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英雄忠义之气,积于笔墨间

 不易齋2 2020-01-15

倪元璐

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陷京师,倪元璐自缢殉节,以报家国。倪元璐特殊的生活境遇,使其内心的矛盾、痛苦、压抑的激奋发泄,具于毫端,或是由于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忠义之气,临于笔墨”,表现出“拙”、“厚”、“古”为突出特征。

倪元璐书风的形成,是在尊碑意识的基础上,帖学与金石学的一种结合,是以帖为基,以碑为辅,最早向碑学习,帖中含碑的范例。他超越了他源出的帖学、碑学书法,将所学融入自己的创造,使之“下笔磊落无俗气”,难怪后人对他有“笔奇、字奇、格奇”之三奇,“势足、意足、韵足”之三足的称誉。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倪元璐的书法,领略什么是刺菱翻筋斗~

倪元璐书法作品

草书苏轼七律诗

扇面

泥金纸本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行草书  贺文文起宫相举子诗

扇面金笺

安徽省博物馆藏

草书  澜园招饮诗

扇面泥金纸本

17×52.5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观倪元璐作品,大多彰显出老拙之意态,表现出稚拙之趣。由于晚明尊碑意识产生,对倪元璐书风的形成有着巨大的影响,致使倪元璐对二王帖学的传统模式由亲和到冷落再到反叛。同时,也使明代书法从优美走到了壮美。

 “拙”,与工巧相对应,不求工稳平整、精美与含蓄的美。倪元璐书风相较于其它任何时代更突出尚质与尚意的特点,不斤斤计较于技法的完美与精细,只求精神与神采,表现出“大巧若拙”之美。

行书  谢翱五律诗轴

绫本

157.1×41.5cm 

上海博物馆藏

行草书  默坐五律诗轴

纸本

131.2×47.4cm 

首都博物馆藏

黄道周曾在《书秦华玉镌诸楷法后》云:“同年中倪鸿宝笔法探古,遂能兼撮子瞻、逸少之长,如剑客龙天,时成花女,要非时妆所貌,过数十年亦与王苏并宝当世但恐鄙屑不为之耳。”

正如黄道周所言倪元璐在植根传统的同时,又在竭力寻求变化,其学古人,灵活变通,学到举一反三。其受益苏字,便能将苏字的扁平结字特征,反其道地化为偏长狭瘦的自家构字法则;学王字,却能把王氏书中居多的方笔,变成自己腕下能随机生发的圆笔;晚年用力颜(真卿)字,去其“屋漏痕”意,书风渐趋浑沉,又能将揉、擦、飞白渴笔等技法引入其中,借以丰富作品内涵。并以奇险多变的结体,聚散开合随机应变,再以字距极密、行距极宽的章法布白,呈现出一种奇异的图像。

草书  故人隔天风五言律诗轴

绫本

169×40cm 

山西博物院藏

“章华宫人夜上楼”七言诗轴

 纸本行草书

134×50.8cm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同时代王季重曾戏评倪书如“刺菱翻筋斗”,言其棱峭和动感,不过评论最准确的还是曾从黄道周学书的倪元璐之子、清人倪后瞻更为准确。他说:“倪鸿宝书,一笔不肯学古人,只欲自出新意,锋棱四露,仄逼复叠,见者惊叫奇绝。方之历代书家,真天开丛蚕一线矣。”

行草“共晓承明贵”五言律诗轴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行草书题小桃源图诗轴

 绢本

133.7×41.9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题画行草诗轴

130.3×41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草书  节录吴都赋诗轴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行书  杜牧赠李秀才是上公孙子诗轴

纸本

128.5×93.1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行草书  体秋之一五言诗轴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行书  “已作不栖鸦”五言律诗

纸本

130.2×60.4cm 

上海博物馆藏

行书  七律诗轴

何创时书法艺术馆藏

草书  节录左思“蜀都赋”草书轴

绫本

156.5×49.5cm

日本兵库黑川古文化研究所藏

刘钜溟过访书札

行草书

行草  “共晓承明贵”五言律诗轴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行草书  体秋之一五言诗轴

纸本

158×73.5cm

 西泠印社藏

行书  致台翁手札

行草书  自作有感五言诗轴

绫本

150.5×49.1cm

 浙江省博物馆藏

行草书   一城春雨万家烟”七言诗轴

 绢本

127×40cm

台湾何创时书法艺术基金会藏

草书  自书卜居诗轴

绫本

171.3×52.5cm 

四川省博物馆藏

行草  自书旧作访客出春明门之一诗轴

绫本 

125×49cm 

湖北省博物馆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