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时田园杂兴:“农民诗人”范成大的乡土情怀

 拾月的书阁 2020-01-14

引言: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田园诗歌占有重要地位,东晋的陶渊明,唐代的王维、孟浩然等都是著名的田园诗人。然而,对于大多数描绘田园风光的诗人来说,田园只是他们借以抒怀或明志的一个载体,真正走进田野间,把自己置身于农民之境地的却寥寥无几。纵然是田园诗派的开山鼻祖陶渊明,也只是在自娱自乐的躬耕中凸显自身的那一份淡然与超凡。要说中国诗歌史上真正意义的书写农村农民农事的田园诗人,我能想到的大概只有范成大了。

范成大,字至能,早年取唐人“只在此山中”句,自号此山居士,晚年号石湖居士,南宋名臣、文学家、诗人。自幼生活于宦门的范成大,年少聪慧,12岁便遍读经史,14岁开始能作诗文。然而直到28岁,范成大才登进士步入仕途,一生宦海沉浮,历任地方官员,从州守至制置使,后官至参政知事。一生最为人称道的事迹便是出使金国不辱使命,收获“宋代苏武”的美誉。晚年退居苏州老家,过了长达十年的农居生活,写下经典的田园诗作《四时田园杂兴》。

官宦门中的农民诗人

《四时田园杂兴》是一组大型的田家诗,共六十首,分别描写了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同时也反映了农民遭受的剥削以及生活的困苦。范成大也因此被喻为“集中地、系统地、大规模地为农民写组诗”并“深入全面地反映江南农民一年四季劳动和生活情景”的第一位田园诗人,钱钟书评价其为“中国古代田园诗的集大成者”。

传统的田园诗人写田园诗,就像一个个看客诉说着别人的故事,或者用现在的话说,更像明星们通过拍真人秀来立人设。而范成大是真的把自己当成一个农民,站在农民的立场,亲身参与到农事活动中,真实地记录了农村的日常生活和风俗习惯,从而变成一个“农民诗人”。

出身于官宦门中的范成大之所以能够做到与农民同思同想同乐同苦,这和他的早年经历有着密切关联,也与他一生辗转各处为官,为民排忧解难是一脉相承的。宋孝宗曾对他表彰到:卿南至桂广,北使幽燕,西入巴蜀,东薄邓海,可谓贤劳,宜其多疾。

辗转一生,历任各地,忧国忧民

由于父母早亡,未及弱冠之年的范成大成了家中的顶梁柱,肩负起抚养四个弟妹的重任,范家一度到了无“一廛”可居的地步,只得借住寺院艰苦度日。年少的家境艰困使得他经历过无数民间疾苦,因此入仕为官以后他便更加关注基层百姓,立志要为民分忧解难。

乾道三年(1167年)十二月,42岁的范成大被朝廷任用为处州知州,这是他首次担任地方行政长官。当时的南宋偏安一隅,统治者为了自身的安逸享乐,每年要向金国缴“岁币”,不断加重赋税剥削百姓,导致民不聊生。而范成大认为“得民之道,仁之而已”,即对人民实施“仁政”,因此他到任处州后采取了一系列减轻百姓疾苦的惠民措施,政绩卓著,彪炳史册。《宋史》载:

“处民以争役嚣讼,成大为创义役,随家贫富输金买田,助当役者,甲乙轮第至二十年,民便之。其后入奏,言及此,诏颁其法于诸路。处多山田,梁天监中,詹、南二司马作通济堰在松阳、遂昌之间,激溪水四十里,溉田二十万亩。堰岁久坏,成大访故迹,叠石筑防,置堤闸四十九所,立水则,上中下溉灌有序,民食其利。”

离开处州后,范成大回京大胆领命出使金国,最终,尽管没有完成使命,但幸得保全气节而归,大长了南宋王朝的志气。

道乾八年(1172年)后,范成大辗转桂林、成都、明州、建康等地任职,每到一地,皆兴利除弊,为民忧苦。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百姓生活,促进了农业生产,为当地民众所称颂。

闲居农家,书写农事,道尽农民辛酸

淳熙十年(1183年),因疾病困扰的范成大,从夏日到金秋五次请求辞官,均不得放,只得暂时闲居石湖,过上了“昼出耘田夜绩麻”的农家生活。淳熙十三年(1186年),范成大写下《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通过春耕秋收四季耕耘来展现底层农民的日常生活和劳役之苦。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这首小学生必背的田园诗应该是范成大最为人熟悉的作品了,之所以说范成大是“农民诗人”,是因为他打破了传统田园诗以作者为主体的创作思路和风格,把主题变成农家农事,主体变为农民。就像以上这首诗,写的是农家男女分工明确,各自挑起家庭的重担,就连稚嫩孩童也在桑树下学着大人的样子种瓜。全诗的主体是农家男女,叙述的事情是农村日常耕作景象,全然没有代入作者的一思一情,诗中所用的语言也是农民惯用的家常语,这种毫无涂饰的白描手法使整首诗充满着浓浓的乡土气息,读起来甚感亲切。

再如:

采菱辛苦废犁鉏,血指流丹鬼质枯。

无力买田聊种水,近来湖面亦收租。

农民们辛辛苦苦地采菱,采到手指都流了血,没有田可以耕作,也没有能力去买田地。只好在水上种香菱,可是没想到官府竟然湖面也要收租税!这一首诗则表达了作者对官府剥削农民的强烈控诉。《四时田园杂兴》中正面描写农民受剥削压迫的诗篇并不多,但是诗人却从农民自身的角度出发,在这其中赋予了丰富的感情。

还有“朱门肉食无风味,只作寻常菜把供”这一句,虽然诗人只是平和委婉地表达了对农民的怜悯和同情,并不具有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那样强烈的讽刺效果,却也让我们看到了范成大对农民深刻的人文关怀。他的这种人文关怀在其另外一首诗《催租行》中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

输租得钞官更催,踉跄里正敲门来

手持文书杂嗔喜:“我亦来营醉归耳!”

床头悭囊大如拳,扑破正有三百钱。

“不堪与君成一醉,聊复偿君草鞋费。”

整首诗既没有写景,也没有抒情,更没有议论,句句都是对客观现实的忠实描写,而这种直白的叙事恰恰是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也是他要揭露的社会现象。这种写作手法已经完全不同于田园诗的风格,更多的是带有杜甫《石壕吏》以诗写史的笔法,而这也表现出诗人忧国忧民的大爱情怀。

透过范成大的田园诗,我们不仅看到了田园生活的美与喜,更看到了农民生活的悲与苦。

比起陶渊明“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归园田居·其三》)”的明志;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过故人庄》)”的游访;王维“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积雨辋川庄作》)”的享受;杨万里“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插秧歌》)”的旁观,范成大就像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民,褪去诗歌自带的光环后,字里行间显露的只有浓浓的生活气息和乡土气息。


文┃拾月

图┃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