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和导师合拍吗?——博士生与导师匹配程度研究

 阿里山图书馆 2020-01-14

学术兴趣是影响博士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但在研究生培养中往往会出现博士生与导师之间不够匹配的状况。笔者对某“985工程”高校若干名师生进行了一系列访谈,发现导学不匹配造成博士生学术兴趣发展受阻或受限、学业表现不佳甚至无法完成学业等现象。如何促进导学匹配,是我国研究生教育应予重视的问题。

 研究兴趣与相处关系

小九是导学研究兴趣不匹配且相处不融洽的案例。小九对某课程教师的研究方向感兴趣,但导师不同意他从事该方向的研究,并指定了不符合其兴趣的博士论文选题。小九感到压力很大,加之与导师相处不融洽,产生了对科研的排斥感。

我想跟一位课程老师做研究,但老板直接给否决了,他觉得我以后毕业和这个没什么相关性。博士课题确定的时候,老板说啥就是啥,就这种概念。我定了博士论文课题,就知道自己可能后几年会比较痛苦,就萌生了一种“要不要转个硕啊”的想法。导师的考虑还是说他招了人,希望帮他做事情,我跟课程老师做的是偏理论一点。

有一个问题是,当你真正做科研了之后,发现做得不是很开心。其实我做科研的动力一方面是原来沉淀下来的对某些事情感兴趣,但后来发现自己做的东西以及和老板之间的相处方式给自己带来了一些比较大的、对搞科研方面的一种排斥感。

我导师他老家是部队里面的,出来就有点军人作风,很强势。他也很注重去做项目,比较弱化做科研,就是做学术方面比较弱化,但是你会发现学生当然不是这样想。我原来到这里来做,想的是我要当科学家,我可不是来跟你做项目的!这样的一种冲突、碰撞在一起的时候就会产生矛盾。说实话,我们真正到了二十五、六岁甚至到二十七、八岁的时候,我们会有一些自己的想法,需要得到别人的支持和认同。在这样的情况下,当你遇到特别强势的导师的时候,即使你说的有道理,但他说了算,那你真的是很难受的一种状态。可能就是比较严厉一点,惩罚可能更多地是一种教育,和你面谈,但是给你心理上很大的压力,会跟你谈毕不毕业的问题,把你原先的一些琐碎的错误列出来给你反复地讲啊,灌输道理啊。

资深的老板都50多岁,他们很喜欢的学生就是两个词,听话,做事,或听话,出活。当你有什么其他异议和想法的时候,真的很多时候被压抑了。

自我决定理论认为,自主、能力和关系是人类三大基本心理需求,内部动机源于这些需求,支持这些需求的满足能够增强内部动机。[1]兴趣以三大基本心理需求的实现为基础。[2]兴趣的发展和加深与三大基本心理需求的满足有关。[3]学术兴趣作为一种内部动机,支持博士生三大基本心理需求能够促进其学术兴趣发展,反之亦然。从自主视角看,导师控制性的而非支持自主的激励风格妨碍了小九学术兴趣的发展。从关系视角看,导师的诸多做法使小九产生负面情绪,“做得不是很开心”,“真的是很难受的一种状态”,产生了对科研的“排斥感”。

研究兴趣和导师不匹配,不利于学生自主需求的满足;导学相处不融洽,不利于学生关系需求的满足。访谈发现,导学研究兴趣不匹配和相处不融洽,不仅阻碍或限制了学生学术兴趣的发展,而且造成了学生学业表现不佳甚至无法完成学业等现象。

有博士生认为:

我觉得兴趣不是由学生来决定的。我们的兴趣是说老师可能有n个兴趣,然后你在这n个兴趣里面选一个兴趣。在我看来,兴趣是很重要的,但是这种重要性是在那种可选择的范围内。你不能说我想干啥就干啥,这个如果在我们单位的话,你是毕不了业的。我们有个师兄就转硕了,他就是没有选择老师感兴趣的方向,就是说你可以做这个事情,但是我不会帮你想太多。你的兴趣是有条件的,有范围的。

有院系研究生管理者认为:

有可能这个学生跟导师在一起不match,而别人就match了,所以有时候就是拧着,尤其现在大多数独生子女,在家里被家长平等惯了,如果突然有老师跟他不平等的话,他就会很生气,就会明明会做也不做,所以让老师很失望。有的淘汰是学生的问题,有的淘汰是教师的一些偏见,和教师跟学生不匹配的问题。

指导风格与个人特点

与上述案例不同,小七是学生学习风格与导师指导风格不匹配的案例。小七导师的指导风格是只为学生指出现存问题以及应达到的目标,但在具体的改进办法上未予指导,而小七承认自己科研能力不强,很需要一种“像师傅一样的”、“手把手”的指导,因而感到科研非常困难。小七希望获得博士学位以便留校工作,在决定读博时本就缺乏学术兴趣,而且在博士阶段科研能力发展受阻,未能培养出学术兴趣,甚至感到科研“对我的身心都是一种特别大的折磨”。小七最终因缺乏学习动力以及难以解决科研中面临的困难等原因,放弃读博而转硕。

我觉得在学术研究上,我不太适应他指导博士生的那种模式。他的指导模式就是他会给你提出你哪儿做得不好,但至于你怎么能把这块做得更好,他没有什么具体的指导,就得靠自己。我觉得是不是有的导师是这样,他给你提要求,同时他给你相应的支持,比如我跟你说你要爬到那座山,然后我给你竖了一个梯子,说你可以爬到这个山底下,然后我再给你搭个梯子,说你再可以往上爬,但是那个爬的过程要靠你自己,但至少会给你提供一个梯子。但是我觉得我导师就是说那儿有座山,反正你明天就得到,至于你怎么到,你自己去想办法,就完了。但是我觉得我又不是那种研究能力特别强的人,我就很需要有一个像师傅一样的、可以手把手教我的这么一个人,但是我导师不是那种风格,那我期待的又是这样一种导师风格,所以这个过程当中就很难受。之前几年没开始做论文的时候,这种东西不明显,但开始做论文之后,这个感觉特别明显。

那会儿我觉得我已经想得比较清楚了,我实在是不愿意在这件事上再耗下去了,因为我觉得那个对我的身心都是一种特别大的折磨。……我刚跟你说我最大的动力是这份工作,当这个动力没有了的时候,我就再回过头来反思说,ok,那个东西没有了,我现在靠我自己的能力跟意愿我能把这论文做出来吗?我评估了一下之后我发现我不能,所以我就决定那我还是quit(放弃)吧。

苏亚雷斯 [4]将导师分为无所不知型、缺席型、完美主义型、实践型、悲观主义型、朋友型和教练型等七种类型,并设计了图1来帮助学生选择与自己最为匹配的导师类型。据此分类,小七较为适合朋友型或实践型导师,但其导师并非属于此类。能力需求是指一个人在与环境互动中产生效果的需求,或说对于执行和扩展一个人的能力的需求,该需求形成效用动机和相应的效用感,还有学者称为能力动机或掌控动机。[5]从能力视角看,小七的学习风格与导师指导风格不匹配,致使其科研能力发展受阻,阻碍了学术兴趣的发展。

自己的导师属于哪类?

自己与导师是否匹配?

综上所述,“好的”导师和学生也许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导师与学生的研究兴趣、指导学习风格是否合拍是影响学生学术兴趣的重要因素。各位读者,如果你也在读研究生或曾经读过研究生,不妨参照表1和图1,看看自己的导师属于哪类?自己与导师是否合拍?

表1  苏亚雷斯的导师分类

        

                        

图1

若你无法判断与你最匹配的导师类型,希望此测试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