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人聚会里的“拼桌”艺术:七星桌有七十六种组合

 盟府秘阁 2020-01-15

过了腊八就是年,佳节一至,自然免不了大大小小的聚会,需要各种餐桌、餐台上阵。正式的宴席也好,摆放自助茶点也好,餐台总要硕大气派。然而,欢会过后,日常生活中却不见得需要这样的大台案,只显得它们白白占据了空间。如此的困扰古人也一样要面对,有趣的是,往昔文人士大夫当中不乏既有设计才华又有设计热情的能人,他们想出了“组合桌”这样一种形式。

南宋时,黄伯思便设计出一套“燕几”,并且著有《燕几图》一文,讲述如何用一套尺寸不等的长桌,依据聚会时现场空间、人数多寡等具体情况,拼成各种形状的宴席。具体方法为,按他所设定的尺寸预制长桌一对、中桌一对、小桌三张。平时,这些大小桌子可以根据主人的日常需要陈放在室内各处,充当书案、茶桌、香几等角色。宴客时,则将七张桌聚于一处,像拼七巧板一样,变换出种种形状的宴会用大桌。

黄伯思最初把这套拼桌呼为“骰子桌”,相应设计出的拼合方案则统称“燕几图”,不过,他一位叫宣谷卿的朋友想出了一个更雅致的叫法——“七星桌”。

七星桌最有意思的一点,是让后人看到,或大或小的聚会上,宴饮用的长桌该摆放成何等既美观又实用的形状。像今天自助餐上常见的那种长条餐台与圆形台的组合,在宋人看来可就实在太粗陋了。利用这七张桌,黄伯思竟设想出多达七十六种的组合方案,包括美称为“瑶池”的回字形,桌案四围,其中部的空间当夜宴时放置落地灯,逢到冬天则安顿火盆,若是专为赏花的聚会,则在那里陈列大型盆花。

此外尚有凹字、杏坛等实用的形状,正如作者自夸,“纵横离合,变体无穷”。如果真按照黄伯思的指导实践,简直可以每次请客都摆出形状不同的餐桌。因此,燕几在士大夫当中深受青睐。

然而,饶有情致的是,到了明代,戈汕在《燕几图》的基础上又发明出《蝶几谱》。这一设计方案既简练又巧妙,就算是包豪斯大师们看到也要甘拜下风:将白纸裁成一个七尺见方的正方形,然后如儿童学折纸那样作十字对折。以折起的纸先对折一次再打开,然后对角斜折一次。接着,将整张纸完全铺展开来,按照戈汕给定的图样用刀沿折线裁开纸面,就能形成十个大小富有变化的三角、梯形、矩形的小桌桌面的样本。按照这一组图样制成配套的桌几,便可以进行灵活的排列组合。

在戈汕的设想中,这种组合桌以十三张为一组,具体的大小形状配合也有明确规定。利用如此的配套小桌,戈汕拼出了几十种摆放方式,一一图示在其所著的《蝶几谱》中。据他说,由于三角、梯形、矩形的小桌形近蝶翅,因此名为“蝶几”。不妨说,这一命名也同时寓意着,这些小桌可以像群蝶一样自由聚散。

珍贵的是,苏州留园曾经有一套清代镶大理石面的红木蝶几,目前在苏州博物馆内展出,标示为“老红木七拼桌”。这组蝶几实物包括大小不一的三角几四张、方形小几一张、平行四边形几一张,可以拼成两张方桌,并在一起则是一个长方形大案。

另外,美国埃塞克斯匹帮顿博物馆藏有一套18世纪红木、瘿木“带冰纹脚搁的七巧桌”,同样也是一套清代的蝶几,包括大中小不一的五张三角几和两张四边形几。这两套蝶几实物与戈汕当初的设计并不完全一致,但确实采用了蝶几的样式,也运用了他的理念。由此可知,戈汕才华横溢的设计方案在明清时代确实被人们在生活中加以灵活的发挥,而且效果极佳。

翻看戈汕拼出的“飞鸿”“蝴蝶”“桐叶”等阵形,予人最大的启发就是,谁说酒会上的餐台就只能有长条形或圆形这两种选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