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训文化经过上千年的沿革,无论是内容还是体裁,都经历了诸多的演变与发展。家训文化之中的体现出的思想立场、道德观念、价值标准,也都曾因社会时代的不同、创作主体身份的差异而大有区别。经历朝代更替与思想流变,唐代家训诗在传统家训的核心内容之外,也有着新的发展与演变。 唐代是我国社会思想碰撞发展时期,兼顾儒家思想与佛老之道的唐代家训诗的教育主题可谓是丰富多样,特色鲜明。家训诗作为唐代家庭教育中的主要方式与内容,涵盖了劝学教育、齐家教育、建功教育、处世教育等主要教育主题,影射了儒释道等多种社会思想。齐家治国平天下,唐代家训诗不仅仅承担着为家族培养齐家之人的任务,也承担着为国家培养治国之人才的重任。 一、劝学教育君子学以立名,'劝学'一直是我国传统家庭教育中的主要内容之一。'学而优则仕'是儒家教育思想的教育目的之一,'为学'也一直则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内容。'劝学'教育作为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自然也是家训文化中的主要内容之一。颜之推在《颜氏家训·勉学篇》的开篇写道:
自古以来,明哲圣贤的帝王都需要时刻勤勉学习,更何况是凡夫俗子呢,颜之推在其家训著作的开篇就点明了学习的重要性。 至唐代,'劝学'仍然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也因此出现了许多以'劝学'教育主题的家训诗。唐代孟郊作《劝学》,写道:
立志为学,无论是官宦之家还是寻常百姓之家,都将'劝学'作为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诗圣杜甫曾作诗《宗武生日》、《元日示宗武》、《又示宗武》等诗劝诫儿子宗武要勤奋为学,传承家学诗风。在《元日示宗武》中,诗人写道:
杜甫告诉宗武道:想要学习新的学识与词律,读书学习是最好的方式。古时的'青玉案'泛指古诗或是诗歌的词牌名,'紫罗囊'指一种用香囊制作成的装饰品,诗人以这两种物品为喻,告诫宗武要尝试着开始吟诗辞赋,不要羡慕别人。 诗作的后两句则是表明了杜甫希望宗武能够尽早立志,勤学经书,喜好文章,可以做到像孔子一样,有弟子三千的成就。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有着'文章巨宗'和'百代文宗'之美名。自贞元十七年始,韩愈曾先后三进国子监,分别担任国子监博士与国子监祭酒,广泛招收弟子,亲自授业讲学,并留给后世诸多论师说道的诗作与文章。 积极倡导古文运动的韩愈十分重视教育,也曾作诗《符读书城南》、《示儿》、《劝学》等诗,教诫儿子与其他家族晚辈要勤奋为学。在《符读书城南》中,韩愈写道:
韩愈认为,人之所以可以区别于其他,就是因为人可以读书,可以满腹诗书经纶。'诗书勤乃有',同时韩愈还认为只要肯勤苦用功,便可以获得知识与才华。为了说明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能够改变两个同样天赋水平的人,韩愈还在诗中写道:
唐代著名宰相权德舆,喜好诗赋文章,在贞元与元和年间曾执掌文柄,颇具权威,名重一时。权德舆生于官宦世家,受家庭文化的熏陶,自幼天资聪颖的权德舆十分好学,为官后,也十分重视对家族晚辈的教育与劝导。权德舆曾作诗《送从弟谒员外叔父回归义兴》,并写道:
见到独在异乡的弟弟还是一如年少模样,寥寥寒暄后,权德舆在倍感欣慰的同时告诫弟弟:成名贵在年少,你要不遗馀力为学,争取尽早功成名就。不仅是蜚声中外的大诗人们注重对家族晚辈'求学'方面的细心劝导,寻常百姓也十分重视对家庭子女的为学教育。 民间诗人坎尔曼看到家族晚辈读书为学松散,不用心而为之,便告诫家族晚辈,书中自有黄金贵,应当废寝忘食的学习,以此告诫晚辈们学习的重要性。坎尔曼作《忆学字》写道:
作者用浅显易懂的文字向家族晚辈叙述了学习文字的重要性。同时作者在诗句中提到了家族长辈们也曾勤苦习字,家族前辈们能够理解李杜诗篇,利用了榜样的作用,也正是因为勤奋学习经纶的结果,以此来教诫晚辈要勤奋治学。 '好诗言有尽而意无穷'是唐诗的魅力之一,属于唐诗范畴中的家训诗自然也是如此。在唐代家训诗的劝学诗中,不少作品都是作者借叙述珍惜时间之主题,然笔锋一转,劝诫家族晚辈要珍惜时间以行为学之道。 二、齐家教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传统儒家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之一,同时也是传统家训文化的重要内容。修己与齐家、治国等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是传统家训文化的主要教育主题,也是唐代家训诗的主要教育主题。纵观唐代家训诗,齐家教育主要是指要维护家族名誉,促进家族和睦等,此类家训诗多以妻女作为教育对象,主要内容则是体现在注重家族亲情与家族和睦等方面。 白居易是中唐时期的著名诗人,他十分重视家族亲情、夫妻关系与家族和睦等齐家教育,其主要代表作品有白居易的《赠内》。白居易在诗作《赠内》中写道:
