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认识大运河5 造访通惠河源头

 中正仁和厅 2020-01-14
    了解通惠河就不能不了解白浮泉。然而,十余年来,户外活动参加了无数次,但造访白浮泉的愿望一直未能实现。如今有了行走大运河的想法,白浮泉是再也绕不过去了。趁今天没有什么安排,与夫人一道跑了一趟昌平。终于得以一睹白浮泉真颜。
      都怪我自己事先作业不认真,只隐约记得白浮泉应该在白浮泉公园内,结果,跑到公园问什么人都不知道九龙池在哪儿。幸好问到两位老者,他们才告诉我白浮泉的源头九龙池在白浮村那边。于是,又自以为是地校正了地图导航,绕了一个大圈子才到白浮村,结果,现在村里已经不再是本地人为主,好多外地人懵懂不明所以,连听说都没听说过。好不容易问到一个本村的媳妇,她也没听说过。热情的媳妇帮我拦下一位本村的老者,他才告诉我,九龙池在京密引水渠的北面,龙山脚下。但他又劝我说,那儿原来是市一商局的休养所,后来改建成了龙山度假村,他们是不接待游人参观的。
       即然来了,当然不能无果而返。硬着头皮找到了龙山度假村,果然吃了闭门羹。与门卫交涉了好一会,最后,还是把我退休前的工作证拿给他看了看,他才答应我们进村看一看。

白浮泉公园和龙山度假村区位图
认识大运河5 <wbr>造访通惠河源头------白浮泉

认识大运河5 <wbr>造访通惠河源头------白浮泉

认识大运河5 <wbr>造访通惠河源头------白浮泉
龙山、九龙池位置关系图(5米等高线)
认识大运河5 <wbr>造访通惠河源头------白浮泉
度假村大门
认识大运河5 <wbr>造访通惠河源头------白浮泉
度假村院内
认识大运河5 <wbr>造访通惠河源头------白浮泉

认识大运河5 <wbr>造访通惠河源头------白浮泉

认识大运河5 <wbr>造访通惠河源头------白浮泉

认识大运河5 <wbr>造访通惠河源头------白浮泉
进院后,沿东墙一直走下去,约二三百米,即白浮泉遗址九龙池 
认识大运河5 <wbr>造访通惠河源头------白浮泉

认识大运河5 <wbr>造访通惠河源头------白浮泉

认识大运河5 <wbr>造访通惠河源头------白浮泉
    元代著名科学家郭守敬为引水济漕,解决大都城的漕运,引白浮泉水作大运河北端上游水源,至元二十九年(1292)白浮堰建成。当年建有水池,将水围起,流水出处有青石雕刻的九个龙头,取名九龙池。水自龙口喷出,有"九龙戏水"“九龙喷玉”之称。

认识大运河5 <wbr>造访通惠河源头------白浮泉
行云布雨的龙,眼下干得口中连一滴水都没有。看他们那可怜像,真有点心酸。
认识大运河5 <wbr>造访通惠河源头------白浮泉
九龙池内,水也不多了。据知情人讲,这些都是自来水。
认识大运河5 <wbr>造访通惠河源头------白浮泉

认识大运河5 <wbr>造访通惠河源头------白浮泉
今日京密引水渠 认识大运河5 <wbr>造访通惠河源头------白浮泉

认识大运河5 <wbr>造访通惠河源头------白浮泉

认识大运河5 <wbr>造访通惠河源头------白浮泉

认识大运河5 <wbr>造访通惠河源头------白浮泉

龙山是昌平区东南的一座孤山。此山不高,但名称就有多个:龙泉山、龙山、神山,还称凤凰山、白浮山、神岭山。龙山东麓是白浮泉,又名龙泉。它是通惠河白浮引水工程的源头。

元代,大都的空气湿润,地下水非常丰沛。为解决元大都生活用水和通惠河的漕运水源问题,郭守敬经过详细勘测,发现了白浮泉的利用价值,向朝廷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建议:“上自昌平县白浮村引神山泉西折而南,过双塔、榆河、一亩、玉泉诸水,经甕山泊至西水门入都城”。后来,《元史·河渠志》记载:“南汇为积水潭,东南出文明门(今崇文门),东至通州高丽庄入白河。”最后“入于潞河,以便漕运。”

元世祖忽必烈对这一方案给以极高的评价,立即表示:“当速行之”,并下了一道特殊的命令:“丞相以下皆亲操畚锸倡工”;且“待守敬指授而后行事”,一切还要听从郭守敬安排。

引水方案有几个重大的技术问题:如直奔东南引向大都,有沙河、清河两条大河当道,且河谷低下,难以逾越;如向西行,那里是西山,京都西高东低。在一般人眼中,“神山、白浮皆在州之东南,地势西高东下”,水怎么会逆流而上呢!

面对这种复杂的地形条件,郭守敬运用早年在治理黄河时总结出的理念:也就是今天的海拔高度理论。经过实地测量,他得出了白浮泉地势要高于西山山麓。按今天的测量,白浮泉的海拔为55米,瓮山泊的海拔为40米。时人不能知道海拔概念,而感叹:“守敬乃能引之而西,是不可晓。”

郭守敬在水利工程中最大的功绩是提出了以海平面为零点的海拔标准概念,早于德国大数学家高斯五百六十余年。白浮泉引水选线,循山麓绕行六十余里,而海拔高度缓缓下降不过数米,其精确程度令人惊异。今日之京密引水渠,自白浮泉而下直至昆明湖,仍循元时故道,仅小有调整,足证当初地形勘测之精确。

郭守敬循此理论,把泉水引向西山,然后大体沿50米等高线南下,避开河谷低地,再向东南注入瓮山泊。瓮山泊又名七里泊,清代向东南开拓,改名为昆明湖,用它作为河水涨落的调节水库。沿渠修筑堤堰——白浮堰。《天府广记》载:“郭守敬所筑堰,起白浮村至青龙桥,延袤五十余里。”河渠沿大都北部的山脚划出一道漂亮的弧线,沿途又拦截了沙河、清河上游的水源,汇聚西山诸泉,使水量大增。河水再向东南流入高梁河,进入积水潭,并以此为停泊港。积水潭东侧开河(今玉河)引水,向东南流,再经金代的闸河故道向东至通州。“全长一百六十四里又一百四步”,堪称中国水利史上的惊世杰作。

矗立在今积水潭北岸的郭守敬塑像认识大运河5 <wbr>造访通惠河源头------白浮泉

今京密引水渠与白浮瓮山河走向示意图

认识大运河5 <wbr>造访通惠河源头------白浮泉

今日翁山泊(颐和园)
认识大运河5 <wbr>造访通惠河源头------白浮泉
今日积水潭(什刹海)
认识大运河5 <wbr>造访通惠河源头------白浮泉
今日玉河认识大运河5 <wbr>造访通惠河源头------白浮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