挚的内心,深深地感动了别人,这就抵偿了他的不足。在感情的起伏上面,其惊人的力度可与瓦格纳相比。”

                 

我无从评判柴可夫斯基音乐的优劣,只能聆听大师的悲怆之曲。四个乐章,回忆了青春与欢乐,痛苦与抗争,最终绝望归于沉寂。柴可夫斯基在音乐中总结了自己的一生。

1893年10月28日,《悲怆》首演。九天后的11月6日,柴可夫斯基与世长辞。

本文插图为艺术家 Galina Gomzina 作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