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4日
告别屈家店,驱车到天津市三岔口一带。
妹妹在天津,我曾无数次到天津来,但此前多是来看望母亲,所以也没有特意到市里转转。西站附近,虽也因乘车多次来往,但也仅是是路过而已。对这里的一切都没有特别留意。这次是专门跑一趟,要亲眼看看三岔口这个著名的地方。
天津自古因漕运而兴起,明永乐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1404年12月23日)正式筑城,是中国古代唯一有确切建城时间记录的城市。历经600多年,造就了天津中西合璧、古今兼容的独特城市风貌。 天津地区开凿运河,最初始于东汉建安九年(204),曹操北征乌桓,命董昭开凿平虏渠。平虏渠的南口在今天的河北青县,北口大约在今天的天津市静海区独流镇,相当于南运河的北段。
隋大业四年开凿永济渠,利用了曹魏旧渠。隋唐时期永济渠并不经过现在的天津,而是从静海独流转向西北,经霸州信安北上涿郡。
北宋时,修浚一系列塘泊,南运河自独流以下与塘泊合为一体,也称永济河,这大概就是现今南运河下游的初期形态。
《宋史》记有公元1081年黄河至“清州独流寨三岔口入海”,大概是目前关于三岔河口最早的文献记载。
金代天津的三岔口才与运河有关。金王朝贞元元年(1153),自今天津地区至今通州地区开凿北运河,当时称为“潞河”。金泰和五年(1205),漕船自静海独流经柳口(杨柳青)至三岔河口,南运河始通。为了保证漕运畅通,金代在三岔河口地区设直沽寨,直沽寨是天津的第一个地名。
元至元十二年(1275),规划形成今“京杭大运河”线路。元至元十九年(1282)对北运河进行改造,经三岔河口连通海河。北运河成为漕粮的集中运输通道,元延佑三年(1316)在直沽设“海津镇”。
明建文二年(1400)燕王朱棣以“靖内难”为名,率兵南下,夺取其侄的皇位。途经直沽在南运河正码头处(今北大关)渡河,当人马渡至河南岸后,朱棣令人马在此稍息,自己便登高瞭望,见此处河面上呈现出一派“一夕潮来集万船”的景象,便赞叹道:“好地方,宝地也”。朱棣南下一路上袭沧州、打济南、攻扬州、取南京,很快就取得了皇位。燕王朱棣称帝后想起在直沽南运河上渡河的情景,便在渡河处建立“龙飞渡跸”牌坊,意在纪念“靖内难之役”的胜利。并将南下渡河处赐名为“天津”,即“天子渡津”之处,至此,海津镇更名为天津,沿用至今已是600年有余。
永乐二年(1404)在三岔河口设天津卫。永乐八年(1410),明成祖下令开会通河,打通南北漕运,重开京杭运河。运河统称为“漕”,南运河时称卫漕。北运河即白河称“白漕”。
永乐十八年(1420),北京皇宫和北京城建成,朱棣正式迁都北京。明政府设置“捞浅夫”对北运河进行清淤,“捞浅夫”居住在北运河两岸,包括北运河红桥区段的丁字沽、西沽等村落。
清代延续了前代对北运河的治理。清初漕运,漕船到津后无法畅行北上,需起卸换用载重百石以下的平底小船──“红驳”船分运通州入仓。众多的船户、舵工、水手在北运河南端、三岔河口、大红桥等地集聚,支应驳运漕粮,揽载往来商货。
民国时期,南运河至三岔河口裁弯取直,才成为今日南、北运河汇流海河干流的状况。
被收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58处大运河遗迹中,天津一处都没有。在从古代到近现代的转折过程中,天津变动太大,如北仓廒、水次仓、北大关、水西庄、三岔河口的海河楼、崇禧观、望海寺建筑群等,虽然均代表着天津运河文化,现今都已不复存在。仅天津市内的三岔口段河道收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三岔口处的北运河
三岔口处的南运河
