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大原校长:我听过很多中国学生演讲,堆砌华丽辞藻却没有思考和逻辑

 魏新宏中医师 2020-01-14

21世纪以来,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颠覆了数不清的领域,但对于大学——这个既生产着最前沿思想、知识,又天然具有稳定保守性——的影响,却尚未完全显现,但这并不意味着大学可以置身其外。

1月8日,北京大学未来教育管理研究中心创始主任、北京大学原校长林建华在“2020未来教育论坛”上就指出:现在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学校不再有知识的垄断地位了!这意味着,教育、大学也必须打开边界,打开学生的边界、学习的边界和学校的边界。

林建华还指出,现在中国面临的很大的问题是,应试教育狭窄的知识结构、非专业化的教育模式、过度的制约,使人的头脑更加封闭、更加僵化……“我听过很多中国的学生演讲,经常有很多很华丽的辞藻堆砌起来,但是并没有非常深刻的思考和内在逻辑。”

以下为正文:

教育一直是我的一个情怀,我退下来之前,有些化学家希望我回到化学界,我觉得还是在教育上做一些事。


世界在变革,我们的教育也一直在变。但是,教育的改变实际上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各个学校都有不同的改变方式,但我总觉得,高等教育的改革应该有一些共同的基础性的认识——我们叫它共识。我们应该在共识的基础上来发挥特色特长,把我们的教育办得更加多样化。但是教育是很复杂的事情,我今天就试着来说一下,高等教育改革应该有哪些基本的共识。

首先第一个共识,不管我们的意愿、也不管将来教育做得怎么样,其实未来的领导人、各个行业的领导人,现在都在我们的校园里面。换句话说,我们给予他们什么、他们在这个校园里面能够感受到什么,将会影响国家的未来,甚至影响世界的未来。

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有这样的一个认识,这就是我们担负的责任。教师应该担负起责任,因为你的言谈举止,你的行为时刻都在影响着学生,每时每刻都在影响。学校做的每一个决定、制定的每一个政策,都是一个信息,都会影响到学生、影响到他的价值观,影响到国家的未来。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承担起这样的责任。

现在没必要问很多问题,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最不应该去埋怨。因为,所有人都是通过教育来成长起来,以及他在这个世界来从事工作的。我们今天的教育文化,不管是追求卓越还是甘于平庸,其实都在影响着他们的未来。这个意义是非常深刻的。所以,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敬畏教育,敬畏我们自己承担的责任,应该热爱教育,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教育做好。教育改革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是一件非常费力不讨好的事,你会遇到很多阻力,需要大家都团结起来,共同努力把我们的教育做好。我想,这是我们要建立的第一个共识。

第二个共识,我希望教育应该是以人的全面成长为中心来规划、来建设的教育理念。我记得一段时间前,苹果公司CEO库克在AlphaGo战胜围棋天才后在MIT演讲时说,他不担心人工智能能够像人一样思考,他更担心人像机器一样,没有价值观、没有同情心、没有对结果的敬畏之心。

我想,这就是我们教育非常核心的一点:必须把学生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整体的人来教育,而不是作为一个工具、他一个支持,他就可以了——这是很大的误区。现在中国面临的很大的问题是,应试教育狭窄的知识结构、非专业化的教育模式、过度的制约,使人的头脑更加封闭、更加僵化。这是对未来国家发展非常不利的一个因素,必须改变。

我们经常说到这么一句话:好的教育能够因真理而自由。好的教育可以使你自由,但如果是不好的教育,这个知识可能会成为你的一个羁绊,或发展路上的一个障碍。我们看到太多这种现象——就是人们经过教育之后反而失去了探索的精神,失去了自己的兴趣,这种教育对人是一个很大的伤害。急功近利的教育,这种把人当成工具的教育,会限制他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些学生本来应该有更好的发展,但是因为缺乏价值判断和人文素养,使他不能做得更好,或发展得效率更好。我们的教育应该树立起一个观念,就是一定要把学生当成一个完整的人来培养。

