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收获旅游“碎片”:绘画情结

 上郡王 2020-01-15

  近年来,中国出境游人数与日俱增,游天下,看世界,已经成了很多人退休之后主要的营生。这是一个非常良好的选择,表明中国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在变化和进步。换句话说,老年人选择了新的生活版本,积极的参加人生的“秋后分红”,分享社会进步的红利,值得称道。

  出境游,大部分人还是愿意选择性价比高的项目,那些深度游、专题特色游的什么精品团,大部分老年人是不感兴趣的。尽管钱不是问题,老人们花钱还是习惯于精打细算。

  多次出国旅游,大部分是经典线路,看什么呢?看了广场,看教堂,小镇上转一圈,购物店里没商量的拘一两个时辰,很容易乏味,还能有收获吗?

  收获肯定有,看看手机里拍摄的照片和视频,不管拍的怎么样,到此一游的美图,可都是亲生的,全是拿许多脚印兑换来的。

  要说深度游,是个相对概念,跟随廉价团走走常规线路,有些人的收获也是满满的,同样可以提升到深度游的层次级别。

  首先一点很重要,就是人们常说的攻略,你想看什么,能看到什么,做个有心人,尽量心里有点数。攻略做好了,相当于先到现场踩过一回点。

  不管是深度游,还是专题游,你能得到的东西往往都非常有限,可以说只是一些零零散散的“碎片”,汇集整理之后,或许会觉得很惊喜。

  不妨这里看看我的一点点“碎片”,也就是近几年到欧洲旅游的一些与绘画有关的“碎片”记忆。

  2015年,出境游与绘画有关的就是巴黎的卢浮宫。同行的驴友们,听了导游的介绍,拼命的寻找什么镇馆之宝,一定要看一眼蒙娜丽莎和维纳斯,好像看不到就等于白来一样。

  卢浮宫里的名画,对我来说,早已没有那么重要了,大部分作品我都有所了解,有的还临摹过。在拥挤的人群里拍了一段视频,自己配音说:卢浮宫,如果退回到三十年前,我会相当的痴迷和疯狂,一定会近距离看那些原作,研究技法,看看笔触,然而,现在真的不重要了……

  我知道在卢浮宫寻找某一幅画是很不容易的,也就没有去寻找,而有些原作在北京看到过,雷诺阿和毕加索、梵高的油画,我曾经临摹过几幅。

  当然,进入卢浮宫参观还是很有必要的,到此一游,我要的是感受卢浮宫的艺术气氛,感受一下卢浮宫的“二手烟”,保留一个氛围的记忆,收藏了卢浮宫带有古老油彩气味的艺术空气。

  二十多年前,临摹过挪威画家蒙克的一幅画“生命之舞”,画中的人物有的失意,有的活的很滋润,感慨与记忆颇深。当时很推崇蒙克的表现技法,希望有机会能看到画家的原作。

  2016年夏天,北欧旅游时,到了奥斯陆就惦记着去参观蒙克美术馆。很巧,两个小时的自由活动就在蒙克美术馆同一条大街,相距也就二百米左右。然而,不巧的是蒙克美术馆正好休息,也就入内无缘了。

  好在这个动议和过程是有过,还是觉得并非完全空白,再回头看临摹的那副“生命之舞”有不一样的感受。

  2019年夏季,跟团到了西班牙毕加索的出生地马拉加,选了唯一的自费项目,就是参观了马拉加的毕加索博物馆。看到了毕加索早期的一些作品和陈列物品,要说有什么好看的,肯定不是,同样是为了感受一下氛围。博物馆不大,很多欧洲人也在排队参观,保留这个记忆印象就知足了。

  在欧洲,旅游团住的酒店,走廊、大厅,经常可以看到悬挂着不同时期流派的一些油画,那些画尽管没有太高的艺术和商业价值,文化气息还是很浓的。

  说到旅游,有的人还在为值不值得而纠结。旅游一趟,精神层面的收获,不能简单的去量化,人生的秋收季,不能总拿纯物质收益去衡量,愉悦度提升了,就是大丰收。

  这里,整理了一点自己珍藏的与文化关联的“碎片”,每当盘点这些“碎片”时,总能唤起美好的滋味。  2020.1.14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