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陶瓷美术上的敦煌壁画,造型与装饰,难在达到协调一致

 gs老张 2020-01-12

敦煌壁画本是平面的,若搬上挂盘,挂在墙上,也是平视,在造型上是并不困难的,但是要想在这球件体的罐子、椭圆形体的花瓶上装饰敦煌人物,便感到相当棘手。尤其是那些小口丰肩敛底的瓶罐之类的器型,要是装饰人物,部位安排得不适当,就不会产生良好的效果。因此就不能不研究怎样才能使陶瓷造型与敦煌壁画装饰达到协调一致,根据我国陶瓷艺术的传统经验,以《故宫博物院》陶瓷馆所藏元明两代各式瓶罐为例。

如丰肩、敛底的瓶,在装饰方法上有一套严格的程式,即在各种不同的形体上进行合理划分,分成口部、腹部和底足三个部分,一般是采取披肩、锁口、满脚的办法,在某些部位画花边或连续纹样,留出肩部以下,底足以上,视线最集中的地方画主题人物。我们将《萨陲那太子舍身饲虎图》搬上陶瓷,就是采用这种装饰方法,冬瓜瓶和挂盘上画的《萨陲那太子舍身饲虎图》。

这幅壁画结构紧凑,没有背景的穿插,是一幅非常完整的杰作。我们将故事由右至左,绕瓶一周,上下配置北魏时代的花边,尽量做到自然合理,既能表达壁画的整幅故事情节,又符合陶瓷造型装饰的特色。但教煌壁画有着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形式。以《鹿王本生故事》为例,它是一幅长卷式连环画。这样的形式该用什么样的造型来装饰呢?当然最好是画在一个筒形的缸上,使画幅围绕一周。

但筒形器在烧制上易于变形,实际上我们又不能不把这幅画放在球体或近似球体的瓷器上,为此就把《糖王本生故事图》设法分成两段装饰在琵琶瓶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琵琶瓶上画《鹿王本生故事》。故事的主要内容是:名叫“修凡”的鹿王,救了一个溺水的人,不料反被此人出卖,带领国王前去捕捉。

鹿王诉说了这个溺水人忘恩负义的事,国王感动,救了鹿王。而这个溺水的人便得到“面部生癫,口为朽臭”之报应。画面起伏的峰峦不仅表现出山野环境,又借此把故事情节分割开。形象简练传神。我们运用分段法,基本上使之保持原有的特色。清代初期到中期,康熙、雍正两朝出现华丽的五彩与淡雅的粉彩,配上康熙朝的盘口直身的冬瓜形花瓶,以及雍正朝端庄秀丽的萝卜瓶、橄榄瓶。

在艺术风格上洒脱自如,与元明的繁茂严谨的青花形成鲜明对比。这个时期的粉彩一般不用边角装饰,如当时所流行的《三国志》、《水浒》的刀马人物。有各种装饰方法,都成为我们移植敦煌壁画人物的良好借鉴。这样,我们就根据明清两代的优秀造型传统,把《商队遇盗图》装饰在橄榄瓶上。

据佛经中所说,观音菩萨能拯救一切人间灾,画面上一队商人遇盗,从服饰看被劫者是来自中亚一带,商人惊慌的神情十分逼真。我认为他们均合掌口诵观世音,画面也间接反映出当时“丝绸之路”上商旅生活的一个侧面,我们将其局部装饰在橄榄瓶周身,不用边角装饰,效果较好。

(来源:曹家六少 如有侵权 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