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庄子》:人心的险恶不是问题,对人心的无知才是大问题

 浮光掠影mbuy6b 2020-01-16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著名的「十六字心传」,最早出自《尚书·大禹谟》。「道心」,就是在宇宙中很微弱,但永恒不变的那种慈悲和善意,不过,它很容易被人心蒙蔽。人类社会在相互竞争中进化出普遍的人性——更倾向于帮助自己在竞争中求得生存,但是,这对他人而言,具有某种破坏性。

用某种方式定义自己的好,就等于在定义别人的坏

庄子很早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他在〈人间世〉的篇章里借孔子和颜回之间的对话来讲述人心的难测。夫子很担心德行纯厚、品学兼优的学生颜回,如果他带着「诗和远方」的理想主义投身于「政坛」,很可能会受到伤害。

所以夫子认真地跟颜回说:「如果你很勉强地把仁义规范之类的言词陈述于暴君之前,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拿别人的卑鄙来夸耀自己的美德,这种做法其实也是一种对别人的伤害。你用某种方式定义自己的好,无形之中,就相当于把别人定义为恶人。」

其实,庄子借这个故事想表达的是,当你力量强大的时候,你也许可以这样做。但如果你是弱者,却还跑到强者面前宣扬「不做坏事」,就是把比你强大的人定义成做坏事的人,是很蠢的行为。想想看,你的对手力量比你强,而且已经被你定义成了坏人,他会怎样?他一定会恼羞成怒啊!

历史上那些忠臣,他们反反复复地以死相谏,拿自己的身家性命要挟皇帝,以此来彪炳千秋,一旦他们把忠诚的位置占住了,就等于把「昏君」这顶帽子扣给了皇帝。

在亲密关系中也是这样。有些女性会有意无意地把自己设定为好人、善良的人、聪明的人,并不断地予以强化自己的控制欲。同时,在她们的潜意识中不自觉地把自己的男朋友或者老公定义成了坏人、不善良的人、愚蠢的人。从表面上来看,她们是在成就自己,成就他人,但从本质上来说,这样做即便不能用自私来形容,也是缺乏智慧的。所以冯学成禅师说过:「知止,才不会随便超越自己的半径……这是需要很大的工夫的。」

很多好人的结局并不好,因为没有深入理解人性

庄子的哲学智慧之所以经久不衰,就在于他从来不对人性的恶怀有怨恨,他认为这都是正常的,是大概率事件。弱者的愤慨只会把自己气到内伤。有很多好人的结局并不好,就是因为他们缺乏足够的智慧,没有深入的去理解人性。

从前,夏桀杀害直接粗暴地指出其错误的关龙逢,商纣王杀害直言劝谏的叔叔比干,都是因为这些贤臣十分注重修道养德,在臣下的位置抚爱人君的百姓,以臣下的地位违逆了国君,所以国君就因为这些贤臣修道养德而陷害他们。从本质上来说,这其实是贤臣喜好名声,想要在历史上留下忠诚名声的结果。

好人刷起存在感,很可怕。好人在强者面前刷存在感,不仅可怕,还很可悲。当年,尧征伐丛枝和胥敖,禹攻打有扈,这些国家都变成了废墟,百姓生灵涂炭,君主被杀。这些都是因为他们用兵不止、贪利不已、求名求利所致。名利之心,也就是追求在百姓当中的口碑、自己在历史上的地位,就连圣人也不能克制他们追名逐利的欲望,更何况颜回呢?

人心的险恶不是问题,对人心的险恶不了解才是大问题

为什么很多人自觉是个「好人」,却觉得自己处处不顺,在职场上老是被人捅刀,在家中被另一半和孩子不理解,以「我是为你好」为出发点,却总是吃力不讨好……这都是因为很多人不了解人性所致。

而一切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庄子就已提到。任何世道都很艰难,人性永远都有险恶的一面,因为这就是「人间世」。人心的险恶从来不是问题,对人心的险恶不了解才是大问题。当屡遭排挤,觉得自己怀才不遇的时候,庄子说:「

虚而待物,唯道集虚

。」

我们会发现只要一个人越想有所表现,就容易有所反弹。人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只想证明自己,去到哪里试着先把心放空、感受周遭,当人和环境和睦了,事情自然就顺利。用尽全力,却无法得到肯定的时候,庄子说:「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事实上,「有用」和「没用」都只是人活在世间的手段,而非目的。把做个「有用」的人当成人生的目标,是错把手段当目的。活在人世间最大的「用」,就是要超越这些。庄子在〈人间世〉篇章里对人性中的各种执念、欲望和自以为的解读,可以简单浓缩成三句话:努力让自己做个好人是很危险的;努力让自己成为有用的人并不明智;努力让自己符合社会的期待,通常只是徒劳无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