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鲁迅《祝福》:缺乏“边界感”的人,最后都活成了祥林嫂

 九州君子好人 2020-01-15

文/麦穗小鱼

鲁迅《祝福》:缺乏“边界感”的人,最后都活成了祥林嫂

题记:

曾听到过一位文学家这样评论鲁迅先生,他说:“中国有鲁迅,是国之大幸,民之大幸。”

鲁迅先生之所以蜚声世界文坛,在于他深邃的思想,在于他犀利的笔锋,更在于他浓郁的人文关怀。

伟大领袖毛主席曾指出:“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狂人鲁迅更是被世界文坛公认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他的作品多取材于“病态社会中,生活在底层的人们”,《孔乙己》、《阿Q》、《祝福》、《坟》里那些让人“哀其不幸”的人物,却又常常让人“怒其不争”。

记得,小学在读《祝福》这篇文章时,常常诧异于祥林嫂明明是个悲剧人物——“死了丈夫,被迫改嫁,没了阿毛,受人嘲讽,悲凉而死”。为什么鲁迅先生却要取名为《祝福》,他到底在“祝福”什么?

后来,再读这篇小说,似乎找到了一些答案。

鲁迅《祝福》:缺乏“边界感”的人,最后都活成了祥林嫂

《祝福》,名字是忙碌热闹的守旧俗礼,故事是凉薄凄冷的命运悲剧。名字和故事相对照,像美人灯照着残败屋子,讽刺又违和,而答案就藏在这讽刺和违和之间。

鲁迅在祝福,封建礼教人吃人的自私自利和世态炎凉应该被更多人关注,这是对社会的呼吁;

鲁迅在祝福,人与人之间无动于衷和事不关己的冷漠应该被关爱所替代,这是对人性的期愿;

祝福终究美好,祥林嫂的悲剧也可悲可叹。但是,在其凄凉一生的境遇中,我们却看到了“边界感”缺失是件多么可怕的事情。特别是走出校园后,才发现社会已不是那个社会,东家也不是那个东家,而祥林嫂,却成为了现实生活中的你、我、他。

鲁迅《祝福》:缺乏“边界感”的人,最后都活成了祥林嫂

没有“边界感”的祥林嫂,终究被自己的心魔吞噬了

《祝福》并不过多着墨于祥林嫂命运的悲剧性,“年轻守寡,被迫改嫁,死了丈夫,没了儿子”只是寥寥数笔带过。甚至没有深悲大恸,只有那不再伶俐的手脚,空洞的眼神,以及日复一日的讲述。

鲁迅《祝福》:缺乏“边界感”的人,最后都活成了祥林嫂

我真傻,真的”、“哎哎,我们的阿毛如果还在,也就有这么大了……”这些话是祥林嫂逢人便讲的开场白。刚开始还能换取别人的同情和眼泪,久而久之,人们听厌了,听烦了,只剩下鄙薄和嘲讽。我们不妨摘取《祝福》中的几个片段,来看看凄凄艾艾、郁结难平的祥林嫂是如何一步步沦为笑柄的。

  • 起初

    ,祥林嫂来到鲁镇,她在向四婶哀怨地诉说自己的遭遇时,四婶眼睛泛了红。出于同情,留下她干点活儿,无非也就是扫扫庭院。
  • 后来

    ,男人听到这里,往往敛起笑容,没趣的走了开去;女人们却不独宽恕了她似的,脸 上立刻改换了鄙薄的神气,还要陪出许多眼泪来。
  • 最后

    ,大家也都听得纯熟了,便是最慈悲的念佛的老太太们,眼里也再不见有一点泪的痕迹。全镇的人们几乎都能背诵她的话,一听到就烦厌得头痛。

鲁迅《祝福》:缺乏“边界感”的人,最后都活成了祥林嫂

此时,萦绕在读者心里的有两个为什么。一是,祥林嫂为什么要这样逢人便一字不差地自揭伤疤呢?

