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野圭吾作品中的死亡书写

 九州君子好人 2020-01-16

01.东野圭吾作品中死亡书写的文化背景

首先,政治、法律和科学话语及其权威的地位显然是为了征服和控制一切危及社会统治秩序的因素而得以确立的,这些话语所编织起来的权力和意识形态之网无处不在,对个体的生命实施着全景监控。如福柯所描述的那样:当前社会的制度和形象,如监狱、医院、学校、工厂,实际上都是统治阶级现代化策略的产物,这些策略之所以被创造出来,是为了限定和控制罪犯、底层贫民、病人、精神失常者、女性、少年以及所有必须被这些策略所控制和规训的个人冲和个体行为。案件之于东野小说中的主角们,已不再是一次事件,案件本身构成了他们生命中不可磨灭的一部分,也就是说,死亡在他们生命中嵌入了深深的烙印,而投射下这层死亡阴影的,正是这个异化了的社会结构。

其次,东野圭吾将大多数故事的背景都放在了日本的大都市里。不仅是因为现代化大都市的兴起使其内部聚集了大批“陌生的人群”,使城市里的犯罪比起乡间的罪恶,大都显得更为隐秘、曲折、骇人听闻。更重要的是大都市是社会规范机器系统最为完善的地方,在这里,个体的异化尤为严重、明显,把死亡书写的背景放置于此,更能符合读者直接控诉由话语权威构筑的社会的需要。

再次,东野圭吾唯一用侦探作为主角的两部作品《名侦探的守则》和《名侦探的诅咒》,却都是东野圭吾对于本格推理彻底的清算,在嬉笑怒骂之间,指出了以往这些作品的创作模式已经严重脱离现实,陷入了规范的模式化的误区里不能自拔。显而易见,东野圭吾讥讽的是那些长期被“推理十诫”这样的权威话语所主导的,建立在谁是真凶必将大白于天下、社会必将通向繁荣稳定、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样简单逻辑基础之上的以突显智力游戏为主,而将人性和情感、生存和死亡置于不顾的推理小说。在东野圭吾看来,它们虽然书写了对死亡的调查,但只不过是一种象征性的、形式上的,实际上反而“远离了暴力的现实”。

而反观东野圭吾的作品,《恶意》在不到三分之一的地方,凶手就对自己的罪行供认不讳,却对犯罪动机含糊闪烁,于是在之后所有的篇章里,揭示凶手的犯罪动机就成为唯一的悬念。淡化谜团,淡化凶手的身份,把关注点放在犯罪动机上,这也是东野圭吾其他作品的一个显著特色。动机是犯罪的根源,是死亡降临的直接线索,从而就牵扯到了人性层面的问题。同时,诸如《嫌疑人 X 的献身》、《恶意》、《秘密》之类,东野圭吾的作品在结尾的谜底揭开的瞬间往往伴随着巨大的失落。这同样是一种颠覆性的举动,当案情即将揭开时,真实却远离了,最失望的是探案者,被嘲笑的竟是读者。

笔者认为,东野圭吾的推理小说表达了一种理想,那就是慰藉卑微者饱受死亡威胁的心灵。这种理想属于所有对生命困境有真切感受的人类个体。他笔下的卑微者与现代化的社会形成对立,反抗科技理性及与之相伴的监控制度,这就是张扬差异,甚至可以说肯定了异端的权力。

他拒绝将理性捧上智力的神坛,而是揭示了片面张扬工具理性所带来的悲苦,以及生活在这种工具理性主宰之下的当代人刻骨铭心的死亡焦虑。在一个被死亡阴影笼罩的“规范社会”,他塑造了一种值得人们仰望和追求的生命境界。这就是东野圭吾死亡书写对当前人类生命困境的精神策应,亦是他文学创作的根本意义之所在。

