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深得皇帝信任的重臣。一天,他在上朝的路上,乘轿至东华门外时安然去世,他去世后,乾隆皇帝亲往他的家中吊唁,这才发现他家门楣窄小、家居简朴,这和他大清国宰相的身份极不匹配,他的清廉让乾隆皇帝深深感动。乾隆意识到自己失去的是股肱之臣,忍不住掉泪,对群臣说:我失去了一位得力助手,不愧是朕的真宰相。于是将他列为五阁臣之一,还亲自作挽联和怀旧诗,追授太傅,赐谥号文正。 刘统勋 他就是刘统勋。提到刘统勋,他的成就主要在其卓越的政治能力,书法只是为官之余修身养性之道,但是也很有看头。刘统勋字尔钝,号延清,山东诸城(今高密)人。他的书法就像他的人品一样,“神敏刚劲,终身不失其正”,结体端整,下笔劲爽,有飘逸之姿。 清 刘统勋 书弘历题画诗册之“题曹夔音仿董邦达匡庐图” 刘统勋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得到良好的教育,还教育出刘墉这样的政治家、书法家。他的父亲刘棨是康熙朝进士,官至四川布政使,他的祖父刘必显也是进士出身,曾任户部广西司员外郎。他的长子刘墉是进士,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吏部尚书。他的孙子刘镮之也是进士,官至吏部、户部尚书、太子少保等职。在中国有“富不过三代”的魔咒,或许在以财富传承的家族中很容易被言中,但在书香之家却很容易被打破,这样的家族才是真正的贵族。 清 刘统勋 书弘历题画诗册之“题曹夔音仿董邦达匡庐图”(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乾隆皇帝即位后,刘统勋历任刑部尚书、内阁大学士、尚书房总师傅、殿试阅卷大臣及军机大臣等高位要职,为官清廉正直,难得的是吃苦耐劳。在吏治、军事、治河、办案等方面都表现出过人的办事能力,并取得显著成绩。刘统勋凭实力赢得了他的雇主乾隆帝赞扬:“统勋在汉大臣当中尚奋往任事。” 清 刘统勋 书弘历题画诗册之“题邹一桂百花卷”(局部) 刘统勋还入选《中国名人志》,据书中记载,刘统勋为官近五十载,清正廉洁,秉公无私。一生多次奉命审理官员贪渎案件。从弹劾三朝元老张廷玉徇私枉法、擅作威福,到按律查办西安将军都贲等,无不显示出刘统勋为官刚正、清风独标的秉性,所拟判决多得皇帝嘉许。 地方媒体《诸城县续志》也不忘给他点赞,说刘统勋为人刚毅笃厚,为官推贤黜奸,是百余年名臣第一。 清 刘统勋 书弘历题画诗册之“题邹一桂百花卷”(局部) 刘统勋逝世后,老板乾隆帝赐予他的“文正”的谥号,这是文臣身后能得到的最高谥号。在清朝270余年历史上,仅有八位文臣获得这一荣誉,晚清名臣曾国藩就是其中一位。 刘统勋的长子刘墉,今天看来,比老子出名,那是因为他书法的名声。实际在政绩上,照他爹的水平就差了一大截。刘墉政绩虽然不如老爹,但他书法整的好。 刘墉 刘墉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进士,相传当年殿试前十名卷册被递到乾隆皇帝面前,刘墉卷本为殿试状元,但在其父刘统勋的坚持下,再加上乾隆想提拔一位平民才俊,刘墉因此被降格,与状元失之交臂。 刘墉的仕途一路坎坷,前后两次获罪。第二次更悬,已被议处“拟斩监候”,快要判死刑了,乾隆皇帝却给了刘墉莫大的恩惠,对其从宽处置。不难看出,这种恩惠是建立在乾隆感念刘墉老爹刘统勋卓越功绩的基础上的。 清 刘墉 清爱堂帖(六十一开选一) 清拓 故宫博物院藏 刘墉不但从政之道上有他老爹刘统勋的福荫,在书法上也有其父的亲传影响,好在刘墉并非平庸之辈,在书法上敢于精研出新,对比父子二人书法,不难看出。 刘墉的书法造诣深厚,是清代著名的帖学大家,被世人称为“浓墨宰相”。最初由赵孟頫、董其昌入手,中期取法魏晋,学钟繇,后期又学习颜、苏、米、蔡等名家,将各家风格化为己用,推陈出新。刘墉书法的特点是用墨厚重、别具面目。尤善小楷,后人称赞他的小楷,不仅深得魏晋小楷的风致,还有钟王二人、颜真卿和苏轼等人的法度,同时还受其父刘统勋的书法影响。 清 刘墉 清爱堂帖(六十一开选一)清拓 故宫博物院藏 从刘统勋家族身上,我们看到书法传承的最好样子,一个富过五代的将相之家,除了拥有丰富的政治资源外,同样离不开书法艺术的熏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