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小学语文过渡句的学习

 叶德林书屋 2020-01-13

浅谈小学语文过渡句的学习

太湖县大石乡叶得林

摘要所谓的“过度”是指段与段之间的连接,所谓的“衔接”是指上下句之间,前面的一层意思与后面的一层意思的连接。要想使文章前后通畅连续自如,光有完整的句子和段落还不够,还要想方设法通过恰当的过度与衔接,使文章浑然一体。

关键词小学语文    过渡句   形式    方式    作用

一、浅谈何为过渡句

一篇文章总是由这层意思向另一层意思转换,由这个内容向另一个内容发展,这中间往往要用一些词、句去串联,这就是过渡。如果把一篇文章比作过江的大路,大路中的轮渡、桥梁、涵洞把大路紧密地连接起来,沟通两岸,过渡句就像这轮渡、桥梁、涵洞衔接层与层,段与段之间的意思,使文章不支离破碎,形成一个整体。

文章中的过渡句,就如同这一条主干线上的大桥似的枢纽,将段落自然紧密地连接在一起,使段落之间相互照应,呈现出一个完美的整体结构。

二、浅谈何种情况下需要过渡

1. 总结上文承接下文需要过渡

总结上文承接下文,这是议论或记叙之后用一句话或几句话,既对上文作归纳又对下文作启引,承上启下的过渡这种过渡可归纳为递进关系的过渡,上下段的内容或意思是“越来越......”(好或坏)。可以用”不但......而且......”“不仅...........”这样的关联词语来过渡。

如:课文《秦兵马俑》“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这句话的前半句承接上文,概括前面的主要内容,秦兵马俑“规模宏大”;后半句领启下文,描述兵马俑“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这样的描述紧紧地扣住文章过渡句,上下过渡自然,衔接紧密。

2. 记叙方面的转变需要用过渡

当两个层次的意思相隔很远,层次跟层次间有着转换或跳跃时,就应该用过渡段,但都是句子不多的小段,有的甚至只是一个短小的句子。

例如:《伟大的友谊》中有这样一个过渡段:“在生活上,恩格斯热忱帮助马克思,更重要的是在共产主义事业上,他们相互关怀相互帮助亲密合作。”课文前半部分是恩格斯在生活上帮助马克思的事,后半部分写两个人在共产主义事业上如何亲密合作,两部分的事虽然有内在的联系,但是从生活上转到事业上跳跃很大,就用过渡段把不同的内容和两个部分自然而然紧密连接起来。

另外,句子间跳跃很大,上下两段内容相悖,有时还用转折关系的关联词语过渡。通常用“虽然......但是......”“然而......”“却......”进行过渡。例如:《太阳》一文中“太阳虽然离我们很远很远,但是他和我们关系非常密切。”前半句总结上文介绍太阳离人类很远很远,下半句具体分析太阳与人类有哪些十分密切的关系。再如,《只有一个地球》中“但是,同茫茫的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又如,“小东虽然对自己要求十分严格,节俭得很,但是对班上生活困难的同学毫不吝啬,非常大方慷慨。”这就是转折关系中起承上启下的过渡句。

3. 事件之间的转移需要过渡

由一件事转到另一件事情时,上下两个层次比较复杂,句子与句子间意思不连贯可用过渡句转换连接起来。

如:课文《詹天佑》文中前面写了清政府提出用中国的工程师修筑京张铁路,帝国主义国家阻挠、要挟,轻蔑与嘲笑和工程艰巨。接着第四自然段开头有一个过渡句:“詹天佑不怕困难,不怕嘲笑,毅然接受了任务,开始勘测线路。”这一句前半部分承接上文(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半句开启下文,既转入到勘测线路的叙述。

4. 文中运用插叙的方法需要过渡

文中运用插叙的部分开始时要运用过渡来连接上下文。但是,句子不能长。如,《凡卡》一文中,凡卡写信时插叙了爷爷寒冷冬天在乡下给地主家守夜的情境,感受到爷爷生活的无奈。“凡卡叹了叹气,蘸了蘸笔尖,接着写下去。”前半句承接上文,回忆爷爷守夜,叹息爷爷命运的无奈,下半句写凡卡叹息后接着往下写信。这样过渡前后贯通紧密联系起来,使文章衔接无缝。

三、浅谈过渡句的位置和作用

位置上,过渡句常常出现在文章某个段落的开头;有时也独立成段,在两段之间的一个自然段。判断过渡句时可以根据位置,也可以根据内容,最好根据内容判断,常用的过渡句通常伴有关联词(除了......还有....,不仅..........,不但.......而且......,虽然......但是....,先......接着.....然后.....,等)所以,如果某段的开头出现了上述的关联词,这个句子一定是过渡句。

如:《赵州桥》第三自然段“赵州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再如,《颐和园》第三自然段“走完长廊,就来到万寿山脚下。”第四自然段开头“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过渡句一般由两个环节构成,前一节为上文内容的总的概括,也是我们知道的承上句,后一节是对下文内容的概括既是启下句。