东野圭吾作品中的死亡书写

02. 死亡在东野圭吾作品中的呈现

肉体死亡:他杀与自杀

东野圭吾的着眼点在于探讨引起死亡的人的意志和行为,继而批判病态的社会,所以在他的推理小说中,更多的是对他杀和自杀两种死亡方式进行描述。

他杀

《宿命》里开篇首先说的是主人公勇作年少时经常去红砖医院同一位叫早苗的姐姐玩耍、听她唱歌、分给自己糖吃,但是后来早苗被杀害了,这也成为全书故事的导火索。对待这么重要的事件,东野圭吾写的是:“那年秋天,早苗去世了。听闻噩耗的那天傍晚,勇作独自前往红砖医院。他在叶子开始泛红的树下寻找早苗的身影,却看不到原先总会呆在那里的她。勇作蹲在那年夏天爬过的树下,哭了很久。”像用这样略带伤感的寥寥数笔带过的死亡在东野圭吾的书中比比皆是,有的甚至都未给出直接的交待,或借他人之口追思,或用某人的缺席来完成。

东野圭吾作品中的死亡书写

在东野圭吾的笔下,他刻画的这些小人物的死亡,如同他们生前一样,平平淡淡、默默无闻,死亡似乎正在以一种看不见的方式攫取人们的生命。显而易见的是,尽管东野圭吾的作品中存在着大量谋杀的事例,但他却不希望读者过多的关注于被谋杀这件事本身之上。也许,我们可以把东野圭吾作品里体现出来的这种含蓄节制的死亡书写与作者本人是工程师出身,深受自然主义死亡观的影响联系起来,由此推测他对个体的死亡具有一种冷静客观、顺其自然、不悲不喜的态度。

在东野圭吾的小说里,悲剧性人物以被杀的方式结束生命,往往不起于他们主观意志的某种过错,而是因为荒谬不合理的社会现实。比如《单恋》里人物的被杀,源自于规范社会对边缘人的歧视和排斥;《彷徨之刃》起因于社会法律体系的不完善;《放学后》则是因为现代教育体制的弊端导致的未成年人犯罪。东野圭吾通过对悲剧性小人物被杀的描摹,控诉了正义力量的不在场,看似平淡的笔调背后实际上笼罩着浓郁的悲哀色彩,进而引发读者深切的同情和思考。

自杀相比悲剧人物被杀身亡这种死亡方式仍具有某种不可抗性,自杀这种死亡方式作为“人类精神和社会存在两种因素相作用的文化现象,既有社会历史原因也有个人心理原因”,对自杀行为的书写,更有利于作家将自己的意图投射进去。东野圭吾的作品中存在着大量的人物自我毁灭的行为,比如《变身》里的成濑纯一为了保存自己完整的人格和对女友的爱意,选择自杀;《单恋》里的中尾功辅,也用惨烈的自杀行为帮助小说中的主角们翻越“麦比乌斯环”;包括《嫌疑人 X的献身》里的石神哲哉为了心爱的人而甘心背负罪孽搭上自己的一切,也可看作一种自我毁灭。

东野圭吾作品中的死亡书写

综上所述,东野圭吾的作品中关于自我毁灭的死亡书写,深刻而多样地表现了当代人复杂、细腻、敏感、丰富的情感活动和精神维度,在死亡之中把握生命跳动的脉搏,极富情感张力和美学魅力。他笔下人物的自我牺牲和自我毁灭,往往是在他们对人生有了更为明晰的认识之后做出的抉择——在此之前,他们只是蒙昧、混沌地生活在人世上,而随着他们自我意识的蜕变,死亡也随之到来——所以他们的自我毁灭就犹如樱花初开即盛,盛则随风而逝,没有衰败、没有枯萎,有的只是自始至终的美,令读者对生命产生无尽的缠绵和眷念之情。

03. 东野圭吾死亡书写的哲学解读

向死而生:直面“我的”死亡东野圭吾最负盛名的两部作品,人称“绝望之书”的姊妹篇《幻夜》和《白夜行》,表现的便是一种非本真的向死而在。两部作品都是一开始就把终极的死亡呈现在读者面前,比如《幻夜》:关东大地震之后,在宛如人间炼狱的断壁残垣中,水原也看到了万物的毁灭,看到那么多脆弱的生命的逝去,亲眼目睹惨剧的发生令他经验到他人的死亡,而这些死亡却没能使幸存的他正确认识自己的死亡,积极地筹划自己的人生,而是击溃了他,令他丧失生活的勇气,直至五年后死去。正如水原雅也扪心自问:“难道我是为了杀死自己的灵魂才来到这个城市的吗?不,来这里之前我的灵魂已经死了,大地震发生的那个早晨就已经死了。