 北大关到三岔河口一带,从元代起就是天津最早的人口聚集区。明清之际,天津经历了由卫城到城市的发展过程。明代实行禁海政策,京杭大运河成为全国南北商品流通的主干道。特别到了明末清初,民间商品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运河上商贾络绎不绝,征收过往船只、商品的关税遂成为政府的税收来源之一。随着天津经济地位的提高,清康熙四年(1665)钞关由河西务移驻天津三岔河口南运河北码头北岸,俗称“北大关”。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北大关处建成了可开闭的浮桥,被称为钞关浮桥或北大关浮桥,即现在金华桥的位置。钞关的存在促进了红桥地区城镇人口数量的增加。
明代中后期长芦盐区生产出现了重大革新,即从煎煮向滩晒过渡。康熙七年(1668)和十六年(1677),长芦巡盐御史署、长芦盐运使司衙门,分别从北京、沧州移驻天津,其中长芦巡盐御史署衙门就建在南运河北岸。从天津盐坨通过河运运出的芦盐约占百分之八十三以上,其中南北运河直接运输的约占三分之一,天津已经成了长芦盐的运销中心,大批盐商聚集天津,意味着大量财富向天津聚集。长芦盐业带动了天津商品经济的发展,提升了天津地位,南运河,北运河,以及通过北运河连接的上下西河,四通八达的河道都通过红桥区地区,这里出现商品集散中心的色彩。红桥区的运河沿岸地区既是天津最早的商业中心,也是人口的主要聚集区,因此,可以说这里就是天津城市的发祥地。
从金代的直沽寨、元代的海津镇、明代的天津卫、到清代的天津府,衙署都坐落在三岔河口,明清时期此地设立中央直属机构和军事要地。1898年,时任直隶总督荣禄为了迎接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来津阅兵,在三岔口窑洼木浮桥北端临时修建“天津行宫”,后因戊戌政变行宫未启用,窑洼木浮桥后被金钢桥所取代,直隶总督袁世凯从八国联军手中接收天津,省城由保定迁至天津,并将“天津行宫”改成直隶总督衙门。辛亥革命后,直隶总督衙门旧址又成了直隶(河北)省政府所在地,1937年遭日军轰炸,成为废墟。新中国成立后,在这片废墟上新建了金钢公园。
三岔口一带
当年,这一带园亭密布,寺庙林立。其中,望海寺、崇禧观和海河楼这三处建筑堪称“准行宫”,是乾隆皇帝在天津驻足最多的地方。最早出现的是望海寺,殿阁楼台上能饱览三岔河口绝美风景,乾隆皇帝每次巡幸天津,都来望海寺进香,题咏诗文刻在石碑上。
民国初年,因谋杀外地僧人,该寺僧人被天津官府治罪入狱,望海寺无人管理,渐成废寺,几近坍塌。1918年海河第五次裁弯取直,因望海寺位于取直后的海河河道中心,寺院终被拆除。拆除寺院的石料、木料、坊额、碑石、炉钟等均移往城南八里台,重建了一座望海寺。由于缺乏管理,这座望海寺并没有维持多久,在上世纪20年代初,就被改为学校(即后来的八里台小学),原御诗碑碑亭移至南开大学木斋图书馆西边,成了木斋图书馆纪念碑的碑亭,1937年,日军轰炸南开大学时,碑亭连同图书馆一起被毁。后御诗碑也不知所踪,只有望海寺的古钟被移至大悲院,一度悬挂在大雄宝殿内。
1985年2月,在修建中环线时,在八里台一民房的地下发现了望海寺御诗碑。碑上镌有乾隆皇帝六次出巡途经天津时,在此拈香为望海寺作的七首诗。
其一
南运河边望海寺,海其遥矣海河然。观者是佛观察智,普遍三千与大千。
其二
李贺诗人具卓见,杯中海水泄犹然。堂中大士如如望,道里那更计百千。
其三
波罗梵宇碧溪浔,恍是普陀紫竹林。即色不殊即空体,海河当送海潮音。到来门径宛相识,悟去慈悲没处寻。未得无心心合众,延禧祝嘏一真心。
其四
寺建海河滨,初来自丁亥。去岁再临兹,转眼复一载。海去此尚遥,溯河得望海。大士泯分别,如是观自在。斯行为巡齐,匪为津风采。便道成小憩,遂命维舟解。柳墅若有望,分付回銮待。
其五
望海祗园临海河,隔年此复一相过。虽然缛节繁文禁,仍有衢歌庵舞罗。只以祝愿合众志,遂因同悃礼三摩。普门无量慈悲愿,愿作筹添曼寿多。
其六
临河侧畔建兰若,望海因之遂得名。大士如如不动念,众生个个仰慈情。聊缘路便驻舟憩,更趱途长解缆行。柳墅去兹十余里,置之停跸待回程。
