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古医家名数之成立—以《医心方》所见“十水”说为例

 虚无嗯 2020-01-14

文  /  文科

一、总观

《医心方》卷十之《治十水肿方》,引“十水”之说有四,《诸病源候论》一也,《范汪方》一也,《小品方》之十水丸一也,《小品方》之十水散二也。

《医心方》所引之外,十水之名亦见于中古其余医书中,如《中藏经》《古今录验》《千金翼方》等,大要不过二说,《范汪方》是一说,而《中藏经》《千金翼方》《诸病源候论》即源乎此也,《小品方》之十水丸为此说之变种,而《古今录验》取之;《小品方》之十水散则为特出之说,仅见于此。

后来医家之论大抵皆准于《范汪方》一系之说,而《东医宝鉴》引《本事方》,其十水之说,则对《范汪方》一系多据已意以改造,则又成一变种;又有破弃《范汪》《小品》等六朝之说,直以《金匮要略》为本而造说者,如《三因极一病症方论》只以五藏五府名十水是也,其说最简明。今条别诸家,略为勘察。

二、分系

a、《范汪方》一系

《范汪方》曰:

第一之水,先从面目,肿遍一身,名曰青水,其根在肝,大戟主之。
第二之水,先从心肿,名曰赤水,其根在心,葶苈主之。
第三之水,先从腹肿,名曰黄水,其根在脾,甘遂主之。
第四之水,先从脚肿,[上气而咳,]名曰白水,其根在肺,蒿本主之。
第五之水,先从足趺肿,名曰黑水,其根在肾,连翘主之。
第六之水,先从面肿至足,名曰玄水,其根在胆,芫花主之。
第七之水,先从四肢起,腹满大,身尽肿,名曰风水,其根在胃,泽漆主之。
第八之水,四肢小,其腹肿独大,名曰石水,其根在膀胱,桑根白皮主之。
第九之水,从肠满,名曰里水,其根在小肠,巴豆主之。
第十之水,乍盛乍虚,乍来乍去,名曰气水,其根在大肠,赤小豆主之。

《源候论》不言主治之药,余则全同,《中藏经》当据《源候论》转述者也,其文曰:

青水者,其根起于肝,其状先从面肿,而渐行一身也。
赤水者,其根起于心,其状先从胸肿起也。
黄水者,其根起于脾,其状先从腹肿也。
白水者,其根起于肺,其状先从脚肿而上,气喘嗽也。
黑水者,其根起于肾,其状先从足趺肿。
玄水者,其根起于胆,其状先从头面起,肿而至足者是也。
风水者,其根起于胃,其状先从四肢起,腹满大而通身肿也。
石水者,其根在膀胱,其状起脐下而腹独大是也。
里水者,其根在小肠,其状先从小腹胀而不肿,渐渐而肿也(一作小腹胀而暴肿也)。
气水者,其根在大肠,其状乍来乍去,乍盛乍衰者是也。

又《小品方》之十水丸曰:

肿从头起,名为白水,其根在肺,椒目主之;
肿从胸起,名为黄水, 其根在脾,甘遂主之;
肿从面起,名为青水,其根在肝,大戟主之;
肿从腹起,名为气水, 乍实乍虚,其根在肠,芫花主之;
肿从股起,名为黑水,其根在肾,玄参主之;
肿从面起至 足,名为悬水,其根在胆,赤小豆主之;
肿从内起,坚块,四肢肿,名为石水,其根在膀胱, 桑根主之;
肿从四肢起,腹肿,名为风水,其根在胃,泽漆主之;
肿从腹起,名为冷水,其根在小肠,巴豆主之;
肿从胸中起,名为赤水,其根在心,葶苈主之。 

《小品方》之《序录》记述上古以来旧方之可承案者十八家,有《范东阳所撰方》一百九卷,即《范汪方》也,故此十水丸所述之十水当承自范汪;

