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写诗的人都会背诵平仄口决吗?写律诗的人张口就背的出吗?

 范良光 2020-01-13

题主问得虽然宽泛,但却暗含几个机关,大有一个问题网罗了所有平仄知识的想法!

这里面至少有三个机关:

第一:古人从什么时候开始讲究平仄的?

第二:平仄格律在什么时候定型的?

第三:古代有平仄格律的口诀么?

下面,西山诗词客就以自己的所知所学来一一回答,帮助大家了解一下古人怎么用平仄的,希望对题主有帮助。

魏晋以前诗的平仄意识已诞生,但仍处于浑沌时期。

汉武时期‘柏梁体诗’出现,但只讲究了每句的句尾押韵。

魏晋及之前诗人虽然有意识地以‘发声语气’来安排字词的排列顺序,但并没有深入研究其规律,只是尽量地做到‘音声谐和’,并没有真正意义地出现平仄之分。

我们从《古诗十九首》就可以看到这种意识倾向和仍未成型的浑沌感。

例如《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这是汉朝的一首佚名五言诗,它具有一定的平仄格律特征:

首先,偶句均押仄韵,草、道、浩、老,都属于平水韵上声十九皓。

其次,没有三平尾,即便是三仄尾的‘在远道’,也只有这一个。

最后,部分句子如‘兰泽多芳草’、‘长路漫浩浩’的平仄符合近体诗的要求。

上述这些特征,都是近体诗的特征。

可见,在上古时期对于平仄的意识已经萌芽,且有一定的规律。

一定有人会说这是一个单独的个例。

那么,我们再看看东晋时期著名才女谢道韫的《泰山吟》

峨峨东岳高,秀极冲青天。岩中间虚宇,寂寞幽以玄。

非工非复匠,云构发自然。器象尔何物,遂令我屡迁。

谢道韫的才名天下皆知,又出身王谢世家,其才学诗文博采众长,很显然是最好的观察对象。

在这首诗中,平仄规律也是比较明显的:

首先:偶句押的都是平声韵,虽然不在一个韵部,但其韵母发音基本是一致的。

要知道,中国现存最早的韵书《切韵》是隋朝时期才发明的,后来的《唐韵》、《广韵》、《平水韵》是唐宋时期音韵学发展到巅峰才发明的。

其次:首联、颔联和尾联第二、四字的平仄都是相对的,这是近体诗‘平仄相对’的基本特征。

最后:除了‘冲青天’是三平尾外,其他皆没出现‘三平尾、三仄尾’的病声。

▲从上面这两首年代跨距有几百年的诗,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魏晋及以前的古人已经有平仄发声和规律分布的意识,但那个时期的人还没有发明出‘相粘、相对、相错’和‘对仗’等平仄格律要求,所以,还处于相对浑沌的一种状态。

南北朝至初唐时期,平仄格律逐渐定型

平仄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南北朝开始被深入研究

春秋古人发明了乐律‘宫、商、角、徵、羽’五音,《礼记》认为“声成文谓之音”,把五音改成五声,《文镜秘府论》又把五声分别对应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和入声。

《文镜秘府论》是最早提出‘五声’对应四声的‘平上去入’的文献,这本书是日本僧人遍照金刚在唐朝贞元年间来中国求学所收集编录的。

这是一本专门讲述诗歌的声律、词藻、典故、对偶等形式技巧的文献。

这本书参考了崔融《唐朝新定诗格》、王昌龄《诗格》、元兢《诗髓脑》、皎然《诗议》以及沈约等人的著作写成。

遗憾的是,遍照金刚引用的这些书籍文献绝大部分在中国古代没有记录

唯一的原因就是:上述这些宝贵的文献在战乱中失传了。不得不说,这是最令人痛心的缺憾!