夫妻本是一体,为人妻室不能因为夫家的贫困而心生嫌弃,而是应该相敬如宾,彼此扶持。白居易写道:所穿所食,温饱即可,不必强求奢侈华丽的衣裳与配饰。同时,诗人还写道:为人妻,应当时刻遵守夫家家训,遗承清白古训,与夫家同甘共苦,偕老相伴。 古人送女儿出嫁,虽饱含不舍之情,但更多的是对于出嫁的女儿的教诫与期望,希望女儿在嫁做人妇后可以有良好的妇德。韦应物在女儿出嫁之际,作《送杨氏女》:
韦应物的女儿自小缺少母亲的训诫与教导,这使得韦应物更加的担忧即将出嫁的女儿不懂得内训之理,便作这首《送杨氏女》以教诫女儿。韦应物告诫女儿,嫁做人妇,应当勤俭节约,崇尚诚实之道,要周全的顾及到家庭和睦,时刻遵守妇道。 唐代家训诗中的道德教育与齐家教育是相互依托的,唐人多是在进行齐家教育的同时对晚辈进行道德教育。宗法制社会,大家族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有关亲情的唐诗佳作不在少数,注重亲情观念更是成为唐人家训诗中的重要教育主题之一。 以缅怀亲人,渴望团圆,珍视亲情观念为主题的诗作,也可以看做是齐家家训诗的一种。晚唐诗人杜荀鹤长年在外读书赶考,多年漂泊不定的生活也让诗人更加懂得珍惜家人团聚的时刻,因此,他在《和舍弟题书堂》中写道:
于傍晚时分闲散于山边,闻药草花香。诗人借这首《和舍弟题书堂》告诫弟侄们家人团圆是阖家幸福美满之事,不必过分在乎身外之物,即便是仓满盈满又如何呢。 三、建功教育在受儒家思想影响深远的家训文化之中,爱国主义是不可忽略的主要价值取向,建功立业与报效祖国是不可避免的主要内容。在唐代家训诗中,从军报国与廉政为国是唐人教育子弟的重要教育主题。 泱泱大国,民族精神凝聚力更是雄浑浓厚,在边境战争频发,国家处于危难之时,教诫与劝导家族子弟幕边从戎的家训诗便应运而生了。在朋党之争严重的中唐后期,劝诫家族为官的子弟要清廉为政,为国为民也是家训诗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唐代家训诗中,忠君爱国之情却不再是边塞诗人们的专利了,许多著名的诗人、士人纷纷把这种爱国之情当做一种家庭教育,当做一种教育价值取向,引导与教诫着家族晚辈要奋勇征战,为国使命。 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孟浩然就曾作诗《送莫甥兼诸昆弟从韩司马入西军》,诗人写道:
面对国家危难,一定要有为国舍命的气概与勇气。孟浩然鼓励外甥和弟弟们应当积极从军,要有鸿鹄之志,为国而战。 心怀鸿鹄之志,手握枪刀剑戟,缺少的只是实现人生理想的机会,而一旦拥有机会,便一定要把握住。在面对外甥郑灌有机会赴边从军之时,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便作《送外甥郑灌从军》,写道:
李白认为,大丈夫能够有机会从军报国,这好似是难得一遇的大好机会,应当竭力而为,安定边疆,保家卫国。 鼓励家族子弟要积极建功立业的教育内容不仅仅只是教诫子弟赴边疆从戎,劝诫家族子弟清廉为官是唐人教诫家族子弟建功教育的又一重要内容。 唐人教诫家族晚辈要清廉为官,积极投身于政绩的家训诗也是不在少数,也是唐代家训诗的重要教育主题之一。 四、处世教育顾名思义,'处世教育'便是教诫晚辈如何更好的生活于世,其中包括教诫晚辈如何与人相处,如何正确的对待名利观念,如何中保等。唐代家训诗中以'处世教育'为主要教育主题的代表人物有白居易、王维和严维等诗人,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白居易了。 白居易所作的家训诗中,最主要的教育主题便是教诫家族晚辈如何对待名利观,学会知足常乐,以及在社会中如何明哲保身等。白居易作《闲坐看书贻诸少年》:
读书之时,通过回想起历历往事,其中的祸福利弊自然也就明了了。白居易认为,过多的争取最终必定会导致自身的损失,名与利都是锢身之锁,不必强求。 因此,白居易劝诫家族晚辈和少年们,不可将名利之争看的过为重要,重要的是要坚持自己的心中之道。 除此之外,白居易在诗作《江州赴忠州,至江陵已来,舟中示弟五十韵》中写道:
生活之中,对待名与利的态度与选择,就好似在'汤水'之中试探冷暖,好似一场搏斗,有赢自然就会有输。白居易借'汤中冷暖'与'搏斗之中论输赢',表达了自己淡泊名利、知足常乐的处世观念。这首诗作写于从江洲赴忠州的途中,是白居易对于家族弟弟们的处世之道的良言与教诫,也是借此诗教诫家族晚辈要学会知足,凡事都不必争取过多。 结语唐人将对于晚辈的教诫、嘱咐与期待都写进了诗歌之中,于生活之中,于千古流传的文风之中,让教育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教育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官学体系之中,在私学讲堂、在家庭之中,都存在着唐人的教育,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唐代教育的教育内容与教育主题。 家训诗是家庭教育的一部分,其教育内容与教育主题,却已远远超出了普通家庭教育的范围。除本文上述的内容之外,还有修身以及生活之中的琐事教育内容,也包括教育女子要遵守为妇之道的女子道德教育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