喧嚣时代,何处寻一方净土,找寻心灵的栖息之所?近年来,伴随着国学热潮的升温,诗词类电视节目收视飙升,在喜马拉雅等APP上潮流领跑。但由于古今语音、语法、词汇、语义等诸多变迁,在浩如烟海的诗词王国面前,普通读者常常发出“想说爱你不容易”之叹。高攀不起的古典诗词欣赏和创作似乎是只属于少数专家学者的特权,如何让高雅的诗歌艺术“飞入寻常百姓家”呢? 由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张玉梅教授主编的这本通识课教材《古典诗词鉴赏与创作》,给出了一个响亮的回答。全书通过具有现实关照的精心选篇,挖掘古典诗词中永恒的情感感召力,如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杨庆存在序言中所言, “以情感人、以情动人、以情化人”。于“诗情画意”中让人心旌摇荡,从而涤荡心灵、滋养性灵,并于潜移默化中,催生出“我手写我心”的创作热潮,用“古色古香”的古典格律诗的语言和形式,酿造出散发着“古色今香”的古典诗词作品。 首先,“诗情画意”体现在本书的作品选编上。这里既有“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儿女私情,又有“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的壮志豪情,既有“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羁旅之情,也有“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逸致闲情。或与屈原同行,在汨罗江边长啸“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或与王维一起登上空山,独享“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留”的那份静谧超然;或与岑参一起领略“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的残酷魔幻;或与李商隐一起迷失在“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的梦幻唯美中。 作者披沙拣金,从传统文化、思想、民族精神发展的角度进行了精心遴选,一篇篇“诗情画意”的作品,时时处处浸润着民族文化、民族思想和民族精神的关照。 在作品选编上,全书以“历史”为经,“文化”为纬,一纵一横编织起一个“诗情画意”的诗歌王国。对于不十分了解中国古典诗词的读者而言,一册在手,不仅可以总览古典诗词的时代变迁、历史沿革,感知两千年来诗歌发展的历程,更能在字里行间触摸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温度和心跳,感受到传统思想的巨大感召力。既是对古典诗词进行了一次全景式的扫描,又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一次浸润式的体验。 具体而言,全书的编排按照历史的顺序,一一聚焦各个历史时期最具代表性的诗歌体裁,历数其发展,如先秦的诗经、楚辞,到汉至唐的乐府,汉至唐宋的赋体,唐及以后的歌行体,唐朝的律诗,宋朝的词作等。这样的编排体例既有利于囊括特色诗歌体裁的代表作品,更有利于全景式的展示和呈现。 而在各时期的代表性诗歌体裁内部,则是用一根传统文化的红线贯穿始终。如诗经单元的“爱情咏叹”,楚辞单元的“家国情怀”,乐府单元的“天马情思”,赋体单元的“明月人生”;歌行体单元的“春思秋情”和“志行怀人”;律诗单元的“自然行旅”和“仕进别情;词律单元的“传统节令”和“花卉歌咏”。这十几个具有现实意义和普世价值的主题就像“路标”一样,指引着读者的诗词发现之旅,也让读者读出作者关于古典诗词的独到理解。 其次,“诗情画意”更体现在本书的叙述语言和叙述调性上。作者的叙述调性是优美、亲切和随意的,叙述语言是诗化的、饱蘸深情的。因为心里想着受众——学生,所以娓娓道来,要言不烦地对每篇诗词的背景、内容和创作特点一一道来。没有对受众认知特点的充分理解和尊重,这是难以做到的。作为一本面向大学生的“通识课本”,张老师充分了解面对的学生,所以叙述调性也是温情脉脉的,没有故弄玄虚或佶屈聱牙,口吻亲切从容,分享着诗歌中的真、善、美,尤其注重古典诗词中情感力量和美学价值的挖掘,很容易让读者有一种参与感和代入感。 如对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的解读谈到,“开篇第一部分,写了作者忽然醒悟到过去委身官场是一种过错,而现在返回家乡才是正确的选择,因而归心似箭。田园“将”芜、来者可“追”、“问”征夫前路、“恨”晨光熹微,这些词语都反映出诗人迫切的返乡之情.....虽然身居陋室,但是诗人可以消闲地散步、随意地休息、看云起云收、赏鸟倦归巢、观日薄西山,一切都是多么闲适和美好。” 作品赏析也时时结合写作特点和写作技巧的点拨。如对陆游的《长歌行》的用韵情况,“此诗的气贯长虹与韵脚的一韵到底显然有直接的关系,正是这种用韵辅助了作者澎湃而一气呵成的感情。”如对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封答复出师西征》评论道,“整首诗作可谓大气磅礴,同时其中也兼顾细节的描写,比如这一层次中写到的夜不脱甲”、五花连线、砚水凝等。作者的手法是大手笔、小细节兼顾的。” 同样不容忽视的是,本书在激发创作热情,催生出“古色今香”的作品上,无疑是非常成功的。一本文学欣赏和创作教材无论编排得多么科学严谨,如果最后不能落实到指导和激发创作上,帮助读者实现从输入到输出的艰难跨越,那也只是一句空话。本书罗列的大量学生习作,颇有可圈可点之处,不仅对后来者是一个正面的榜样,也为仿写提供了捷径和方向。 全书每个章节的第四小节设为“习作选登”,收录了来自交大理、工、农、医、文各个专业的本科生的作业。如序言中所言,“从诗经风格的仿写,到楚辞风格的仿写,再到唐诗、宋词的创作......交上来的是令人眼前一亮的作业。他们不仅能按照上古韵、中古韵的韵部写诗,也能写要求较高的格律诗,还能将旧瓶装新酒,把生动的现实生活写入古诗的字里行间。” 特举三例: “瞻彼谖草,亶时其臭。有彼伊人,善睐明眸。愿结同心,不我以丑。之子杳杳,谓不可求。”本首诗经仿写作品,其中的“善睐明眸”“愿结同心”“不以我丑”等,将口语入诗,颇有诗经风格中直抒胸臆、质朴无华,真情流露的风格精髓。 “晴翠横铺平野东,暖风笛弄晚霞红。两三短哨惊栖雀,七八长歌羡广鸿。”这首七言绝句音韵和谐,表意明白晓畅,浑然天成,意象罗列有古风之妙。 “鸣蝉匿树央,饮露避秋凉。项戴高冠帽,平生气度昂。”作者展开想象之翼,用“高冠帽”的巧妙比喻,勾勒出一个妙趣横生的艺术形象。 撷来诗情画意,酿出古色今香。 可以相信,越来越多的读者将从中受益。如本书后记中指出的,课程的学习“掀起了古典诗词的神秘盖头”,获得一种“奇特又美好的体验”,创作和自由表达的乐趣是“不得不说是神奇”。更希望能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在校内“刮起一股古典诗词创作风”。更有学生这样写道,“诱导我们去发现生活中隐含的诗意,让我们学会以诗意的眼光来看这个世界。” 这大概是一门课程或是一本书的“无心插柳”了。可是这何尝不是“古典诗词欣赏与创作”的学习经历最重要的意义呢?从创作者的视角关照万物,于点点滴滴中发现美、欣赏美,打磨心灵,温润品行,从诗意的角度对现实世界进行剪裁、提炼和升华,寻一片精神的乐土,真是“善莫大焉!”这恰恰是践行着传统文化育人、化人、渡人的功能了!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