通过《文镜秘府论》,我们知道其实古人在诗歌格律方面的系统性研究在南北朝时期就开始了,而且有了相当的成果。

跨越时空200年,促使‘近体诗格律定型’的人物史鉴

从南朝齐梁时期开始,诗歌在格律形式上逐渐发生了变化,这变化主要是随着四声的‘平上去入’被定义后才出现的。

为方便大家了解近体诗格律的来龙去脉,我们先把对‘近体诗格律成型’有重大贡献的历史人物按照年代顺序编列出来:

周颙(生年不详-473年),南朝宋、齐的文学家、音韵学家。

他率先提出了‘四声之说’,著有《四声切韵》。

沈约(441-513年),南朝梁国文学家。

他在继承周颙学说的基础上,创‘四声八病’之说,注重声律、对仗。

谢朓(464-499年),南齐杰出的山水诗人,世称“小谢”。

他和沈约等人共创“永明体”,注重平仄协调,对偶工整,开启唐代律绝先河。

萧纲(503-551年),南梁简文帝,宫体诗创始人

萧纲的成就不只是创出‘宫体诗’流派,而是在批判性继承沈约《四声学说》的基础上,推动了格律的‘声律和平仄、对偶’的成型。

可以说,没有‘以萧纲为首的文学团体’的推动,近体格律诗的出现将会更晚。

庾信(513-581年),南梁、北周文学家,父子二人皆受萧纲赏识。

庾信是中国文学史的重要代表人物,诗圣杜甫曾赞誉他:“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

庾信的文学成就有很多,比如转韵法、诗赋法都是他所创,对后来的李白、陈子昂影响巨大。

而庾信在格律诗方面,则集南北朝及以前无数代人的大成,他的《乌夜啼》已基本符合律诗的要求。

庾信《乌夜啼》:

促柱繁弦非《子夜》,歌声舞态异《前溪》。御史府中何处宿?洛阳城头那得栖。

弹琴蜀郡卓家女,织锦秦川窦氏妻。讵不自惊长泪落,到头啼乌恒夜啼。

平仄方面:前四联是七言折腰体,后四联诗是标准的七言绝句。

对仗方面:前三联对仗工整、沉稳。

▲可以说,在南北朝后期,近体诗格律理论已经基本成型,只是还没有正式的理论学说传诸于世,所以,后人一直不认可近体格律诗出现在南北朝

刘善经(生年不详-610年),北周、隋朝人,曾任太子舍人。

他著作的《四声指归》,是隋唐之前‘声韵病犯说’集大成的著作,为后来的格律诗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上官仪(608-665年),初唐人,开创了‘上官体’诗风。

他的成就是总结律诗的对仗方法,形成‘六对、八对’之说,对沈佺期、宋之问定型格律诗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杜审言(645-708年),这就是杜甫的祖父,初唐诗人。

杜审言的大部分五言律诗已经完全符合近体格律诗的要求,但他的最大的成就是完善了五言律诗、开创了七言律诗。

杜审言《登襄阳城》:

旅客三秋至,层城四望开。楚山横地出,汉水接天回。

冠盖非新里,章华即旧台。习池风景异,归路满尘埃。

其实,我们今天看历史,会发现那时候的人很不注重专利的。如果老杜、上官仪、庾信等人先提出来理论,也就没有后面‘沈宋’的事了。

明胡应麟评之:初唐无七言律,五言亦未超然,二体之妙,实为杜审言首倡。

沈佺期(656-715年)、宋之问(656-712年),史论格律诗定型的代表诗人。

元稹曾经评价此二人说:

沈宋之流,研炼精切,稳顺声势,谓之为律诗。由是而后,文体之变极焉。

▲所以说,到了‘沈宋’这里,格律诗才真正全部成型,平仄、声病、对仗都已经达到了近体格律诗文体的巅峰,变无可变。

唐朝时期格律诗的平仄口诀及理论宣传

作为一个爱好诗词的人,我们知道韵书是分辨平仄的最好工具,而平仄口诀则是打开格律诗理论的钥匙。

因此,我们下面就分析一下古人的韵书和格律诗理论是怎么传播的。

依靠韵书分辨平仄

韵书是把汉字按照字音分韵编排的一种书,相当于现在的《新华字典》

古人写诗填词主要参考韵书来判断平仄和押韵,其中较常用到的韵书包括平水韵、广韵、切韵、佩文诗韵等。

最早的韵书据传是三国时期李登编著的《声类》,然后是西晋时期吕静编著的《韵集》,但是这两部韵书的错误较多且已经佚失。

到了隋朝(公元601年),真正意义的韵书《切韵》才由陆法言检校、编著出来,并流传于隋末唐初(已佚失)。

到了唐玄宗年间(公元732年),孙愐在朝廷的支持下编撰《唐韵》,这是第一个被朝廷公认的韵书,可惜的是原书已佚失。

只有后来宋朝的《广韵》、清朝的《佩文诗韵》流传了下来。

有了韵书,只需要找到格律诗的理论文献就可以了,而且,平仄口诀也一定在其中。

‘沈宋’著书授学,布学天下

在唐朝的科举进士考试中,格律诗是重要的考试内容。

沈佺期曾任唐朝弘文馆的直学士一职,宋之问曾任崇文馆任学士一职,都负责检校并编撰新王朝的图书,且教授生徒

所以,可以肯定,作为皇朝直系学府的文官,他们一定编写了相应的理论书籍,并分发到各地学府。

虽然我们现在已看不到初唐时期关于《格律诗平仄理论》的书籍,但是,《文镜秘府论》的编撰者当时就带走了大量的诗歌理论书籍,其中就有沈佺期的诗词理论文献

否则,凭一个在大唐只呆了2、3年的日本和尚,怎么可能编撰得出《文镜秘府论》这样的煌煌巨著呢?

日本僧人遍照金刚,又称空海,俗姓佐伯,贞元二十年(804)七月至中国,元和元年(806)八月回日本。

▲所以,我们肯定当时有平仄口诀或者规律,只可惜佚失了。

清学者杨守敬是第一个研究此书的,他在《日本访书志》中曾论及《文镜秘府论》:

“此书盖为诗文声病而作,汇集沈隐侯、刘善经、刘滔、僧皎然、元兢及王氏、崔氏之说。今传世唯皎然之书,余皆泯灭。按《宋书》虽有平头、上尾、蜂腰、鹤膝诸说,近代已不得其详。此篇中所列二十八种病,皆一一引诗,证佐分明。”

由此可见,遍照金刚当时带走了大量的南北朝和初唐时期的诗歌理论文献。

杨守敬通过对比宋朝的格律诗理论来检校,发现那时候的理论在宋朝都能佐证分明,这充分说明初唐时期格律诗理论已经完善,且这类书籍比较容易获取。

所以,今天我们仍是感谢空海大师,若非他,我们的诗歌传承和历史就遗失了很重要的一部分。

只要掌握了平仄口诀,不用背诵就能写出律诗来

格律诗的平仄来自‘马蹄韵’,古人根据骏马奔跑的状态得出了‘仄仄’是第一音步,并在此基础上推出第二个音步‘平平’,然后循环往复,并采用半切的方法得出五言绝句、七言绝句的平仄格律。

▼掌握格律诗的平仄,应首先从五言绝句的正格开始,并遵循以下规律:

  1. 一句之内,平仄相间,尾字平声入韵;

  2. 一联之内,平仄相对,第二句尾字押平声韵;

  3. 联和联之间,平仄相粘(相同)、相错相反;

  4. 每一句不得出现孤平、三平尾、三仄尾等大拗。

  5. 掌握五言绝句的平仄格律,只需要在五言绝句每一句的前面加上一个相反的音步,就是七言绝句。

  6. 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是每一个绝句的循环往复,依旧遵循第2、3、4条的规定,就可以无限推演下去。

▲掌握了上述规律,只需要用三五天的功夫在纸上推演,就能熟练掌握五言绝句的平仄规律,无需再背诵。

具体的推演过程,请参见本人2019年12月13日的问答:只需要熟练掌握了五绝的平仄,其他的七绝、五律、七律的平仄就都知道了》

链接:五代十国的编年史。

★北朝(公元386年—581年),包含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

北魏(386年—534年),鲜卑族拓跋珪建立的政权,也是南北朝第一个王朝。

崔融(476年-517年)

北周(557年—581年),581年二月,北周静帝禅让于杨坚,隋朝建立。

★南朝(公元420年—589年),包含刘宋、南齐、南梁、南陈四朝。

南齐(479年—502年),萧道成接替刘宋王朝,成为南朝第二个王朝。

南梁(502年-557年),萧衍取代南齐称帝,成为南朝第三个王朝。

★公元589年,隋朝把南陈灭国,一统天下。

★公元618年,唐朝取代隋朝大一统中原王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