其七
十载重言至,心空礼法王。光阴诚速速,相好自堂堂。清宴南和北,纷趋民与商。迥思祝厘况,望海只茫茫。
望海寺东侧原是康熙初年创建的道观“香林苑”,当时是文人墨客的雅集胜地,被戏称为“诗厂”,乾隆为其赐名“崇禧观”并亲书匾额。崇禧观东侧建筑就是海河楼,是天津盐商们集资为皇帝建造的“恭进茶膳”之所。三处“准行宫”交相辉映,吸引世代文化名人纷至沓来、佳作层出。
乾隆御笔写下《西沽二首》来说明三岔河口地理位置重要:
西沽三水汇流处,南北运河清贯中。徒时堤防宁有是,要当善道备宜通。
郡城清晓返巡銮,逶迤西沽策马观。行过烟村大堤接,御舟早已候河干。
但他万万没有想到,多年之后,三岔河口成为外国列强入侵中国的驻地。咸丰八年(1858年),三座“准行宫”成为英法联军司令部,同治元年(1862年),法国获得“永租权”,同治八年(1869年)拆毁崇禧观和海河楼,后建起了望海楼教堂,同治九年(1870年)在此发生了震惊中外的“天津教案”。
乾隆年间天津知县张志奇在《津门八景》诗文中把三岔河口列为天津八景的首位,今天这里交通便捷、商业繁荣,周围景点众多,形成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体的旅游胜地。
据《天津卫志》记载:“三岔河在津城东北,潞(南运河)、卫(北运河)二水会流。潞水清,卫水浊,汇流东注于海。”这段记载表明三岔河口是南运河、北运河、海河的交汇处,曾经位于天津城东北隅。然而,如今三岔河口的位置则在金钢桥附近,与《天津卫志》记录的位置并不相同。这是因为1918年,天津旧三岔河口曾经进行过一次裁弯取直工程。
原来,北运河在进三岔河口之前,往东绕了一个大弯。河道弯曲,既容易积水又影响交通,所以1918年海河工程局组织进行了这项工程。当时南运河也裁掉了一个弯。南运河一段河道被填为一片空地,逐渐形成鸟市,与附近的估衣街、锅店街、针市街等连在一起,成为巨贾商贩、三教九流聚集之地,使得这一带地区更为繁华。
由于三岔河口裁弯取直,原建于大胡同南口中国最早的开启式钢桥“金华桥”,被迁至上游北大关的钞关浮桥处,北连河北大街,南接北门外大街,为通往京师之要道。在现存的老照片中,开启式的金华桥与大胡同紧邻,就是三岔河口裁弯取直前的情况。
裁弯取直前三岔口位置图

裁弯取直后的三岔口位置图

子牙河大虹桥旧照片 
1900年三岔河口老照片

三岔河口老照片
1952年运河船运老照片
 海河老照片
引滦入津
20世纪70年代末,天津遭遇半个世纪以来最严重的水荒,由于经济迅速发展,人口剧增,用水量急剧加大,而主水源海河的上游由于修水库、灌溉农田等原因,流到天津的水量大幅度减少,造成天津供水严重不足。
那时天津面临水源断绝,城市用水量由原来的每天180万立方米降到100万立方米,后又压缩到70万立方米。人民生活用水由原来每人每天70公升降到65公升,并且还是每公升含1000多毫克氯化物的苦涩咸水。工业生产用水由原来日用77万立方米降到45万立方米,天津第一发电厂被迫停止发电,纺织、印染、造纸等用水大户随时面临停产威胁。
1981年8月,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兴建引滦入津工程。滦河在距天津几百里外的河北省迁西县和遵化地区,引滦入津就是把滦河上游、河北省境内的潘家口和大黑汀两个水库的水引进天津市。引水渠全长234千米,中间还要在滦河和蓟运河的分水岭处开凿一条逾12千米长的穿山隧洞,需治理河道100多千米,开挖64千米的专用水渠,全部工程开凿出的岩石达140万立方米。为了早日造福天津人民,天津市委、市政府下令:1983年必须把滦河水引到天津。
1982年5月11日,引滦入津工程正式开工。引水线路施工中最艰难的是要穿越中国地质年龄最古老的燕山山脉,在200多条断层中修建一个12394米长的引水隧洞,这是中国目前最长的一条水利隧洞,也是引滦入津的“卡脖子”工程。铁道兵第八师和天津驻军198师担负其中7210米的施工任务。