因为,她无比渴望得到别人的精神支撑与安慰;因为,她自以为这样会引起大家的认同与共情;因为,别人的安慰和同情就是她的救命稻草。

即使对方假惺惺的抹眼泪;即使对方不耐烦地打断;即使对方冷眼旁观,拿她的苦难当作饭后谈资;即使对方啃着人血馒头,甚至懒得逢场作戏......。

二是,祥林嫂从起初博得人们的同情,后来被厌恶,最后被鄙夷耻笑,同样是那群人,为什么态度却有了180度大调转?

因为,祥林嫂根本不知道“她的悲哀经大家咀嚼赏鉴了许多天,早已成为渣滓,只值得烦厌和唾弃”;因为,她失去了人与人之间相处的“边界感”。她不懂得与别人保持适度的距离,总认为他人应该对自己的处境感同身受,最后导致人们疏远她,厌倦她,鄙薄她。其实,这都是没有“边界感”惹的祸,那么。什么是边界感呢?

鲁迅《祝福》:缺乏“边界感”的人,最后都活成了祥林嫂

所谓的边界感,就是指由个人建立的准则、规定等,用来分辨什么是合理的、安全的,别人如何对待自己是被允许的,当别人越过这些界线时自己该如何应对。简单地说,边界感就是人与人之间内心的自我界限。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预设了一道边界,这道边界是一个人的隐私和底线,宛如城墙一般,固守着他安全的内心世界。所以,我们不希望被别人侵犯到自己的边界。当然,也不要轻易地去划破别人的防线。

哲学家叔本华的“刺猬理论”,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过。讲的是在寒冷的冬天里,两只刺猬要相依取暖,一开始由于距离太近,各自的刺将对方刺得鲜血淋漓,后来它们调整了姿势,相互之间拉开了适当的距离,不但互相之间能够取暖,而且很好地保护了对方。边界感就像刺猬身上的刺,即保护了我们不被外界伤害,又在告诫我们不要妄图侵入对方的防线。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疏者密之,密者疏之。”但是,生活中鲜少有人真正做得到。我们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边界感缺失,总是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也总会不知不觉地越界,像病毒一样侵入别人的生活而不自知。

鲁迅《祝福》:缺乏“边界感”的人,最后都活成了祥林嫂

没有边界感的人,都活成了“祥林嫂”

苏轼在《上神宗皇帝书》里写道:

“交浅言深,君子所戒。”

为什么交浅切勿言深?不仅是因为彼此感情没到那个份上,更是因为懂得和别人保持清晰的界限,不随意地给别人添麻烦是一个人有教养的体现。

我们在生活里经常会遇到做人做事没有边界感的人,这样的人不管别人愿意与否,只管自己倾吐。殊不知,别人愿意倾听,这叫分享;别人不愿倾听,这叫负累。

鲁迅《祝福》:缺乏“边界感”的人,最后都活成了祥林嫂

生活中的“祥林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朋友之间缺乏边界,总希望得到对方的共情

记得钱钟书先生曾说过:

“天生人是叫他们孤独的,一个个该各归各,老死不相往来。身体里容不下的东西,或消化,或排泄,是个人的事;为什么心里容不下的情感,要找同伴来分摊?”

是啊,我们开心或是悲伤都是自己的事。别人没有义务去倾听你的故事,你更没有权利去干涉别人的生活。失去边界感,不仅是一种不自知,更是一种对他人的不尊重。人与人相处的过程中,都应该守住边界,做个有边界感的人。

我身边就有这样一位朋友,他不管遇到什么不悦的事情,总会发微信向我倾诉。如果我没及时回复,他会立马电话打过来,说上一大通。虽然,有时候我也会表达出自己的不厌烦。但他每次都天真而幼稚地认为,朋友之间就应该随之随地“有难同当”。

他的这种表现就像缺乏边界感的祥林嫂,总希望别人与之共情,总渴望别人看得懂他们内心的情绪起伏,却全然不顾别人的感受。殊不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划破防线、跨过边界,就是在干涉别人的生活,会令对方感到不适。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朋友之间,亲人之间,哪怕是爱人之间,都要给彼此留有边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融入彼此的生活,恰如其分,不突兀,不膈应。

