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岐伯说】人的脸为什么不怕冷?

 昵称44229404 2020-01-13

       《黄帝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我们将把《黄帝内经》中对日常生活中人们常见的一些身体现象缘由用通俗的语言奉献给大家,因《黄帝内经》是黄帝主要与天师岐伯对话的形式体现,故命名栏目为《岐伯说》。

       黄帝向岐伯问道:人的头面和全身上下各部,所有筋骨密切相连,气血相合运行。但是当天气寒冷的时候,大地冻裂,冰雪凌人,此时若是天气猝然变冷,人们往往缩手缩脚,懒于活动,而面部却能露出在外面,并不像身体那样必须穿上衣服才能御寒,这是什么缘故?

       岐伯回答说:周身的十二经脉以及与之相通的三百六十五络脉,其所有的血气都是上达于头面部而分别入于各个孔窍之中的。其阳气的精微上注于眼目,而使眼能够视;其旁行的经气从两侧上注于耳,使耳能够听;其积于胸中的宗气上出于鼻,使鼻能够嗅;还有胃腑之谷气,从胃上达于唇舌,使舌能够辨别五味;尤其是各种气化所产生的津液,都上行熏蒸于面部,加之面部的皮肤较厚,肌肉也坚实,所以即使在极冷的天气里,它也仍能抗拒寒气而不畏寒冷。

       从黄帝和岐伯的对话中,我们知道了天气寒冷的时候人的脸部不怕冷,主要是因为人的经脉和络脉的气血上达于脸部,阳气精微上注于集中于脸部的孔窍而造成。

黄帝内经】原文

       黄帝问于歧伯曰:首面与身形也,属骨连筋,同血合于气耳。天寒则裂地凌冰,其卒寒,或手足懈惰,然而其面不衣,何也?

       歧伯答曰: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其宗气上出于鼻而为臭。其浊气出于胃,走唇舌而为味。其气之津液,皆上熏于面,而皮又厚,其肉坚,故天气甚寒,不能胜之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