在当时的条件下,如果按正常挖掘速度,即便两头同时挖也需要15年时间才可以挖通,但官兵们用了1年零4个月就将隧洞打通,创造了当时全国日掘进6.8米的最高记录。在整个引滦工程中共有22名战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其中就有17名战士在打通引水隧洞时牺牲。
1983年9月5日上午8时,潘家口水库、大黑汀水库和引滦枢纽闸依次提闸放水,全长234千米的引滦入津工程正式向天津送水。9月11日,人们打开自来水管,甘甜清澈的滦河水流进千家万户,天津人民结束了喝咸水的历史,这一天也成为引滦通水纪念日。



天津天后宫
天后娘娘姓林名默,是福建莆田县一渔家女子,生于北宋建国的建隆元年(960年),卒于雍熙四年(987年),只活了27岁。据1936年徐肇琼《天津皇会考》引《天后本传》及《天后传》说,林默生而神异,幼而聪颖,擅游泳,能乘席渡海,勇敢侠义,能为人治病,救助海上遇险船只,被众人尊称为“通元灵女”、“龙女”、“神女”。她死后还屡次显灵。海舟危难,有祷必应。洋中风雨晦瞑,夜黑如墨,每于樯端见神灯示祜,因而成为人们敬仰膜拜的护航女神。地方官多次褒奏,朝廷多次晋封。宋代封之为顺济夫人,元代封为天妃,清代封为天后,并且很早就在天津及东南沿海各地修庙供奉。
天津天后宫始俗称娘娘庙,建于元泰定元年(1326年),并于明永乐元年(1403年)重建,为天津市区最古老的建筑。位于海河西岸,古文化街中心位置。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改称天后宫。它与福建莆田湄洲妈祖庙、台湾北港朝天宫并列为我国三大妈祖庙.
天后宫最初为船工祭祀海神天妃并举行酬神演出的场所,后来,天后宫两侧的街道形成商业集市和年货市场,每逢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天后宝诞之日,天后宫都会举行天津皇会,会上会表演龙灯、高跷和旱船等民俗艺术。1985年,天津市人民政府对天津天后宫进行居民动迁、文物修缮和博物馆建设,对天津天后宫内的海神天后妈祖、王灵官和四大金刚等神像进行复原。1986年元旦,天津天后宫经过重建重新对外开放。天津民俗博物馆将天津天后宫内的配殿辟为民俗展品陈列室。
天后宫从海河岸边沿中轴线从东向西依次为戏楼、天后宫广场、幡杆、正门、前殿、正殿、凤尾殿、藏经阁,两侧有钟鼓楼、配殿和回廊,前殿和正门之间有普济泉等三口井水,据传说是天后娘娘为保一方平安镇住海眼留下的遗迹,以前还有井水售给游客,味道清冽甘甜,已经加盖保护起来了。
戏楼、广场和幡杆均在天后宫正门之外,为过去祭祀天后的场所,天后宫前殿祭祀天后仪仗的护法神,正中为王灵官,左右分别为千里眼、顺风耳、加善和加恶;正殿祭祀天后,塑像周边有记录妈祖生平的壁画以及仪仗;凤尾殿在正殿后身,祭祀净瓶观音、滴水观音和渡海观音。左右配殿陪祀其他民间信仰中的神灵,有祭祀天后仪仗中药王和四海龙王的配殿,祭祀财神的配殿,祭祀关羽的配殿,祭祀斗姆及北斗星君(六十太岁)的配殿,以上是崇拜范围较广的,还有天津本地的民间信仰,如王三奶奶、白老太太、挑水哥哥、马王爷、土地、魁星等等。
老天津人还有在天后宫求子的习俗,传统相声《拴娃娃》即表现了这一习俗。过去夫妇婚后无子会到天后宫祭拜后用红线拴一个泥娃娃回家供奉,称为“娃娃大哥”,就是长子,日后即使生下长子也要排行老二,“娃娃大哥”每年还要拿去“洗澡”,寓意每年长大一点,也是老天津的民间信仰之一。
正殿的神龛里,天后圣母慈眉善目,仪态端祥,凤冠霞帔。她的左右立着四彩衣侍女,其中两人手执长柄扇遮护天后,另两人一个捧宝瓶,一个捧印绶。抬头向上见三块匾额,中间一块写着“垂佑瀛堧”,意为赐福沿海。两旁分别写着“盛德在水”,“万里波平”。意思都是歌颂天后海神。右壁上,还有一块引人注目的新匾,上写“四海同光”。这是台湾北港朝天宫董事长曾蔡美佐赠给天津天后宫留念的匾额。它含义丰富,把人们引入美好的联想中。