鲁迅《祝福》:缺乏“边界感”的人,最后都活成了祥林嫂

  • 工作上缺乏边界感,变成了一味付出的祥林嫂

前段时间,“996”工作制被亿万网友口诛笔伐,但依旧有不少人投出了支持的一票。这些人在工作中任劳任怨,不知疲倦地拉着磨。习惯了竭尽所能地默默付出,甘当“便利贴”。他们被领导当成了堵枪眼的人,偶尔得个称赞,自以为众望所归,无可替代。甚至,天真地认为自己就是领导身边的小红人,直到被踢走、被抛弃,才恍然察觉自己把工作当“恋人”,工作却将自己当“备胎”

这样的人就像祥林嫂,她在鲁四爷家里没黑没白,毫无保留地干活。以为这样就会得到主人的认同和欢心,她把鲁家看作长久的归宿,而不是短暂的栖息地,却始终没有意识到自己终究是个外人。她这种缺乏边界感的工作姿态,最终换来的是被捉走时,鲁家只说了句“可恶”,却什么都没有为她做。

所以,没有边界感的人是自讨苦吃。做的再多或许只会被视为理所当然,一旦出了事,换来的可能只是两句不痛不痒的同情此时,受到的委屈和不公无处排遣,最终都从口中流出来,化作喋喋不休的抱怨,与你讲一遍,与他讲一遍,与一个人讲无数遍。

鲁迅《祝福》:缺乏“边界感”的人,最后都活成了祥林嫂

  • 夫妻间缺乏边界,付出和爱便没有了回音

很多女人在开始一段恋爱或婚姻时,对男人百依百顺,放任对方去侵犯自己的边界。可是随着相处中矛盾的出现,就会开始抱怨对方不体谅自己,不理解自己。殊不知,出现这种状况很多时候是自己丢失了边界感造成的。

因为在两性关系中,当一个人的自我评价过低,不懂得维护自己的边界时,即使对方在言语或行动上做出了过分的事情,她们也不会主动地把自己的情绪和不满表达出来。久而久之,对方就会下意识地认为你就是一个可以被轻视和伤害的人,更会觉得你的付出是理所当然的,从而一再挑战你的底线。

所以,爱一个人,一定要给自己设定合理的边界。婚姻里不是一味地委曲求全,一味地放低自我,就能够换取婚姻的幸福美满和久久长长。一如作家宏浊而言:

“婚姻像塑料、皮革、丝绸一样,也会老化。老化的婚姻,强度和韧度大大地削弱,变冷变硬,稍不留神就会开裂。婚姻的呵护和保养,需要一点点理智,一点点技巧,更重要的是保持边界感。”

深以为然!

鲁迅《祝福》:缺乏“边界感”的人,最后都活成了祥林嫂

懂得人和人之间的边界,对自己的事情和情绪负责,是成年人的必修课

心理学家哈曼特指出:

“如果自我是一座城堡,那么心理边界强度便是古堡外的一圈护城河。”

当然,护城河的宽度由你自己设定。有的人心理边界设置的比较宽,就会显得不好说话,甚至不近人情;有的人心里边界设置的比较窄,就会显得温暖和气,容易相处。

鲁迅《祝福》:缺乏“边界感”的人,最后都活成了祥林嫂

但是,宽与窄并没有好坏之分,全在于自己的性格。然而,绝对不能没有。就像作家周国平所言:“一切交往都有不可超越的最后的界限,而一切麻烦和冲突都源于想要突破这界限。”

生活中,我们时常会遇到这类人。他们总打着“为你好”的名义,肆意地干涉你的生活。更有甚者,要求别人不断牺牲自己来满足对他们的期望。这类人不仅仅指的是父母,更会存在于朋友,爱人,同事中。

记得,武志红老师在《为何家会伤人》和《为何爱会伤人》里曾提到:

“边界感淡薄,是很多情感成为伤人利器的原因。”

有边界感的感情,才是健康的感情,才会走得舒服而久远。同样,有教养的人,一定懂得尊重他人和自己之间的边界。

既然边界感在人际交往和婚姻生活中如此重要,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做一个有边界感的人呢?

