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以前都没想到,这五本书居然可以串起来读

 扫地僧一一 2020-01-15

1

很多朋友在后台留言,让我开书单。

在我的印象中,这是胡适、钱穆等大学者才能做的事,我一介读书不及枕头高的学渣来开书单,怎么看都不太对劲。

起先并没有当回事,可是越来越多的朋友在后台留言,让我做这件事。想来想去,大家还是认可我的,那就做吧。

我一直觉得,读书不是记住多少书中的内容,而是能从中提炼出什么有用的价值。

如果不能在书中提炼价值、总结经验的话,那么读书再多也是行走的书柜,也就是被人鄙视的酸秀才、腐儒。

关于这份书单,我想了很久。

我不打算罗列一堆值得看的书,一股脑推给大家,因为这么做太随便了,也对不起大家对我的信任。

况且,我也不是随便的人,嘿。

我希望找出一些值得看的书,提炼一些认识世界、理解中国历史、分析具体问题的方法。

这些方法不在于读多少书,最重要的是找出书中的脉络,重新构建完整的思维逻辑,一旦思维逻辑建立起来,很多事情都可以往里边套。

而且这套逻辑相当于树干,只要把树干立起来,就可以顺藤摸瓜,用无数的书和事来填充。

今天的书单是我的一点小经验,供大家参考。

2

《人类简史》

《人类简史》是以色列历史学家尤瓦尔 · 赫拉利的成名作,市面上卖的很火,但是确实很经典,我把它放在第一的位置。

读这本书相当于站在银河系俯视地球,10万年时间内的人类变迁、种族兴亡都浓缩在一本书中,无数物种都在地球繁衍生息,读完不禁有种宇宙浩渺的磅礴感。

这本书的内容很经典,但更经典的是视角。

它提供了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角度,审视我们生活的世界,读书时真的感觉自己是玉皇大帝,脚下的凡人如蝼蚁一样。

读《人类简史》一定要记住这种感觉,我个人觉得,这种神仙的感觉才是这本书的精髓。

3

《万历十五年》

在前一本书的基础上,《万历十五年》的视角更近一点,相当于站在月球俯视500年前的中国。

玉良书记特别喜欢看。

历来分析帝国兴亡,很多人都归结于某种原因,比如杨贵妃喜欢吃荔枝、奸臣弄权、皇帝懒得要死不上朝......

其实这些都是表象。

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里提供的视角,是全盘审视帝国的方方面面,他抽取不足为道的一年,详细描述了文官、武将、思想、祖制的纠结,进而形成影响所有人的大势。

任何人的行动,必然随着大势摇摆。

而摇摆不定的大势核心,则是帝国的秩序体系,当维持帝国秩序的体系溃烂,那么一切努力都是徒劳。

读完这本书,对帝国体系和潜规则有了认知之后,就可以用来分析其他王朝和国家,都是这种套路。

那时会有一种“论天下于指掌”的既视感,这就是《万历十五年》可以提炼的思维模板。

4

《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被人玩坏了,教员一辈子读了17遍,就被人当成权谋书来对待,这是不对的。

当然,这套书记载的是帝王将相的故事,完全可以当成政治教科书来看,但如果只读出整人案例,那就格局小了。

这套书记载了1300年历史,不同于《史记》的人物列传,完全是按照年代捋下来的,可能现在出现的人物,翻过几十页后又冒出来了。

这都算是好的。

很多奋斗了一辈子的人,在《资治通鉴》中只有短短几行,读起来不禁让人感叹,个人奋斗在历史车轮的碾压下,实在微不足道。

他们的努力、奋斗、酸甜苦辣,在历史的进程中什么都不算,只是大江大河中的小水珠。

其中的细节也很让人唏嘘。

前一页是皇帝庆祝帝国繁荣,后一页就是大饥人相食,有的人读出阶级斗争,有的人读出盛世悲歌,有的人读出历史周期律,有的人读出菩萨心肠。

这些东西比权谋更有价值。

两年前,我想写解读《资治通鉴》的专栏,只是其中的人物很冷门,写了半天别人都不认识,无奈放弃。

另外,读《资治通鉴》之前最好读一遍中国通史,要不然会很吃力,《易中天中华史》简单粗暴,入门挺好。

5

《毛泽东选集》

有志于事业的人,毛选是必读书。

教员一辈子不停的写文章,告诉人们怎么理解世界、怎么分析问题、怎么解决问题。

虽然我们生活的年代不会有战争,也不会有大规模的改天换地,但是处理问题的方法论是相通的。

比如《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他从战争的本质说起,进而引申到中国革命战争是什么,最后提出解决办法。

这种由远及近、从宏观到微观的方法论,不就是我们常说的“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么,我们说起来感觉太空了,完全不知道怎么操作,但是教员的这篇文章就是实操案例。

