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聚餐用公筷 从我做起

 天使之剑 2020-01-13

​ 一、为餐桌上的“黑白双筷”叫好  

     近期,笔者因参加学术会议辗转于南京、广州、深圳等地,不止一次在餐桌上发现,就餐者面前都放有黑白两双筷子:一双用于取菜,一双用于自食,颜色对比分明让人不易混淆。对于这样的文明小进步,笔者不禁为之叫好。

    围桌合餐是中国人习惯的进餐方式,气氛热闹而融洽。筷子频繁穿梭于食物和口腔之间,在传送美味的同时,也交换了同桌人的唾液,唾液中的细菌和病毒也有可能就此进入新“人”的消化道。

    目前,已经发现人类唾液中含有600多种微生物,通过唾液可以传播的感染性疾病有很多种,其中幽门螺杆菌对中国人健康的威胁最令人关注。幽门螺杆菌感染可以导致慢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和胃溃疡等消化道炎性疾病,同时它还与胃癌发生密切相关。1994年,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将幽门螺杆菌定为I类致癌物,它主要通过“口—口”和“粪—口”途径传播,就是我们常说的“病从口入”。目前,中国人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高达60%,而且感染具有明显的家庭聚集现象,这与中国家庭合餐习惯具有密切关系。

    此外,通过唾液传播的病原体还包括:肠道病毒、流感病毒、口蹄疫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结核杆菌等。由此可见,在中国积极倡导分餐方式十分必要。“黑白双筷”虽不及分餐制来得彻底,但也不失为一种简单易行、便于普及的过渡方式,值得大力推广。

    使用公筷公勺或者“黑白双筷”,虽然会让吃饭变得稍微麻烦一点,但是却能换来所有共餐者的安心。这不仅仅是为了疾病防控,更是对餐桌上其他人的体谅与尊重。    ( 原载《健康报》2019-10-12二版  作者: 环境卫生学专家 舒为群)

 

二、聚餐用公筷   从我做起 

(作者:安徽省卫计委主任  于德志) 

    亲友相聚、围桌共餐是中国人传统的饮食习惯。为了表示亲近友好,用自己的筷子为他人夹菜也是餐桌上常见的场景。即使有些餐馆提供公筷,不少人也会觉得公筷私筷换来换去很麻烦,所以在很多场合公筷也成了摆设。但一盘菜中多双筷子夹来夹去,推杯换盏间便给了各种病原传播的机会。就餐时不用公筷,已经成了我们餐桌上最大的健康陋习之一。为了自己和他人的健康,全社会应该推广公筷行动:健康用餐,使用公筷,从我做起。

    许多疾病可以通过病从口入感染健康人,最常见的途径就是使用筷子。就餐者的口腔和唾液直接接触筷子,大家在一个盘子里用筷子夹菜,有时还会互相夹菜,极易产生交叉感染,如增加幽门螺杆菌的传播风险。我国人群幽门螺杆菌感染率高达50%~80%,重要媒介可能就是筷子。幽门螺杆菌是多种胃病的罪魁祸首,还是引起口臭的最直接病菌之一。欧美人由于习惯分餐制,所以该菌的感染率明显低于中国人。

    筷子还是多种疾病的推手。如病毒性肝炎病人的唾液中含有肝炎病毒,经过筷子的传播,会进入健康人消化道中,有可能传染到健康人身上。又如曾一度在安徽高发的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为感染者的鼻、咽分泌物或粪便,筷子可能就是帮凶。6岁以下孩子免疫功能低下,更易因共用碗筷导致病毒交叉感染,所以即便在幼儿园也应尽量让孩子用自己的餐具。

    中国人喜欢用个人的筷子夹来夹去,实践证明这是对健康有害的。通过餐桌传播疾病,已经成为我们面临的一个紧迫的公共卫生问题,急需形成社会共识,来切实加以改变。现在,人们之间接触非常频繁,接触少不了聚餐,建议在聚餐和家庭用餐中要使用公筷或专用餐具。

    我们可以描绘出这样的场景:大家在外就餐时,在每盘菜端上桌后,由服务员摆上公筷公勺,食客用公筷拨出一些放到自己的碟子里慢慢食用,这样既避免了口水交叉,又控制了食量,既是对自己的健康负责,也是对他人的尊重。实行公筷制后,没有吃完的食物,也可以放心地打包回家,减少食物浪费。 { (陈 旭 冯立中整理) 

    ( 原载《健康报》2016-5-30四版) (所有公职人员、特别是企事业单位的大小头目、科教文卫药工作者应该带头!____推荐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