鲁迅《祝福》:缺乏“边界感”的人,最后都活成了祥林嫂

  • 做个有边界感的人,首先要学会强化个人意识。

千差万别的性格和不同的阅历造就了形形色色的人,也塑造了社会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既然我们每个人都是活在这个世界上的独立个体,那么就无法真正做到完全的感同身受。正如,歌手王源唱的那首歌《世界上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

虽然说,我们不可能把自己活成孤岛,但也没必要把自己活成墙头草。不可否认,在复杂的人际关系网里,我们有着不同的身份,也会相应肩负不同的责任。但是,我们始终不能忘记,人这一辈子,最重要的就是做自己。

“做自己”虽然听起来很自私,实则是“我好,你好,大家好”的便捷之道。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人连自己都做不好的话,又怎么能给别人带去幸福呢?

  • 做个有边界感的人,其次要懂得尊重别人的边界。

邦达列夫曾说:

“人类一切痛苦的根源,都源于缺乏边界感。”

人们总喜欢通过强迫别人,来“分享”自己的生活和情绪。但却从来没有考虑过,你的生活经历或是喜怒哀乐,对别人来说或许都是一种负担。当别人理解你的情绪,你会沾沾自喜;然而,当别人置若罔闻时,你就是自寻苦恼。

不同性格的人,边界也不同。如果你是一个宽边界的人,也绝不要拿自己的标准去要求别人。我们要尽可能地尊重别人的基础边界,毕竟,维护好彼此的边界,是我们成年人最好的教养。

在任何一段关系中,无论是友情还是爱情,如果想走的长远,都需要保持边界感。真正好的友情和爱情,是彼此两个人都感觉到快乐和舒适。

所以,不要去侵犯他人的边界。当然,也警惕那些以关系好,感情好为由打扰你个人界限的人。

鲁迅《祝福》:缺乏“边界感”的人,最后都活成了祥林嫂

  • 做个有边界感的人,最后要懂得回应侵犯你边界的人

作家周国平说过:“分寸感是成熟的爱的标志,它懂得遵守人与人之间必要的距离,这个距离意味着对于对方作为独立人格的尊重,包括尊重对方独处的权利。”

关系再好,即使是亲密无间的夫妻,都不可热情过了头,肆意地去侵犯他人的边界。就像蔡康永所言,别去做一个太过热情的人,适当地保持冷淡,于人于己都是百利而无一害。

很多时候,出于礼貌或是其它原因,别人划破我们的心理边界时,没有及时予以回应。此时,别人就会产生一种“错觉”,觉得我们是可以被冒犯的,于是就开始变本加厉。

任何一份好的感情,都不是靠隐忍来维持的。这世上,维系一段关系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彼此尊重。所以,对那些肆意突破你边界的人,不要犹豫,请及时予以回应。

心理学家武志红曾提出了著名的“浆糊逻辑”,他说:“中国人所处的圈子就像是一团巨大的浆糊、一张巨大的网。每个人都活在网里,最终混乱地团成一团。”

很显然,浆糊是没有边界的。很多人采用的就是“浆糊逻辑”来生活,他们肆无忌惮地参与到他人的生活中,完全不知道适合而止,甚至会打着“为你好”、“关心你”的幌子,让你感觉到一种道德压迫。

人与人的相处中,离不开边界感。边界感缺失的人,注定会刺痛自己,也注定会刺伤别人。祥林嫂的故事讲完了,我们的生活却还在继续,而“边界感”则是我们一生都不能丢失的东西。

最后,

让我们守住自己的边界,不让别人轻易跨入;也同时尊重别人的边界,不随意划破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