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北朝诗人的一首山水诗,单纯而优美,自然成为孤独的解脱途径

 江山携手 2020-01-12

南北朝时期有个非常有名的家族,这个家族可不一般,它诞生了很多了不起的人,后人习惯将这个家族称为“谢家”。“旧时王谢前堂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的这一首《乌衣巷》,很多人都学过,而在这两句诗中的“谢”,就是魏晋风流的谢家。谢家有很多出名的人,首先想起来的就是风流宰相谢安,其次就是大榭,谢灵运。谢灵运,可以说是我国山水诗的鼻祖,虽在他之前,不少人也做出了贡献,但只有谢灵运是全力创作山水诗的,他的山水诗有开创了我国山水文学的另一个新的境界。


谢灵运出生不凡,含着金汤匙出生,王羲之的重外孙,谢玄的孙子,从小就聪慧过人,谢玄十分的看中他。谢灵运幼年被寄养在钱塘倒是杜炅的道观中,所以他小名也为客儿,后世也有人称他为谢客。公元403年,谢灵运十八岁,他继承了祖父谢玄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开始了仕途挣扎之路,早年的他想必也有过在官场上作出一番成绩的志向。只不过谢灵运天生就不是一个甘心受管教的人,不守法律,肆意妄为,另一方面,他喜欢奢侈豪华,喜欢游山玩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谢灵运都没有能够担任重职,东晋灭亡之后,谢灵运的爵位更是从两千户,降到了五百户。

公元423年,谢灵运此去了永嘉太守之职,回到组局,又营造了新的庄园和别墅,其中一处为石门山上。某一天,谢灵运夜宿石门山别墅的岩石上,这是一个特别的经历,所见所闻所感都十分的有趣,之后他写下了一首山水诗,单纯而优美,展现了人与自然的沟通,而在这首《夜宿石门诗》中,自然也成为了人孤独的解脱途径。魏晋南北朝是一个人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并进一步强化的时代,自我意识的强化从另一方面来说,就是孤独感的强化,谢灵运的这首诗,就是他孤独感,孤独中人与自然的通感,以求得志同道合的情感。


“朝搴苑中兰,畏彼霜下歇。暝还云际宿,弄此石上月”,开头的这四句便展现出这首诗的精彩之处,“夜宿石门”,却从早上开始写起。“兰”是二米好的象征,因为担心它在霜露里凋谢,就讲它摘下把玩,这里包含的是对美好生命的珍惜。谢灵运是一个自负的人,被贬和辞官对于他来说都算是人生的挫折,所以他心中难免有对自己的怜惜和对朝廷的埋怨,于是他用兰来比喻自己。后两句的夜宿,表现出的是孤独无侣,又有些惆怅的心情,展现的是高洁多情,极富美感的形象。


紧接着的四句,是对夜景的感受,用个人的感官去细细聆听:“鸟鸣识夜栖,木落知风发。异音同致听,殊响俱清越”。窗外传来了归鸟疲倦的叫声,夜越来越深了,鸟儿的叫声也逐渐消失,树叶飒飒作响。在这寂静的山中,各种各样的声音都能捕捉到,悠扬而清远。夜景是不能被人的眼睛看到的,所以在描写夜景的时候,很难写好,一不小心,人与自然变成了分离着,而在谢灵运的笔下,他与自然显然融为一体了。


“妙物莫为赏,芳醑谁与伐?”,可惜啊,这样美好的夜晚,却无人一同欣赏;芳香四溢的美酒,也无人同醉共饮。“美人竟不来,阳阿徒晞发”,远行的朋友迟迟不归,不知不觉间,夜色散去,东方已染上了朝霞。最后的四句是一个哲理性的总结,言外之意,是世人皆庸俗,没有这样高雅的情趣,多以很难与自己同游。可他内心还是希望能有一个同游的人,但又明白,这个人不会来,所以从夜晚等到了朝霞。

一方面,他是希望有个志同道合的人,另一方面,他又孤芳自赏。谢灵运在很多的诗中都有跟这首诗一样的表现,只不过这首诗写得更加的单纯优美。人的因为自我意识的觉醒,确实会催生出孤独的情感,很多人的孤独感无法排解,就会从自然中寻找解脱,谢灵运如此,陶渊明如此,山水派的诗人大抵都如此。而这一首诗,是诗史上有重要意义的作品之一,它说明了诗歌也是可以随着人的情感变化而变化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