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仰钦奋彤笔,挥洒曙光中”:评钱松嵒的革命圣地题材中国山水画

 zdwan 2020-01-13

掀开20世纪中国画的发展史,钱松嵒是绕不过的一章。这位古代文学和传统中国画的功力极为深厚的国画大师为中国画艺术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的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钓鱼台国宾馆等各大权威机构收藏或在显著位置陈列。他的的作品,章法构图变化多端,色彩运用大胆独特,个人风格显著明了,堪称'承前启后,一代宗师。'

钱松嵒先生

一、经历

钱松嵒于1899年出生在江苏无锡一个书香世家,其父钱绍起是一位教师,中过清朝的秀才,也是一位工书画的业余画家。钱松嵒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之下,从小对画画着了迷,自幼便跟随父亲学习中国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无锡是江南名城,文风浓厚,自古便是文人画家的聚集地。当时的无锡是一个乡村艺术家的世界,从裱画师到油漆匠,从年画艺人到砖木雕工,多能作画。他们虽然不能称为'画家',但是钱松嵒在与这些人的日常接触中,积累了很多底层生活的素材,培养了他对艺术的兴趣和理解,为他日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18年,钱松嵒考入江苏省立第三师范学校,钱松嵒在这所采用新式办法教学的学校里如鱼得水。钱松嵒后来回忆说:这所学校鼓励学生发展专长,钱松嵒凭着自幼跟随父亲打下的深厚国文基础,'凡有文字课本的课,听一次讲便不需要再温习,能腾出不少时间来研究我喜爱的绘画'。他在这里'舍弃一切不必要的娱乐,以图书馆为家,抄录大量笔记,临摹了大量的古画',并开始第一次接触了西洋画的理论。

在三师,钱松嵒研究了'透视学、人体解剖学、色彩学以及构成物体立体感的光与阴影,以及美学上、创作上必要条件的美的韵律',他的才华也得到了知名画家胡汀鹭先生的关注和亲自指导,使得他绘画技艺能到突飞猛进的提高。

毕业之后的钱松嵒一直在无锡附近的学校教书,后来应聘为无锡美术专科学校教授。解放后钱松嵒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心,他也凭着自己的深厚艺术功底当选为无锡市第一届文联主席。充满创作力的钱松嵒决心融入社会主义建设的洪流中去,用手中的笔来反映新社会,歌颂新中国,建设一个百花齐放的社会主义文化氛围。

1957年,钱松嵒与傅抱石、张晋等人被聘为新成立的江苏省国画院专职画家,他欣然提笔写下一首诗,表达了用画笔讴歌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决心:'画师何幸作今身,旷代繁华我院新。莫对人民辜厚望,百花齐放力争春'。

二、《红岩》

1960年,钱松嵒与傅抱石带领江苏省国画写生团历时三个月,行程两万多里,走访了河南、湖北、四川、广东等六省。一路上他们参观工厂企业,瞻仰革命圣地,浏览名山大川,寻找创作歌颂新时代主题的灵感。在这次走访中,钱松嵒弄明白了一个道理,中国山水画不仅仅可以用来反映祖国的大好河山,也可以用来回忆革命史,歌颂新面貌,'山水画大有文章可作'。

当走访团来到重庆红岩村参观时,全体成员都被革命前辈的大无畏战斗精神所感染。钱松喦在参观后的当晚便整理收集素材,认真创作了一幅《红岩革命纪念馆》的写生稿。这幅写生稿后来参加了在北京的公开展览,但钱松嵒对这幅作品并不满意。他认为这幅作品过于拘泥现实场景,红岩二的颜色也比较灰暗,不能体现红岩烈士们的崇高形象。

之后的三年中,钱松嵒对这幅作品进行了八九次修改。最终他以'红色'为突破口,将原来画面中的黄桷树改成苍劲的柏树,把红岩村后的土坡改成红色的岩壁,给人以庄严崇高之感。通往红岩村的一条石板小径两边植满了大片的芭蕉,使得画面富有颜色的节奏感和空间感。画的右上方是钱松嵒创作的一首小诗:'风雨万方黑,红岩一帜红;仰钦奋彤笔,挥洒曙光中',既概括了红岩先烈的革命事迹,又抒发了画家的情怀。

从题材上说,钱松喦的这幅《红岩》已脱离写生层面而进入一种革命主题的创作,完成了从一般山水向'革命圣地山水'的转移,表现出一种与革命圣地相吻合的庄严、崇高的鲜明风格和特定意境,实现了视觉语言、文化结构、审美趣味与时代题材的有机融合。这幅作品也是钱松喦大胆地运用绘画手段,升华和诗化思想主题,净化和纯朱墨来描绘革命史迹的经典作品之一。

