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会流泪的圣母像和牙痛的基督|圣斯蒂芬主教座堂-下

 书虫游世界 2020-11-28

上一篇:O5代表怎样一段屈辱的历史?钟楼为何一高一矮?屋顶真由23万块琉璃瓦拼成吗?圣斯蒂芬主教座堂-上

从西门走进圣斯蒂芬主教座堂,那种熟悉的高大空灵又一次展现在我们面前,让我想起不久前在布拉格看到的圣维特主教座堂和去年在巴塞罗那参观的圣埃乌拉利亚主教座堂。它们同样气势雄伟,典型的哥特式束柱撑起尖肋拱顶,给人一种森严肃穆的感觉。不同的是,这里的光线更充足,因为两侧没有封闭的礼拜堂,阳光透过五彩的花窗直接照进大殿,使殿内显得温暖豁亮。整个大殿长107米宽34米,为三殿式结构,但普通游客只能走进北殿参观,中殿和南殿需付5.5欧由导游带领方可进入。

大殿拱顶建于1446-1474年,由建筑家Hans Puchsbaum(1390-1454)担纲设计,他自1446年起一直任此教堂的建筑总管。1945年战乱时,一场大火导致大殿屋顶坍塌,包括北塔的普默林大钟和大殿内的管风琴等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战后的修复工作直到1952年才全部完成。

教堂整体风格为哥特式,但主祭坛却是巴洛克式的。它由Pock兄弟合作完成,哥哥Johann Jacob Pock(1604-1651)负责雕刻,弟弟Tobias Pock(1609-1683)负责绘画,画中描绘的是圣斯蒂芬被乱石打死的情景,他是第一位殉教的教会执事。主祭坛前方悬挂着受难的耶稣基督雕像。

教堂中约有18个祭坛,最有名的还要数主祭坛北侧的维也纳新城祭坛。它制作于1447年,最初在维也纳新城的西多会教堂,1881年由于经济困难被卖给圣斯蒂芬主教座堂,1884年正式搬入。整个祭坛为椴木制作,高4.5米,有两层可打开的门,门打开后的宽度达到5.5米。据说平日祭坛的彩绘门呈关闭状态,下面是我在网上看到的照片,门上绘制着圣人的画像。

周日会打开外面一层,这也是网上的照片,可以看到这两层总共绘制了72位圣人。

节日期间最里层也被打开,我们来的恰逢其时。打开后的祭坛呈现出描绘圣母玛利亚生平的彩绘木雕。

中间上层的木雕表现的是圣三位一体为圣母玛利亚加冕。

中间下层为脚踩新月、怀抱小耶稣的圣母,左边托塔的女圣人为圣芭芭拉,右边持剑的是圣凯瑟琳。

左侧上层的木雕为上帝为圣母玛利亚加冕。

左侧下层描绘的是圣母生下小耶稣。

右侧下层刻画了东方三博士来朝的情景,他们向新出生的小耶稣献上了黄金、乳香和没药。

右侧上层则表现的是圣母去世后的升天。

在主祭坛南侧与新城祭坛对称的位置有一个很大的石棺,那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三世(Friedrich III,1415-1493)的棺墓,他于1452年被加冕,也是最后一位在罗马由教宗加冕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早在1463年,48岁的腓特烈三世就开始为自己筹划建造棺墓,他请来了荷兰雕塑家Niclas Gerhaert van Leyden(1430-1473),雕塑家采用奥地利当地产的一种红色带白花纹的大理石,精心制作出号称阿尔卑斯山以北最漂亮的皇陵,也是中世纪欧洲最重要的雕塑作品之一。光上方的大理石棺盖就重达8吨,雕刻着身着加冕礼服的腓特烈三世。由于这种大理石极难雕刻,1473年Niclas去世时仍未完成,由另外两位雕塑家Max Velmet和Michael Trichter按照先前的设计于1513年才最终全部雕刻完。