又《小品方》二十卷,为小品,《范汪方》一百九卷,为大品,故《小品方》之辞较《范汪方》有所简省也,而主治及病机当已为陈延之所调整,读《小品方》之《序录》,即可知陈氏非因循守旧、杂钞集残者,其言“圣人虽异轨殊迹,治化同源,疗病之理,其教亦然”,又言“古之明术者详经察病,随宜处方”,故不可执着于文辞、度数以为经方,而当有经权、通变之理路在其中,故《小品方》此十水虽与《范汪方》异轨,吾必谓之同源也。

b、旁出者

《小品方》又有十水散,曰:

先从脚肿,名曰清水,其根在心,葶苈子主之;
先从阴肿,名曰劳水,其根在肾,泽漆主之;
先从腹肿,名曰冷水,其根在大肠,蜀椒主之;
先从面目肿,名曰气水,其根在肺,桑根主之;
先从手足肿,名曰心水,其根在小肠,巴豆主之;
先从口唇 肿,名曰黄水,其根在胃,大戟主之;
先从胁肿,名曰饮水,其根在肝,芫花主之;
先从腰肿,名曰肝水,其根在膈,甘遂主之;
先从胸肿,名曰石水,其根在脾,茯苓主之;
先从背肿,名曰鬼水,其根在胆,雄黄主之。

此则迥异之说也,且名号稀奇,多不可考,当别有其源,而不为后世所取,故仅见于此也。

三、流变

a、《中藏经》之变

今先考《中藏经》之变化:

1、赤水

《范汪方》之赤水“先从心肿”,而《中藏经》云“先从胸肿起”,与《小品》之十水丸同,《中藏经》殆据《小品方》改;以此赤水,其根在心,不当亦从心肿起,且心之肿,不如其余诸水之肿自面目、脚、腹等直观,凡云先从某某肿者,必外在可观之症状也,凡云其根在莫某者,必体内之不得观之病根也,而心胸同位,胸可观,心不可观,陈延之乃改心肿为胸肿,而后文辞可通,医理亦畅,《中藏经》从之是也。

2、石水

《范汪方》之石水“起四肢,小腹中独大”,《中藏经》云“起脐下而腹独大”,按《源候论》之《石水候》曰:“水气妄行,不根据经络,停聚在脐间,小腹肿大,硬如石,故云石水”。又曰:“石水...肿起脐下,至小腹垂垂然”,与《源候论》之《十水候》中之石水不同,《中藏经》当据《石水候》修正《十水候》者也。

3、里水

《范汪方》《千金翼方》之里水“从肠满”,《源候论》作“先腹满”,《小品方》之十水丸作“肿从腹起”,《中藏经》云“先从小腹胀而不肿,渐渐而肿也(一作小腹胀而暴肿也)”。

中古医书论水肿,多引《灵枢<水胀>》,如《范汪方》《千金翼方》《集验方》等,其云:

肠覃何如?

岐伯曰: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因有所系,癖而内著,恶气乃起,息肉乃生。其始生也,大如鸡卵,稍以益大,至其成,如怀子之状。久者离岁,按之则坚,推之则移,月事以时下,此其候也。

姚僧垣《集验方》引此,于“寒气客于肠外”作“寒气客于少腹”,余以为此“少腹”乃“小腹”之误也;肠在腹内,肠满不易察,腹满易察,且此水之根在小肠,而其起始之症不当亦取于肠,故陈延之改肠为腹也,与赤水之改心为胸,一理也,《集验方》当是取《小品方》之说,而此又为《中藏经》所取也。

《中藏经》所云“渐渐而肿”者,即约《灵枢》“其始生也,大如鸡卵,稍以益大,至其成,如怀子之状”之辞而言也。

上述诸说,皆出六朝,唐人援引,未加变易,至宋而始见更制。

b、《本事方》之变

《东医宝鉴》引《本事方》曰:

一曰青水,先从左右胁肿起,根在肝,用大戟;

二曰赤水,先从舌根肿起,根在心,用葶苈子;

三曰黄水,先从腰腹肿起,根在脾,用甘遂;

四曰白水,先从脚肿起,根在肺,用桑白皮;

五曰黑水,先从外肾肿起,根在肾,用连翘;

六曰玄水,先从面肿起,根在外肾,用芫花;

七曰风水,先从四肢肿起,根在骨,用泽泻;

八曰石水,先从肾肿起,根在膀胱,用蒿本;

九曰高水,先从小腹肿起,根在小肠,用巴豆;

