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魏忠贤掌权时, 为何努尔哈赤的军队就是打不进来?

 剧透历史 2020-01-15

将努尔哈赤打不进明朝京畿重地的“功劳”,归属于魏忠贤,还真是个奇葩的观点!

但也不能说全错。

参考皇太极时期,清军屡次攻入北京周边的情形,主要原因在于此时的清军已经没有了后顾之忧。这个后顾之忧就是李氏朝鲜、盘踞皮岛的毛文龙,以及与明朝有着“盟友关系”的漠南蒙古各部落。

起自于东北地区的部落政权,一般首先是着力控制辽东平原,接着兼并外围的蒙古草原,集合两地的资源,才具备进一步入主中原的实力。

五胡十六国时期的鲜卑、北宋时期的女真,大体走的就是这样的战略路线。

努尔哈赤时期的八旗军,势力范围还仅限于辽东一带,相对封闭的战略空间,使得努尔哈赤只能朝着明军的山海关突防,并且最终在攻打袁崇焕建立的宁锦防线时,重伤而亡。

只不过战争是政治的延续,而魏忠贤当时作为明朝内部举足轻重的权力层核心人物,自然对辽东的战局发挥过影响。

魏忠贤存在的意义,就是在天启皇帝时代,客观上起到了维持权力平衡的作用。

明朝中后期帝国的权力分配格局,主要呈现“文官内阁——司礼监太监——皇帝”的三权制衡的状态。

正常的行政事务处理流程,是先由文官内阁出具处置对策,称为“票拟”;接着由皇帝或司礼监用朱砂笔,对内阁的“票拟”做出批复,称为“批红”。程序完备,最后才将政令颁布六部或地方施行。

司礼监的权力来源,在于皇帝下放的批红”。

而魏忠贤之所以能够膨胀成权倾朝野的九千岁,最重要的原因是天启皇帝酷爱木匠工艺,在处置朝政方面基本是根废柴,批红”基本全归了司礼监。

于是,掌权的魏忠贤便与东林党围绕着政治权力和经济利益,展开了激烈的角逐。

太监参与商业税的征收,早在万历皇帝时期就已经形成规模。

明朝中后期,随着土地兼并程度的加深,作为帝国土地税来源的自耕农越来越少。许多失地农民沦为朱姓皇族、大官僚大地主的佃农,而这些特权阶层又享有免税的权利,所以此时的农业税已经难以维持明政府的财政运转。

为此,万历皇帝的做法是将征税的对象,投向日益兴盛的工商业。通过将亲信太监以矿监税使”的身份,派往全国各地的矿产、商业中心收取赋税的手段,从而开辟出了一条新财源。

权势熏天的魏忠贤,自然能够得心应手地征收商业税。虽然贪婪成性的阉党也层层克扣税款,但总也有部分能进入帝国的财政系统,支撑着明军与努尔哈赤在辽东的战争。

后来的崇祯,打破了这套脆弱的权力平衡,在将魏忠贤夺权逼死的同时,却忽视了司礼监这个机构的作用,从而将自己推到了直接与整个文官集团接触的前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