从这点出发,我们在实践上就会有第三个共识:教育除了激励学生学习知识,还应该给他们常识、见识和胆识。因为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不仅仅是给他一个观念的能力素养,要培养他全面的发展。

常识,大家很好理解,它是人在生活中总结出来的一些基本的认识,是社会的一些共识。它不仅关系到你懂什么、你知道什么,而且你内心真正相信什么、信仰什么、坚持什么、坚定什么。我们现在看到的很多现象,我们感到很奇怪的一些现象,实际上是违背了常识。所以,怎么样让学生能够树立起社会主义价值观,建立起一种常识,这是教育要提倡的校园文化。

见识属于一种智慧,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能够综合、能够链接和孕育各种知识,让你掌握各种知识来对事物下判断。

胆识表现为一种勇气、勇敢和很强的执行力,但本质上讲,它是对你的目标、见识的一种自信和坚持,只有内心坚持了,才能够真正地有勇气。所以,我们的教育应该是一个全面的成长。

第四个共识,教育不是单向的,不是说老师把知识讲了,学生就一定能够接收。怎么调动学生的潜能,这是重点。在教学方法上,在学习方式上怎么做得更好,才能够让学生听懂?老师不应该是知识的二传手,而应该是教授、是向导,引导学生进入到知识里。

很早以前,我们学校有一个教生物化学的老师,他多年都是用英文讲课,他跟我说,有的学生说听英文来学习知识挺困难的,能不能用中文讲。他问我什么意见?我问他,你讲的课程的过程是什么?难道就是为了传递知识吗?还是说,你要激发学生进入到这个体系当中去?如果你是从学生未来的发展角度来讲,接受最新的文献,从知识的角度来讲,应该是用英语更好。所以,我们就要问自己,我们上这个课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另外,要知行合一,实践是最好的解决方式。人大的老师做的实践,就是大学和企业合作的教育,应该是很好的一个尝试。


我觉得,现在的学生缺乏批判性思维的训练——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思维方式。也就是说,你遇到一个事情,你不能够轻易去相信或反对,要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经过自己寻找证据才有结论。我听过很多中国的学生演讲,经常有很多很华丽的辞藻堆砌起来,但是并没有非常深刻的思考和内在逻辑。我想,这也是我们缺乏批判性思维的一种表现。特别是现在互联网时代,大家看到太多很直观的观点,出来一个观点大家马上表示支持或反对,实际上都是因为我们整个教育中缺乏独立思考的批判性思维。

另外,学生真正价值观的建立需要思想的碰撞,需要通过不同的理论教育才能得出来。所以,我们千万不要有把自己封闭起来的倾向,要让自己直接从知识或思想中去讨论、去辩论,不能说不存在抗辩。真正要让学生树立起社会主义价值观,一定是综合性的,要让他去追求、探索内在的关系,他才能慢慢树立起来。

第五个共识,未来教育一定要打开边界,要打开学生的边界,要打开学习的边界,要打开学校的边界。我们知道,现在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学校不再有知识的垄断地位了,我们可以在任何地方很容易地获取到各种各样的知识。另外一个就是,社会在快速变化,但是大学其实是很难改变的,变化比较慢。所以,要想让学生真正的适应社会,一个很好的方式就是必须打开边界,打开学生的边界、学习的边界和学校的边界。

我相信在未来,企业创新主体的地位会越来越突出,有很多事情都会发生在企业,技术创新、知识创新,大学应该充分认识到这样的条件,真正提高我们的中国教育。我相信,今后大学的价值、大学的创造是开放的,是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不断产生新思想、前沿科学和未来的技术,大学的价值更加发扬光大。

总之,未来教育以人的全面成长为中心,除了知识之外,我们还要关注常识、见识和胆识,要释放学生内在的潜能、潜力,要打开大学的边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