Niclas Gerhaert van Leyden死后,他的徒弟继续在这座教堂中开展工作。中殿西北方向的讲道坛就是其某位弟子的杰作,大约完成于1510-1515年。这座讲道坛的雕工精美繁复,上方是四大拉丁教父的雕像,从左至右依次为圣奥古斯丁、圣格里高利、圣哲罗姆和圣安布罗斯。

下方的倚窗眺望人(Fenstergucker)雕像被认为是雕刻者自己,其手中还拿着雕刻用的工具。很可惜我们无法拍到,只能从网上找一张照片作为参考。“倚窗眺望人”下方的文字记录的是1880年德国建筑家Friedrich von Schmidt主持的对讲道坛进行的大修。

有段时间讲道坛曾被认为是奥地利雕塑家Anton Pilgram(1460-1515)的作品,因为他在那段时间正好也在为教堂工作。其实Anton Pilgram的作品离讲道坛不远,在北殿里有个为过去的管风琴制作的装饰便是,那上方原本有此教堂最古老的一组管风琴,不过已在1797年拆除。

我们去的时候正赶上那里修缮,其下方雕塑家本人的自雕像被挡了起来。借助一张网上的图片可以看到雕塑家Anton Pilgram一副忧郁的面孔,手持角尺和圆规,下方的M.A.P 1513是他名字的缩写和此作品的完成年代,M代表Master(大师)。比较一下这个雕像和 “倚窗眺望人”就会发现,两位雕塑家长得并不一样,因此并非同一个人。

教堂内的管风琴经过多次改造,现在西门上方看到的是1956-1960年由维也纳管风琴制作大师Johann Marcellinus Kauffmann(1910-1965)制作和安装的,不过随着Rieger Orgelbau公司在1991年和2009年为圣斯蒂芬主教座堂安装了两组新管风琴,这架本不算老的管风琴也宣布退役了。

顺北侧通道向东走,靠近北门内的墙上有尊基督雕像,因其痛苦表情被戏称为“牙痛的基督”。传说有群学生曾在雕像下巴上系条绷带作为取笑,结果不成想他们全都因此而牙痛不止,直到他们跑回到雕像下虔诚祷告悔过才得以康复。不管故事是真是假,彼此尊重是我们每个人始终要牢记的,无论对神还是对人。

教堂西南角有个拜占庭风格的圣母像,绘制于1676年,最初保存在匈牙利Pötsch(现在叫Máriapócs,位于匈牙利东北部的一个小城)的一座希腊天主教堂中,因此也叫Pötsch的玛利亚。传说1696年出现神迹,画中的圣母流出了真实的眼泪。当时正值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军队入侵匈牙利期间,为保护此画,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利奥波德一世(Leopold I,1640-1705)下令将其转移至圣斯蒂芬主教座堂供奉。此画历经五个月于1697年才安全运抵维也纳,皇后为其捐赠了玫瑰宝石和相框等装饰。虽然此画供奉在圣斯蒂芬主教座堂后未再出现流泪的神迹,但几周后欧根亲王在战场上大胜土耳其军队,人们认为是此画为奥地利军队带来了好运。胜利后Pötsch的居民要求归还圣母像,但最终只得到一幅复制品,不过据说那幅复制品仍然再现过流泪的神迹,而那座小城也在名字里加上了玛利亚,改叫Máriapócs。1945年起,这幅画由主祭坛附近移至教堂西南角现在的位置,镜框也做了更新,不过它始终是人们朝圣的重点,尤其是来自匈牙利的信徒。

走出教堂前,我发现西南角有个小门,那里有个僻静的小礼拜堂。轻轻推门进去,里面只有一位信徒在祈祷。我很抱歉,尽管我蹑手蹑脚地站在她身后,但我想快门声一定还是会打扰到她。

请原谅我吧,这里实在太美了。阳光透过花窗将缤纷的色彩画在墙上,让神像都鲜活起来,仿佛一座人间天堂。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