天津地处九河下梢,南北交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天津文化的大部分都能在民俗活动中体现出来。从元代开始,天津的民间就有了一个特殊的民俗活动——春祭,据说当时的场面达到了“晓日三岔口,连樯集万艘。”的景象。后来由于各种原因,春祭活动就不再举行,这项民俗活动人们生活中消失100年以上了。从2007年开始,天津天后宫又挖掘、整理出春祭这是代表津门民俗文化的活动。
 
 
望海楼和天津教案
1870年,天主教会所办仁慈堂育婴院中发生流行性传染病,有大批儿童夭亡,仁慈堂将其草率掩埋,许多尸体为野狗刨开争食,此事在天津百姓之中造成极大义愤。此时在天津地区又接连发生好几起拐骗儿童的事件,更引起人心的浮动和社会的不安。人们传说这一切都和教堂有关,但始终拿不出确凿的证据。
由于战争期间英法侵略者给天津人民心中留下了阴影,仁慈堂的第一批婴儿是谢福音从山东农村接运而来收堂抚养,在天津他只能鼓动修女们购买婴儿收养,并给购买成功者以“奖金”,这就为社会上的不法之徒犯奸作科提供了机会。
武兰珍,火烧望海楼事件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因拐骗儿童而被当年的天津府衙门人赃俱获,其供出由法国天主堂的王三主使,但望海楼教堂神父谢福音矢口否认,天津知县刘杰将武兰珍押往教堂对质,在场群众过万人,与堂内教民发生冲突,闻讯而至的法国领事丰大业向天津知县刘杰开枪,击中其随从高升。周围群众如墙而起,将丰大业、谢福音等6人殴毙,放火焚烧了望海楼教堂。
天津教案发生后,英法军舰在大沽口待命示威。清廷命崇厚出使法国赔礼道歉,同时派出直隶总督曾国藩来津查办此案。他办案的总方针是“严拿凶手,以惩煽乱之徒,弹压市民,以慰各国之意”。英法两国公使提出“要府、县及陈国瑞抵偿,要赔恤银数百万,要凶手三四百名,要驻兵津沽
,我出军费”。府,即为天津知府张光藻;县,即为天津知县刘杰;陈国瑞即为天津镇总兵。
仁慈堂涉嫌拐骗儿童,以及民间盛传的“挖眼取心”之说,是天津教案的直接导火线。在火烧望海楼事件中,愤怒的群众又冲到海河对岸的仁慈堂,将仁慈堂天主堂烧毁,将堂中的十位修女杀死。民国以后,社会接受仁慈堂的益处增多,人们才逐渐打破以前的成见,仁慈堂的慈善事业也得到了发展。
天津教案的处理结果,天津知府张光藻、天津知县刘杰发配黑龙江,天津镇总兵陈国瑞被处死,对法国赔银46万两。
望海楼教堂1870年焚毁后,到1897年望海楼天主教堂在原址上重建,不久又被焚毁。现存的建筑是1903年再次重建、1976年地震后又加以修复的。不过,尽管经过了几次重建,教堂的基本形象并无多少变化。
找不到停车的地方,只好在车窗里拍下了这张望海楼的照片
天子津渡遗址公园
位于金钟桥至金华桥段,长约550米。突出明成祖朱棣靖难时由此南下攻克南京称帝,以为福地赐名“天子津渡之地”的历史特色。
在遗址公园,矗立着燕王朱棣在此渡河南下的史实以及“天津”城市之名的由来一一再现。公园标志物“天子津渡”景观石。这块采自燕山山脉盘山脚下的花岗岩随形石,长6.6米、高3.2米、厚1.7米,重达62吨。是“近代中国看天津”旅游重点项目之一,准确再现“天津”起源和得名由来的“天子津渡”遗址公园。
公园标志物“天子津渡”景观石正面镌刻的“天子津渡”四个大字,是从乾隆皇帝的墨宝真迹中选字拼组而成的。背面则镌刻着铭文:“明建文二年,燕王朱棣由此渡河。克南京、取皇位,改元永乐。翌年赐名天津,始设卫筑城。”景观石四周还铺设了30块“饱经风霜”的条石,它们都是拆迁清代巷道——竹竿巷时保留下来的,代表了天津工业的发源地——“三条石”。


(所有资料均来自网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