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修身是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过程

 QDLF888 2020-01-15

文/

《论语》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如何?”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大意:子贡说:“贫穷却不谄媚,富贵却不骄傲,怎么样?”孔子答道:“可以,但还不及贫穷而快乐,富贵而好礼义的人。”

    子贡说:“《诗经》中所说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就是这个意思吧?”孔子答道:“赐啊,这才可以和你谈论《诗经》了,你能从我已经说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说出的内涵。”

 原文中,孔子与其子贡(端木赐)的对话,若从整体来理解,可能更能揭示全文所蕴含的主题。首先孔子肯定子贡所说的“贫无谄,富无骄”“可也”;但指出这不如“贫而乐,富好礼”。孔子认可前者的境界可以了,但后者的境界更高,这是应当追求的做人目标。

     按照孔子的观念,人的性格生来就完美无缺的很少,每个人都需要不断自我修养和自我完善,这个过程用《大学》的话来说就是“修身”。

 《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这里使用的“修身”一词,“修”,修理、加工之义;“身”,指性格、人格素质等。“修身”一词,本义就是磨练人格的意思。

    我们时常使用的“修养”一词,来自于“修身”和“养性”两个术语。“修”需要雕琢,“养”指慢慢培养,“修”和“养”是相互对应、相辅相成的。

            古人认为,修身养性永远是人生的头等大事,值得在人生的任何阶段把它当作一项主要工作来做。他们视修身为一门专门的功课。无论一个人从事什么职业,专攻什么领域,追求什么理想,都不能不学这门功课。与其他功课相比,这门功课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即需要每个人用一生时间来学习,永远也不能废弃。

古人还认为,人的一生,从成家到立业,从读书求学到功成名就,从为人处世到经世济民,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实现自己的理想,是否能够真正活得有意义,主要取决于在修身方面做得怎么样。所以《大学》提出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儒家经典《大学》进一步引用《诗经·淇澳》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八个字,来分别形容为学与做人。其大意是,人的性格好比是一块原始粗糙的玉石,要想使之成为精美的艺术品,需要反复不断地雕琢。朱熹曾经这样来形容这一过程:

  治骨角者,  既切而复磋之。

  治玉石者,  既琢而复磨之。

  皆言其治之有绪,  而益致其精也。

  (《四书集注·大学章句》)

  按照朱熹的解释,人格的培育和完善,就象雕琢玉石、研磨骨角的一样,也需要艰苦的自我磨砺和精益求精过程。

   总之,不能一切听命于本能,需要人有意为之。虽不排除有些人,从来不做修养的功夫,人格也很高尚;但是,对于多数人来说,都需要类似于加工玉石的切、磋、琢、磨的过程。

        返回孔子的“贫而乐,富好礼”,孔子认为这固然值得提倡。但要追求“贫而乐、富有礼”这样境界,需要经过“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样的不懈努力和过程,决不是一蹴而就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