过渡句作用很大,文章中缺不了它。过渡句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总结上文,引出下文。我们根据过渡句进行文章段落大意的概括,过渡句对文章内容还起辅助作用。我们在学习课文时,采用各小段归并之法去得出各段段意,然后在借助过渡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如,《长城》描写了长城的长,长城的高大坚固及雄伟壮观,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另外,要引导学生利用过渡句给文章分段,概括大意,归纳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中心,理解课文的过渡与详略,见闻与想象。如,《美丽的小兴安岭》引导学生找出过渡句“小兴安岭的树海一年四季都是美丽的。”通过过渡句让学生知道小兴安岭树多,“像绿色的海洋。”领悟小兴安岭春、夏、秋、冬“一年四季都是美丽的。”激发学生对小兴安岭的热爱,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

四、浅谈过渡句的形式,感悟过渡句的作用

文章的过渡句能使文章的结构完整,逻辑合理深化表达效果让文章的内容更有层次更有条理,中心更为具体明确。过渡句由不同的形式出现在课文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弄明白过渡句出现的形式,理解过渡句的作用。

1.总分过渡的形式

此类文章作者用一句话作为单独的一个段落,对部分内容进行总结与概括,启示下文,达到总起分述之效,即为总分式过渡。较为典型的课文有《美丽的小兴安岭》中的过渡句和《富饶的西沙群岛》中“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承接上文西沙群岛的风景优美,启引下文分述介绍西沙群岛的物产丰富。过渡句的在文中对课文的内容起总结与概括的效果。

2.承接式过渡的形式

此类文章,作者在上下两部分的衔接处,以过渡句的方式设置一个悬念,进入下文,凸显文章的特色,较为典型的课文有《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一自然段中“那时候我有点惊异了,为什么伯父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承上启下设置悬念,后文对大伯父点滴的回忆,正是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也是自我解疑。又如,《蟋蟀的住宅》“蟋蟀怎么会有建筑住宅的才能呢?它有特殊的工具吗?没有。”用过渡句设置悬念,设问巧妙连用,即引起下文,又激发读者的兴趣。

3.关联词过渡的形式

此类文章,作者先对前半部分做出描述,而后进一步完善文章的内容,如,递进式的关联词“不但….而且……”较为典型的课文《赵州桥》。关联词语的过渡,除递进式的过渡外,还有因果式的过渡,如:《母鸡》“她伟大,因为她是母亲。”;转折式的关联词语的过渡,如:《太阳》,还有《狼和鹿的故事》中“罗斯福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他下令扑杀的恶狼,居然是森林的保护者!”

4.中心句作为总起句的过渡

在一篇文章中,要分别叙述几个方面的内容时,必须用关联词语或过渡句来过渡,自接可以用中心句做总结句来自然过渡。如:《白鹅》“因此,鹅吃饭时,非有一个人侍候不可,真是架子十足”这样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概括了全文,告诉了人们鹅吃饭的时候像一个要专门侍候的大老爷,总是像个高傲的人。

五、浅谈过渡句的方式领悟过渡句的衔接

1.概括式的衔接方式

这种衔接方式是先用中心句做总起句,概括一段话的内容,然后用“记得那是”或“就说那次”这些词语把要写的事例引出来,进行衔接。

比如:皓轩有许多爱好,尤其喜欢画画,一绘画起来就如痴如醉,就连吃饭都忘了。||”记得又一次……(具体的事例,可安顺承式接着写)。画||”前面的句子是概括,“||”后的句子是要写的那件事。如:《灯光》“于是我陷入了深深的回忆。”《詹天佑》“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爱国的工程师”统领全文,点明中心,概括的方式衔接下文,诠释詹天佑杰出的才能和爱国的精神。

2.顺承式的衔接方式

自然顺承式的衔接,这是按发展的事情或情节来写,后发生的事情后写,这样的一个“顺叙过程”把句子连接起来,也就是活动内容的联系。

比如:《课间十分钟》下课铃响了,同学们来到操场上,开展自己喜欢的体育活动或游戏。小军和诗悦捏紧绳子用力摇,我和别的同学站成一排,一个跟着一个“鱼贯式”的陆续跳绳。有时还用先后顺序的承接词来衔接。如:“首先,接着,然后,最后”等。

3.总分式的衔接方式

在一句话中有时要写两层以上也就是两个以上的事儿,就可以用“先总说,后分说”的方法衔接。

比如:A蕾蕾特别爱劳动,这一点谁都知道。||B她一到校就帮值日生打扫卫生。||C一放学回家就帮奶奶做家务。”这里画“||”前A是总的概括,画“||”以后的B、c分别说两件事例(总分式)。再如课文《桂林山水》“桂林山水甲天下”总起概况,下面分述“桂林的山”,“桂林的水”是天下第一的景观。

总之,过渡句就像港珠澳大桥,香港、澳门、珠海就好比文章中的段落。大桥如同过渡句,自然紧密地衔接着三座城市,构成一幅美丽的画卷,谱写一篇绚丽的篇章。掌握运用过渡句的形式和方式,进行文章的衔接段落的过渡,是学习过渡句的关键之一。究竟怎样过渡与衔接才好呢?是不拘一格的,具体要我们根据自己学习的实际情况灵活地运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