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巴塞罗那的制高点,却是它恨马德里的最深点

 书虫游世界 2020-11-28

欢迎大家踊跃留言讨论,让更多的人知道你的看法吧。

在西班牙几乎每座城市都有一个以“西班牙”命名的广场,至少我们此行走过的三座城市都有,而今天去巴塞罗那蒙特惠奇城堡的路上便会经过其中一个。一出西班牙广场站的地铁口我们就转向了,因为这里有六条大道交汇。后来查看地图才知道,这里向东是通往旧港的平行大道,东北和西南方向贯穿的是加泰罗尼亚议会大道西北和正西方向的分别叫塔拉戈纳街和克鲁科博塔街,而通往山上国家宫的则被命名为玛丽亚·克里斯蒂娜女王大道,这条大道以两座47米高的威尼斯塔为起点,一直延伸到山上的国家宫。作为道路枢纽的广场实际是一个交通大转盘,转盘中间是Miquel Blay设计的雕塑,东北边的摩尔复兴风格红色建筑则是建于1900年的斗牛场,不过现在加了个圆顶,改建成购物中心了。


因为转向,所以问过好几个人才找到150路公交车站,这趟车的终点就是我们要去的蒙特惠奇城堡。后来发现寻找车站其实很容易,因为每个站亭都把那里停靠的全部线路代码标识在侧面上方最醒目的位置。上车后把T-10票插进检票机两次,由于之前刚乘过地铁,检票机只是将票吸进去吐出来,并没有再在票上打印。公交车上有显示屏报告终点站和前方到站,因此不用担心坐过站。

蒙特惠奇山(Montjuïc)名字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说源于中世纪加泰罗尼亚语对此山的称谓“犹太山”,一说源于古代拉丁语对此山的称谓“朱庇特山”。这座山好似一座天然屏障,立在城市与海滨之间,北侧从城中缓坡而上,南侧则几乎就是陡峭的悬崖,下边紧邻海岸。 

蒙特惠奇山高184.8米,向北可俯瞰整个城市,向南可封锁大半个海港。借助其天然的地理优势,1640年开始在山顶上兴建军事防御工事,其后很快在加泰罗尼亚反抗西班牙统治的战役中发挥了作用。1751年,西班牙工程和建筑学家Juan Martin Cermeno拆毁了原有的旧工事,设计建造新的军事堡垒。我们今天看到的蒙特惠奇城堡就是在它的基础上于1779-1799年建成。与此同时,120尊加农炮设立在城堡内外。1842年,忠于马德里的政府军曾在此炮击巴塞罗那城。


城堡由一条类似护城河的深沟与外界相隔,通过一座石桥方能进入。


而石桥的尽头又通过一座活动吊桥保证城堡易守难攻。我们到早了,原以为9点开门的城堡到10点才允许游客进入。不过入内参观是完全免费的。

站在城堡的围墙上可以更清楚地欣赏被鲜花美化了的鸿沟和架设其上的石桥,不知为什么这突然让我想起加泰罗尼亚与西班牙之间的关系。这个自治区要求独立的呼声从17世纪起就一直没有停止过。历史上,作为加泰罗尼亚自治区首府的巴塞罗那被波旁王朝腓力五世手下的贝里克公爵于1714年率军攻陷,自治一度被取消,加泰罗尼亚语被禁止作为官方语言。1933年加泰罗尼亚再次宣布独立,但进入佛朗哥独裁时期后,独立再次被取消。1975年佛朗哥病逝后西班牙才同意加泰罗尼亚重新成立自治区。如今在巴塞罗那的公共场所总能看到作为官方语言的加泰罗尼亚语排在最前面,其次才会出现西班牙语和英语。而近几年,加泰罗尼亚要求从西班牙完全独立出去的呼声似乎越来越大。


抬眼望去,可以看到漂亮的角楼和守卫海港的大炮。向西眺望甚至能目睹飞机是如何在巴塞罗那机场降落的。

围墙上最多的还是大炮,我们只见到为数不多的几尊雕像。其中一尊塑造了一位少女,下面圆牌上的文字显示这里纪念的是西班牙军人Gaspar de Portola(1716–1784),他曾作为西班牙殖民的上加利福尼亚(相当于今日美国加州)的首任统治者。

另一尊则是一位击鼓的战士,不知道是不是为了纪念曾在此牺牲的加泰罗尼亚民族主义斗士们。19世纪后期,这里一直作为关押谋求加泰罗尼亚独立的政治犯。著名的加泰罗尼亚民族主义领导人Lluís Companys i Jover被纳粹引渡给佛朗哥政府后于1940年在此被处决。

加泰罗尼亚区旗在城堡上空飘扬,顺着旗帜向远方望去,巴塞罗那城尽收眼底。左下方可以看到西班牙银行所在的加泰罗尼亚广场,旗帜正下方的圣家堂恢弘大气。再往右就是巴塞罗那的老城区了,近一点的钟楼是我们昨天去过的松树圣母圣殿,稍远一点偏右的双钟楼和尖顶则是圣埃乌拉利亚主教座堂。最右边的圆柱形大楼是位于加泰罗尼亚光辉广场的阿格巴塔(Torre Agbar),它高128.3米,由法国建筑师让·努维尔设计,据说设计灵感源自于间歇泉上升到空中的形状,不过努维尔本人在接受采访时亦将其形容为一根阳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