创业和做事的人特别适合。

比如《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这篇文章也是先分析全局,然后分析全局影响之下的局部,最后提出解决办法。

这篇文章里的方法论,尤其适合事业困境中的人读,我相信天无绝人之路,万事都会留有缝隙,只看你能不能找到。

这套书总共5本,如果有所取舍的话,完全可以当成做事方法论来读,毕竟谁不需要做事呢。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最后一段,可以碾压网络上的所有鸡汤文,读完总有一种提神振气的感觉。

总之是干货、鸡汤、方法论都有。

6

《史记》

1981年,钱婉约向钱穆请教读书的问题,钱穆给她开出书单,其中关于《史记》有一段话:

“《史记》须全读不宜选读,遇不易解处,约略读过,遇能解又爱读处,则须反复多读,仍盼能背诵。”

53万字的《史记》居然要背诵......大师,求您别说了行吗。

我推荐《史记》的原因倒不是希望大家也背诵,而是想说,我们要了解中国的源头。

中国人从哪里来、上古有哪些部落......这些问题都已经消散在时光深处,只有建立文明以后的故事,才被太史公记录下来。

如果说中国是一条大河,那么《史记》就是大河源头的清泉,我们的行为准则、价值观、人生观,无不刻着《史记》的DNA。

当我们不知道前路在何方的时候,不妨回头看看祖宗,看看来时的路,正所谓能看到多远的过去,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

而且,太史公的文笔很好。

每篇文章的节奏韵律都很强,小孩子读熟以后,写文章绝对没问题。

7

前面列了5种书的内在脉络,包括地球、帝国、历史进程、事业和方法、做人和初心,由大到小一条线捋下来

当然,经典的意义绝不止这些。

上面说的都是我选取的一些内在脉络,连接起来以后,可以构建认识世界的思维逻辑,至于其他内容,能读出多少要看个人本事。

具体的方法可以参考苏轼的八面读书法。

苏轼年轻时有很强的学术追求,希望能成为大宋学术界的带头大哥,可书中有五花八门的知识,到底该什么读书呢?

除非是天才,其他人想追求速度,理解能力就一定很差,如果想深度理解,那么速度一定不快。

所以苏轼总结了一套方法,每次读书只追求一个主题,读第二遍的时候,再追求另一个主题。


这样几遍下来,一本经典就读通了。

比如读《史记 · 高祖本纪》,第一遍了解人物和故事的轮廓,第二遍的主题是刘邦的帝王心术,第三遍可以分析刘邦的权力结构......

然后是做人、夫妻关系等等。

经过七八遍阅读之后,一篇《高祖本纪》也吃透了。

有的人能从一本书中读出世间百态,有的人读书万卷也是行走的书柜,区别就在这里。


8

最后来说一点其他的吧。


孙皓晖的《大秦帝国》可以读。

这套书其实是小说,不能当作史书看,因为作者按照自己的行文方式,让某些人物提前100年出生......可以当作入门书来看。

郭建龙的《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一定要批判性的读,作者的立场有点一言难尽,字里行间充斥着“大市场小政府的憧憬。

但是那种东西是很理想化的,不仅很难实现,而且实现之后,大概率是灾难。

所以这本书可以当成看问题的视角,不能不信,也不能全信。

关于魏晋南北朝,有田庆余的《东晋门阀政治》就可以了,有这本书的知识打底,就能明白魏晋南北朝的很多事情。

那个时候不就是门阀社会么。

我比较喜欢唐朝。

吕思勉的《随唐帝国》挺全面,读完可以对隋唐两朝有基本认识,包括军政、社会、风俗等等,这部书我看了两遍,对隋唐有兴趣的可以了解一下。

关于近代,墙裂推荐金一南的《苦难辉煌》。

日俄国共,四方力量在中国惨烈博弈,金一南教授经过详细考证,有大历史的时代感,又有人物命运浮沉的宿命感。

我在12年读了一星期,给年轻的心灵留下不可磨灭的震撼。

最近读的书还有《鲁迅文学全集》,我觉得吧,现在社会上的事情都能在其中找到对应,想了解社会和人性,鲁迅的文章不可不读。

再推荐一本小书。

钱穆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总共11万字,一天就能读完,但他把汉唐宋明清的制度写的条理分明。

读历史,这本小书是绝对不能错过的。

说了半天,其实整理的都是些老旧书刊,大家都知道书名,专门写一篇荐书文也没什么稀奇。

我只是把读出来的经验和逻辑,分享出来而已,但是这些东西真的有用。

毕竟这个号的slogan是历史照进现实。

既然开了头,那以后有什么好书或者想法,我都会写出来和大家分享,你们也可以把自己的经验分享给我。

年底事情多,还有25万字的书稿要改,可能文章会少发一点。

提前祝大家春节快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