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说的是唐朝的故事,不妨先欣赏一首精彩的唐诗: 大漠风尘日月昏, 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 已报生擒吐谷浑。 诗中的吐谷浑在七世纪初期曾经是大唐的一个劲敌,这个政权跟唐蕃之间的战与和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当年唐太宗派人送文成公主入藏和松赞干布成亲,其中一个目的就是让吐蕃在背后牵制吐谷浑,但吐蕃也有自己的小算盘,在它眼里,吐谷浑可不仅仅是牵制的对象。 伴随着吐蕃军事实力越来越强大,它对外扩张的欲望越来越疯狂,灭掉吐谷浑后,竟然把侵略的矛头伸向了已经并入大唐版图的安西四镇,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西域地区。 关于文成公主入藏这一历史盛事,我们一般会说它给唐蕃关系带来了半个多世纪的和平,就大唐本土而言,这个说法应该没有什么疑义,但涉及到西域地区,情况则远远不是这个样子。 吐蕃向安西四镇发起进攻是在公元671年,那个时候松赞干布已经去世多年,但文成公主仍然健在。奉命出征和吐蕃交战的乃是“一箭定天山”的大唐名将薛仁贵,可是竟然没有取胜,吐蕃兵锋之利由此可见一斑。此后的二十年间,吐蕃和大唐在西域展开了拉锯战,而且一直占有优势,直到名将王孝杰的出现------就是《神探狄仁杰》中的那个王孝杰。 公元692年十月,王孝杰奉武则天之命率兵进入西域地区,不久成功收复了安息四镇,此后,不甘心失败的吐蕃政权和大唐在西域展开了长期的争夺战,但其势已是强弩之末,负多胜少,不得不向唐王朝示好求和。遭遇了几次挫折后,吐蕃赞普尺带珠丹终于在公元710年光荣地娶到了唐中宗的养女金城公主(实际上是唐中宗的侄孙女),这场隆重而盛大的婚礼看似和尺带珠丹关系非常密切,其实一切都操纵在他的祖母手中,因为当时尺带珠丹只是个懵懂不知世事的小孩子。 和亲之后是不是就完全化干戈为玉帛了呢?非也,和平状态只持续了四年,而后战乱又起,而且把战火从西域烧到了青藏高原西线山区。尺带珠丹在720年亲政后,唐蕃关系一度好转,但很快又因为吐蕃入侵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西北部)陷入了敌对状态,真不知作为和平使者的金城公主当时的日子是怎么过的...... 吐蕃是一个非常狡猾的政权,无论谁执政,不管谁掌权,都在奉行这样的策略:打赢了继续打,打输了就求和,养好伤再开战……后来,唐玄宗被他们的把戏激怒了,坚决不同意尺带珠丹的和谈请求,打算一举把吐蕃打垮而后快,尺带珠丹这才上了那道情意深重却也是事出无奈的国书。 尺带珠丹在给唐玄宗的国书中自称外甥,道是唐蕃“和同为一家”了,并且向玄宗皇帝承认错误,请求原谅。唐玄宗被尺带珠丹的言辞打动了,吐蕃开始年年派使臣来唐都长安朝觐纳贡。 但是,六年之后,恢复了元气的吐蕃又一次侵入小勃律,两国战火又起,而且这一打就战战停停地持续了近二十年,直到755年尺带珠丹被叛逆的大臣杀死,而唐玄宗也在这一年被造反的安禄山结结实实地闪了一下腰。 唐玄宗时期,在和吐蕃的长期对抗中,大唐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将领,其中就包括我们熟悉的哥舒翰、高仙芝、封长清等一代名将。 尺带珠丹有时候被译为赤德祖赞,而他之后的几个主要吐蕃赞普好像都在重复他的名字,分别叫赤松德赞、赤德松赞、赤祖德赞,如果想几句话说明他们之间的继承关系,那绝对是一个上好的绕口令。 安史之乱期间,唐王朝无力西顾,尺带珠丹的儿子赤松德赞趁机夺取了河西、陇右的大片大唐国土,其势力达到现在的陕西甘肃交界处,直逼唐朝都城长安。实际上,吐蕃军曾经在763年攻入长安,但很快被名将郭子仪赶跑。 此后,吐蕃几乎每年都会侵犯大唐边境,特别是在秋季庄稼收获时,唐政府则每逢此时就要加强西部边关守备,以防吐蕃入寇抢夺粮食,这就是历史上的“防秋”。 吐蕃占领了河西和陇右地区后,大唐和西域的联系被切断了,尽管唐王朝联络回鹘(即后来的回纥)、南诏、大食等政权牵制吐蕃,但还是在792年彻底失去了西域。西域从此离开了中国的怀抱,而且这一去就是九百年,直到清朝的乾隆时期才真正得以回归。 赤松德赞统治后期,他的母族和妻族同时壮大起来,互相之间争权夺利,剑拔弩张,一如东汉灵帝时期的乱政,他去世后,吐蕃的政局更是急转直下,不但朝廷中矛盾重重,一片混乱,地方上也像唐朝一样出现了藩镇割据局面,有些地方还发生了大规模的奴隶起义,在这种情况下,吐蕃赞普赤德松赞再次提出和大唐会盟结好, 于是会盟碑在长安和逻些(今西藏拉萨市)分别高高竖起,表示唐蕃两国从此互不侵犯,亲如一家,并且要世世代代友好下去。愿望是美好的,现实却无比残酷------唐蕃会盟碑竖起二十年后,曾经不可一世的吐蕃政权就土崩瓦解,烟消云散了…… 《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约撰稿人:忆江南 |
|
来自: 袁承志dtau70na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