十曰气水,或盛或衰,根在大肠,用赤小豆。

此中变易颇多,今乃考其依据。

1、青水

《范汪方》云青水“先从面目,肿遍一身”,《本事方》云“先从左右胁肿起”,其根在肝,按《金要略<水气病脉证>》曰:“肝水者...胁下腹痛,时时津液生”,《本事方》当据《金匮》而改易也。

又《小品方》之十水散云饮水“先从胁肿”,其根在肝,此殆混痰饮之病于水肿也,《灵枢》云“肝脉...涩甚为溢饮”,《千金翼方》:“五种饮,一曰留饮,停水在心下;二曰澼饮,水澼在两胁下;三曰痰饮,水在胃中;四曰溢饮,水溢在膈上,五脏间;五曰流饮,水在肠间,动摇有声。”此所云“饮水”者殆即《千金翼方》之澼饮也,是饮而非水也。

2、赤水

《范汪方》云赤水“先从心肿”,《本事方》云“先从舌根肿起”。按《源候论》云:“心候舌,养于血...若心脾有热,故令舌肿”,《本事方》当据此以改也,以心证难察,从舌诊心,更为直观故也。

3、风水

《范汪方》云风水“其根在胃”,《本事方》云“其根在骨”,按《金匮<水气病脉证>》曰“风水者,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病源论》之《风水候》曰:“风水病者,由脾肾虚弱所为也...骨节疼痛而恶风”,此言病在脾肾,与胃无关,故《本事方》据《金匮》《病源论》而改为骨也。

4、黑水

《本事方》于黑水改“从肠满”为“先从外肾肿”,外肾者,睾丸也,黑水其根在肾,《金匮<水气病脉证>》云“肾水...脐腰疼痛,不得溺,阴下湿如牛鼻上汗...”,《本事方》之改易或以此为据。

又《小品方》之十水散云劳水“先从阴肿”,其根在肾,外肾肿与阴肿,相近也。

5、石水

《本事方》云石水“先从肾肿起”,其根在膀胱,盖以病传之理论之也。《灵枢<病传>》云:“病先发于肾,三日而之膂膀胱”是也。

总之,《本事方》盖以旧说于医理有窒碍,故化用《内经》《金匮》之说以弥合之也。

c、《三因方》之变

又有《三因方》之说:

古方十种证候∶

以短气不得卧,为心水;

两胁疼痛,为肝水;

大便鸭溏,为肺水;

四肢苦重,为脾水;

腰痛足冷,为肾水;

口苦咽干,为胆水;

乍虚乍实,为大肠水;

腹急肢瘦,为膀胱水;

小便秘涩,为胃水;

小腹急满,为小肠水。

各随其经络,分其内外,审其脉证,而甄别之。然此十水谓之正水,外有风水、皮水、石水、黄汗。以义考之,风合归肝,皮合归肺,黄汗归脾,石合归肾,虽名理不逾,奈证候少异,古方备列,不可不辨。

此不别立专名,不辨病始,以病证直对藏府,最为明晰。《三因方》乃条理《金匮要略》之《水气病脉证》一篇而成文,最有典据,最有条理,摧破旧说,摒弃名相,明标本,异正外,胜因循、桎梏于旧说者远矣,惜乎其说未广传也。

四、机理

经如是之讨校,而十水之说之源流可以明矣。

  1. 十水之源,出于《金匮》,本只牵合五藏,有五正水,而风水、皮水、石水、黄汗为另出者,此数者皆枚举之证,非系统之区分也;

  2. 至于《范汪方》时,于五藏之水外,增五府之水,而成十水,五藏配五色,故五藏之水以色名,而五府之水之名实无系统可言也;

  3. 《范汪方》之十水,为《千金翼方》《源候论》所采,而为《中藏经》《小品方<十水丸>》《本事方》之三变体,《中藏经》《小品方<十水丸>》皆微调,而《本事方》则循经改证,而使其面目全非也;

  4. 又有《小品方<十水散>》者,旁出经典之外,立名无统无系,似杂凑而成者也,以故行之不远;