这幅《红岩》构图单纯凝练,平淡天真,直点主题而无杂芜之物干扰;平面分割式的板块结构,打破了旧山水的过分强调空间深度的三维画法,淡化了生活的真实性,增强了视觉的冲击力。他在色彩上大胆变革,实现了'随类赋彩'而强化立意所需色并推至极致,既深化了主题,趋于纯化并合理搭配邻近色而造成强烈的美感。

作为一件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革命历史体裁之作,《红岩》在缅怀与歌颂党的先烈和英雄的伟大革命的实践中,获得了纪念碑的象征意义。它的成功生动表明,山水画也能远离孤芳自赏、闲适自娱的传统定势,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三、《遵义图》

1970年是'遵义会议'召开三十五周年,'遵义会议'是党在长征中彻底纠正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错误,正式确立以毛主席的军事路线,并将毛主席推上了中央领导岗位的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会议,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转折点。遵义这个贵州小城也因此成为中国革命的圣地。

钱松喦虽然一生没有去过遵义,但是他被举国上下纪念遵义会议三十五周年的气氛所感染,决心创作一幅作品献礼。他当时身体状况很差,无法亲自去遵义采风,只能参照当时发行的相关宣传图片,根据自己的经验去创作。这使得他的创作难度大大增加了。

钱松喦先是尝试着创作了一幅横式的《遵义图》,将遵义会议的会址置于群山环抱之中,远处霞光万丈,喻示革命的曙光即将到来。这副作品采用的是钱松喦习惯的表现手法,用虚实对比和大片留白营造出井然有序的空间感,但是钱松喦总感觉少了一种表现共产党人坚贞、忠诚和正直的品格。

经过多次对比和修改,钱松喦决定采用立轴式国画来创作他的《遵义图》。他将会址的小楼外面加上了围墙,使小楼形成了一个独立的空间,又在纪念馆外画了高大挺拔的古柏,与院内飘扬的红旗遥相呼应,使得纪念馆更加突出。画面中的近景由象征共产党人气节和精神的松树组成,苍劲有力,画面右下留下空白,使画面结构更加严整,与松树的虚实关系更加合理。

在这幅作品的设色上,钱松喦大胆将红色用于松树之上,将传统的松柏的苍翠之色改成初升的太阳光辉照耀松柏之上,松柏树上显露出一片红色的光芒。他的这种红色有别于传统中国画中的胭脂红和朱砂红,而是一种沉稳、厚重的橘红色,既符合了当时的时代背景,又突出了革命圣地的革命寓义。这种饱满的用色方法,是钱松喦革命题材国画的突出特点。

四、综评

革命圣地题材的国画是上世纪中叶涌现出来的一种新的绘画题材,是中国传统山水画与革命斗争的历史相结合的产物。它继承了中国山水画的特长,用传统的山水画笔法展现现实的人文景观,用写实的手法来表现现实的题材,对于联接和开拓传统具有特殊的价值和意义。虽然这种题材有着一定的时代局限性,但是它在探求适合自身的笔墨技法的过程中,开展了大胆的创新和探索,使得这类作品在中国画的绘画史上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页,是新中国绘画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钱松喦在六七十年代创作了大量的革命圣地题材的中国山水画,而且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他是在丰厚的生活积累给予他的启发和感受的基础上,用他对新中国的热爱,去触发创作的灵感,所以他的革命圣地题材的山水画才能充满生机活力,而不是干巴巴的政治宣传动员。

钱松喦的作品,无论是形式上还是表现手法上,虽然表现的是新中国的壮美山河,但其中大自然的神韵、美的节律和心灵的流泻都完全具备。它的'新'是一种内容的新,形式的新。是艺术形式手表现技巧上的革新,所以他的革命圣地题材山水画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当然,钱松喦的革命圣地画是特定时代背景下的产物,如果我们不把它放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中,是很难准确把握其内在涵义的。他在创作这一题材的作品时,尽量的挖掘与革命历史相关的各个层次的内容,使得他的题材内容大大扩大了,题材也有了多样化的表现,避免了与其他人的同质化。所以他的作品中没有大量的摘抄伟人诗词,也没有用单一的红太阳、红五星来表现革命,而是将自己有感而发的一些诗句题于画上,使他的画有了传统中国画文人的风格,让人们在欣赏革命题材作品时,感受到传统艺术的生命力。正如钱松喦自己说的:'没有不好的形式,只有不好的内容。只要处理得到,运用得体,旧的形式完全可以为新的内容服务'。

今天革命圣地题材的中国山水画创作并不多见了,这种中国画的题材似乎已成为了历史。但是它作为中国山水画在二十世纪的一个发展的阶段,对新中国乃至现在的山水画创作还是有着一定的潜在影响。中国当代的社会政治结构和文化生活与钱松喦所处的时代已发生了太大的改变,但是钱松喦的创作风格趣味和思想仍是当代中国画的一块基石,仍然有研究的意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