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404陈何芳:硕士生“师生匹配”的困境与出路

 高教课堂研讨 2021-09-01

关键词:硕士生;师生匹配;困境;出路

摘 要:硕士生的“师生匹配”并非易事,现实中存在着双重困境。一方面是新生未做信息搜寻或信息分析失策而有碍师生匹配,另一方面是院系招生和导师分配环节的“信息黑箱”有碍师生匹配。为了促进“师生匹配”,高校需要认识其重要意义,愿意开展更长时间的观察试验;同时要精准补缺,以构建和完善公平公正的师生互选制度。

在大学生活中,我们常常耳闻研究生抱怨导师,或者导师抱怨研究生的状况,这背后反映的是“师生匹配”问题。硕士生如何选择导师,导师如何选择硕士生,二者的“双向选择”是否实现了预期质量,外界往往不得而知。

一、新生未做信息搜寻或信息分析失策而有碍师生匹配

在当前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中,研究生在入学之前和刚入学未选导师时,往往并不了解各位导师的学术倾向和性格特点。很多本科生习惯于高中式的封闭式备考,“两耳不闻窗外事”,在选学校、选导师方面不愿或者不会做信息搜寻和策略分析,因而未能重视和做好跟自身相关的资源匹配问题。此外,很多新生无法根据自己的学术兴趣进行真正有效的选择,往往根据零星信息就轻易确定了心仪导师。当然,也有一部分学生能够做好信息搜寻和信息分析,尤其是那些怀有继续深造梦想的学生,会搜集本专业导师的科研项目、专著出版、论文发表等信息,选择学术能力强的人作为心仪导师。但是,信息不对称其实还是存在,毕竟学生很难提前了解该导师的指导方式及为人处事方式,这也可能导致做出错误选择,产生不匹配的师生关系。

二、院系招生和导师分配环节的“信息黑箱”有碍师生匹配

当前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也并未保障导师对学生的充分选择。在统一的考试录取制度下,导师“招生”实际上是“招分”,某专业最终录取的学生,是考试大战中的获胜者。导师们虽然在前期的面试环节见过他们,但当时并不知道录取结果,不可能充分关注。而在“考研热”之下,很多本科生考研时也不会提前选择出一位导师,专门发送简历进行自荐。所以,导师们至多通过回忆面试情形,来选择是否接受学生的导师意愿。更为普遍的状况是,导师们对于招收哪个学生并没有明确的要求,往往委托给硕士点负责人酌情分配。这种“分配”除了考虑学生意愿,也会考虑本专业在人事和科研任务方面的照顾和妥协,更追求导师间的“和谐”而不是“师生匹配”。比如针对新导师或“双肩挑”的导师,会分配给他们分数高、素质强的学生,以弥补新导师的经验不足,以及“领导”的时间精力不足。而且这种操作属于“暗箱”,导师最终是因为什么具体原因而录取了谁、拒绝了谁,学生并不知情,更没有问责权。

三、师生匹配因意义重大而值得开展更长时间的观察试验

师生类型是否匹配,却是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师生之间很多不愉快事情的发生,大多是“师生匹配”的起点环节没有得到重视,或者被草率解决所致。师生互相不匹配,势必会造成学生宝贵青春和导师发展精力的双重浪费。为了避免因资源浪费而导致“双输”,高校应建立起导师延迟选择制度,为师生双方的选择奠定信息基础。比如不再是学院录取后就分配导师,而推迟到新生开学后数周再选导师。还可以在半个学期甚至一个学期之后,通过自由上课及一定形式和频率的“师生见面交流会”,来促进师生双方的了解,提高师生“双向选择”的学术趋同度和风格匹配度。

四、高校应精准补缺以构建和完善公平公正的师生互选制度

高校也要注重制度建设,建立和完善更加公平公正的师生互选制度。首先是坚持“入学成绩高分者先选”,借鉴“平行志愿”的“绩优为先”原则。其次是用表格集中呈现导师们的学术研究专长与领域,以及学生的科研兴趣和本科知识基础,将“信息服务”制度化。再次要保留一定的例外状况:除了参考入学分数和学术兴趣,还要根据各种特殊情况,设计一些小众的参考标准,防止“一刀切”造成弊端。最后是开展精准补缺。比如对于诟病较多的新任导师问题,既要提高青年导师的准入门槛,也要加强对青年导师的培养。可以建立“老导师指导新导师”的制度,或者新导师先担任一年“副导师”,等等。无论怎样的制度创新,都要保证制度的信服力,切实发挥制度管理对“师生匹配”的促进作用。

总之,“师生匹配”制度的创新需要“重视匹配度”理念的指引。高校、导师和学生,都应当重视师生匹配问题。这样才能注重和实现师生在学习类型上的匹配,以及在指导方式上的匹配,实现更和谐更有效的师生交往,提高师生合作的质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