  5. 又有《三因方》者,行简约直指之学,截断中古众流,返求于《金匮》而再立五藏五府之十水,当下即是者也;于此可见经方名数之体制也。

盖医家经方之立名数也,有三式焉,一则累积而成也,二则系统而成也,三则累积之成与系统之成相复合也:

  1. 《三因方》之十水,直指五藏五府,是系统而成也;

  2. 《小品方<十水散>》之清水、劳水、冷水、气水等,诸水之间无甚关系,增损无涉于全体,是累积而成者也;

  3. 《范汪方》之五藏水,曰青、赤、黄、白、黑五色,是以五行、五藏、五色配合之系统也,而五府之水则玄水、风水、石水、里水、气水,无甚关系,累积而成者也,故此为复合而成之十水也。

《源候论》云十水之外,又有五水、十二水、十八水、二十四水之名数,似不可考者,若皆系统而成,则:

  1. 五水者,五藏水或五色水也;

  2. 十二水者,盖《素问<六节藏象论>》之十一藏,与胆而为十二也,或为十二经之水也;

  3. 十八水者,《千金方》云脉有三品,此与伤寒六经相乘则为十八也;

  4. 二十四水者,其十二水而分阴阳耶?

此纯以系统论,若有累积而成者在其间,则真不可考矣。

五、旁参

《小品方》中之名数颇多,莫不判于此三式;

a、九痛

如:

九痛丸,主九种心痛。一虫心痛,二注心痛,三风心痛,四悸心痛,五食心痛,六饮心痛,七冷心痛,八热心痛,九生来心痛 。

此为大要为累积而成者也;

b、七气

又如:

七气丸,治七气...有寒气、怒气、喜气、忧气、恚气、愁气、热气。

此有五情与冷热两系统在其间,是系统而成者也;

c、二十下

又如:

治杂下方。第一下赤;二下白;三下黄;四下青;五下黑;六固病下,下如瘀赤血;七久下;八下不可止;九连年下;十卒下;十一下少血数;十二霍乱而下;十三下如舍水;十四下已则烦;十五息下,一作一止;十六下而不欲食;十七食无数,但下者;十八下但欲饮水;十九重下;二十杂错不可名状,合二十种下。

自一下至五下,为五色之系统,六至二十之下则累积而成者也,故此为复合之式。

d、三十六疾

又有所谓三十六疾者,其文曰:

诸方说三十六疾者,十二症、九痛、七害、五伤、三痼不通是也。

此则二阶之名数也。

何谓十二症?是所下之物一曰状如膏;二曰如黑血;三曰如紫汁;四曰如赤肉;五曰如脓痂;六曰如豆汁;七曰 如葵羹;八曰如凝血;九曰如清血,血似水;十曰如米泔;十一曰如月浣,乍前乍却;十二曰经度不应期也。

此累积而成者也。

何谓九痛?一曰阴中痛伤;二曰阴中淋沥痛;三曰小便即痛;四曰寒冷痛; 五曰经来即腹中痛;六曰气满痛;七曰汁出阴中,如有虫啮痛;八曰胁下分痛;九曰腰胯痛。 

此累积而成者也。

何谓七害?一曰穷孔痛,不利;二曰中寒热痛;三曰小腹急坚痛;四曰藏不仁;五曰子门不端,引背痛;六曰月浣乍多乍少;七曰害吐。

此累积而成者也。

何谓五伤?一曰两胁支满痛;二曰心痛引胁; 三曰气结不通;四曰邪思浅利;五曰前后痼寒。

此累积而成者也。

何谓三痼?一曰羸瘦不生肌肤;二曰绝产乳三曰经水闭塞。

肌肤、乳、经水,是一体系也,故此系统而成者也。

又有三品之脉、八木之火、灸十八禁、四时风、八方风等,不于此详述也。

e、外参

《小品方》为佚书,今于其残文之中即能见如是多之名数,《删繁方》亦六朝佚书,其最为人称道之五劳六极说,亦名数也,《诸病源候论》条别天下众疾,其实亦名数之书也;而《涅槃经》云:

云何为病?病谓四大毒蛇互不调适,亦有二种:一者、身病,二者、心病。(系统而成)

身病有五:一者、因水,二者、因风,三者、因热,四者、杂病,五者、客病。(系统而成)

