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说的最多的字就是“我”字,说的最多的话也是“我的感受,我的家人,我的孩子,我经历的事情”等等。 即便在人性无意识的情况下,都会把我作为世界的中心,以自身为原点,逐渐的往外画圈扩散,无形之中就画出了“我的烦扰”。 因为人性之中充斥着一种与生俱来的“控制欲”,想控制未来,想左右过去,他们宁愿让自己紧张而又充满假设性的幻想着未来,也不愿意活在当下的平静,而控制欲的背后延伸,就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 人生一切烦扰,并不完全来源于外在,某一些层面则是源于自身,“庸人自扰,自寻烦恼”,而自己那一些痛苦和无法摆脱的心结,也不过是以自我为原点的作茧自缚。 《菜根谭》中有这样一句话:
一个人对任何事情念头很多的人,往往严苛待己,也会严苛对待他人,他要求处处丰富气派;一个人对外界事情念头很淡,不仅对自己要求低,同时对别人要求也不严格。两种现象,一个是过于讲究奢侈,一个是过于枯寂,当然,两者都不是真正有修养的人要做的事情。 一个人如果总按照自己的内心,去判断外物和左右外物的时候,无形之中就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气,自己付出的多就会认为别人也需要付出这么多,自己付出的少,那别人一旦付出的多,心里也不平衡。 以自我为中心去判断这个世界,无形之中就有了偏颇,这就是以自我为中心最大的一个诟病,也会在人生和处事之间,给自己支起一个无形的屏障和圈层,而自己则是永远无法走出这个圈层的傀儡。 面对这一心结,《道德经》中就能找到一个更好的答案:
天地能长久,就是因为顺应万物之道,而不单纯的为自己而生,所以能长生,圣人谦虚退居人后,把生死置之度外,反而保全自身,就是因为不自私,所以才能够保全自己。 |
|
来自: 高山仙人掌 > 《古代专著节选与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