同样的,《白夜行》里桐原亮司里经验的死亡给他带来了如出一辙的悲惨结局。海德格尔指出,我们每个人,都是指单一的、具体的、不可替代的个人,如果此在丧失了个体性和具体性,人也就因此丧失了自身,变成了“人们”,这也就是海德格尔所说的“此在的沉沦”,海德格尔认为,日常生活中人的这一沉沦,乃是在死亡面前的一种逃遁。

不惧死亡:意志永存与成就之死

在东野圭吾的大量文本里,经常可以见到对现实社会一针见血的揭露和无情刻薄的批判,他就像是站在超人的高度和立场上俯瞰和批判当下社会的百态众生,即是以“超人”的名义“重估一切价值”。像《变身》里曾经胆小甚微的成濑纯一在决定自杀之前对“自己是谁”得出了全新的认识:“所谓活着并不是单纯的呼吸、心脏跳动,也不是有脑电波,而是在这个世界上留下痕迹。要能看见自己一路走过来的脚印,并确信那些都是自己留下的印记,这才叫活着。”所以尽管成濑纯一的结局归根到底是死亡,但是他的这段独白,在笔者看来,就像叔本华所述,是向生命意志的一种复归,对于作为生命现象的个体来说,则是一种永生。

东野圭吾作品中的死亡书写

04.结语

可以说,东野圭吾是日本文坛一位具有独特死亡观的作者,他秉承日本前辈作家的传统,同时结合当前社会之现状,融入自身体验和见解,在绝望中不绝希望,在死亡中展望生命。本文在写作的过程中遵循这样一条思路:探讨东野圭吾作品中死亡书写的形成原因——阐述死亡书写的表现方式——揭示死亡书写的目的和意义。首先,把死亡书写形成的语境分为生命困境和文化危机两部分来谈。当前社会形势纷繁复杂:持续不断的局部战争,超级大国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威慑,环境的破坏导致日益频繁的自然灾害,超负荷的生活节奏等等都令当代人的生命陷入困境之中。

第二,东野圭吾死亡书写的呈现方式存在着萌发于传统的肉体毁灭,逐渐向身份焦虑和信仰缺失这样的精神死亡流变的过程。肉体死亡集中表现为他杀和自杀两种不同的表现,虽然作为推理小说不可避免地涉及凶杀,但东野圭吾并不像其他很多推理小说那样,刻意渲染惊悚的氛围和离奇的情节,而是保持了极大的克制,意在转移人们视线,控诉不合理的现实。同时,他对自杀的死亡书写在日本传统“物哀”、“静美”的美学思想基础上,又增添加了几分勇气、几分悲壮、几分崇高。神死亡是东野圭吾死亡书写最独特的呈现,也是他所理解的最令人动容的危机现实,本文在这一部分结合具体文本,揭示精神死亡对当代人的欺压和它凌驾一切的威力。

最后,东野圭吾的死亡书写绝没有仅仅在死亡处止步,作家的目光必定落在死亡背后鲜活的生命上,本文在第三章通过结合现代死亡哲学理论,尝试对东野圭吾的死亡书写进行解读,揭示隐藏在其背后的含义。东野圭吾的死亡书写所体现出的进步意义表现为三个递进的阶段。第一阶段:“死亡是此在最本己的可能性”,东野圭吾与海德格尔殊途同归,呼吁人们要战胜死亡,必须先直面“我自己”的死亡,把死亡当做“本己”必经的一个阶段来开始筹划自己的人生。第二阶段:正视了“自己”的死亡之后,不能对其感到畏惧,而是要始终怀有一股坚强的生命意志。第三个阶段,在直面死亡和不惧死亡之后,怀着积极乐观的态度追求自我的“自由”和“个性”,用完满的生命体验实现对死亡的超越。

东野圭吾作品中的死亡书写

日本推理小说之所以能在今天引领世界推理小说的热潮,也许能在东野圭吾这位中坚作家身上窥见一二。东野圭吾通过当代人最深切的死亡焦虑的把握,揭露社会矛盾,讽刺社会弊端,弘扬生命的价值。笔者希望通过从死亡书写这个角度对东野圭吾作品进行透视,能对中国推理小说的发展带来一些启示,同时也为他人对东野圭吾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借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