客病有四:一者、非分强作,二者、忘误堕落,三者、刀杖瓦石,四者、鬼魅所著。(累积而成)

心病亦有四种:一者、踊跃,二者、恐怖,三者、忧愁,四者、愚痴。(累积而成)

复次,善男子,身心之病,凡有三种。何等为三?一者、业报,二者、不得远离恶对,三者、时节代谢。(累积而成)

生如是等因缘、名字、受分别病。因缘者,风等诸病;名字者,心闷肺胀、上气咳逆、心惊下痢;受分别者,头痛、目痛、手足等痛。是名为病。(系统而成)

此佛家医学之名数也,吾不敢必谓中古医家名数之学取于佛经也,然经方之目录,实为一大科判也。

六、总论

《小品方》判医学为三,本草、经方、针灸是也,本草之学,当以石药、草药、兽药等判,诸类之中又判以上中下是也,针灸之学,以经络判,凡此皆甚明白,而经方以群疾判,仲景判群疾为二,伤寒是也,杂病是也,伤寒以经脉再判,杂病之判则不如伤寒之精当也,后世降伤寒于群疾之中,每一疾则以证候判之,而歧异生于此也。

《源候论》所建之体系,虽有疏漏,亦可取以为经方之纲,无论所谓大品、小品皆可取法,至于《医心方》,虽每引《源候论》,其子目亦多取之,实则于《源候论》之证候刊落颇多,又取方书中自拟之名杂侧其中,以成其混乱之局面,而中古《源候论》之科判至《医心方》中已大为破坏,此乃编者贪多之故也;今观《医心方》列诸种十水之名,而未能有疑乎其异同,进而行抉择之事,可以见其贪多之心也。

而此种名数科判之学似于陈无择《三因方》中有复兴之迹象,其所谓内因、外因、不内外因,内因有七情,外因有六淫,是其第一大判,而后分病为一百八十门,执三因以察之,眉目明晰而有秩序也。

此种名数,繁于中古,而后世多归并消解之也,大抵以其立数以累积者多,而以系统者少也,累积者易遭损益,系统者易为接受;而医家立名数之系统,不过藏象、经脉、五行、六淫、七情等,及其复合之形式而已;

而立名数易,辨疾候难,以故《范汪方》复合藏象、五行之十水,如欲其能施用于实际,则有两种更易之路径,一则修正,二则革新;修正者,《本事方》之据《金匮》《内经》而改易之是也,革新者,《三因方》之上溯《金匮》而重立名数是也。

《范汪方》之十水之成立,以累积与系统二法也,经《本事方》之修正,而其累积之程度加深,经《三因方》之革新,其系统化之程度加深,此为修正与革新二途之差异也。余以为革新之法胜于修正也,修正而后愈不成其系统,不如革新而再造其系统也。

今日之所谓科学者,亦以科分知识为前提也;中西医之一抵牾处,即在科分疾病名数上也,名数不同,病机、证治、标本、源候等皆无从对勘也;是此土医学亦科学也,唯其科分之体系,历千载而未能圆善而已矣,是有待乎明通变、擅经权之士,而再逞其弥天高判乎?此非吾所能言者也。

灵兰窥隙系列:

俞肩吾《答陶隐居赉术煎启》所见之“本草学”考

人面、鸡血与桃花—《范汪方》辩伪一则

耆婆方一则考辨-朱蜜、牛黄方求源

娱乐与实用之间-“凤凰衔书伎”器械考

陶弘景《本草经集注》征引《淮南万毕术》考

仙力与机心—葛洪“飞车”辨

镜象与易象—《淮南万毕术》考释一则

转术为方—论《万毕术》与《如意方》《灵奇方》之关系

《范汪方》治鬼疟法考原

法器与饰品之间—“翠厄”、“银缠”考

“紫丸赤药”与“白色神水”—磨镜粉剂小考

金箔扇与莫难珠—“金薄漠”考释

明堂如镜—读《老子想尔注》

“紫丸赤药”与“白色神水”—磨镜粉剂小考

法器与饰品之间—“翠厄”、“银缠”考

五岳三台绎说

圣人不满百,因怀千岁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