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补中益气汤《中医治法与方剂》

 光年中医骨伤科 2020-01-16

补中益气汤(《脾胃论》)
 
【组成】黄芪24g 人参15g 白术10g 炙甘草6g 陈皮9g 当归10g 升麻6g 柴胡6g
 
【用法】水煎服。若作蜜丸,宜加大剂量。
 
【主治】
1.气虚不荣饮食减少,面色萎黄,精神倦怠,动则心悸,少气懒言,语声低微,舌质淡嫩,脉象缓弱,寸脉尤甚。
 
2.气虚不固形寒怯冷,体常自汗,易感外邪。
 
3.气虚不摄肌衄,尿血,便血,血崩;久泻,久痢,尿频,尿失禁;乳汁自出,溺后精出。
 
4.气虚不举脘腹坠胀,阴挺,脱肛。
 
5.气陷不升常觉气往下坠或气不接续;眩晕,头昏,耳鸣,目黯。
 
6.气郁不达发热,汗出,渴。
 
【证析】此方所治一切证候,均属中气不足,少阳三焦卫气失充,清阳下陷机理。反映了气虚不荣、气虚不固、气虚不摄、气虚不举、气陷不升、气郁不达六类证象。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阴阳升降之轴。饮食劳倦,脾胃受伤,生化不及,谷气有亏,于是声低息短,少气懒言,无气以动,动则心悸气喘诸证见矣。中气不足,卫气随之亦虚,表不固,于是畏寒怯冷,自汗头痛诸证见矣。气有统摄津血作用,中气不足,气不摄血,血从窍隧而出,则便血、崩漏;气不摄津,阴津下溜,则久泻、久痢、尿频、尿失禁;气不摄精,精华外泄,则乳汁自出,溺后精出等证见矣。中气不足,清阳下陷,无力升举,则脏器下垂而阴挺、脱肛等证见矣。清阳下陷,阳气不能上头,血不上濡,清空失养,则目眩、耳鸣诸证见矣。阳气内郁而不外达,下陷而不上升,于是身热、自汗、口渴等假热证象见矣。上述六类见证,前三类是中气不足病理改变,后三类侧重于清阳下陷。
 
【病机】中气不足,清阳下陷。
 
【治法】补中益气,升阳举陷法。-
 
【方义】《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劳者温之……损者益之”下者举之病由脾虚气弱,当以甘温药物温养脾胃,补益中气;此证不仅气虚,且呈清阳下陷,治宜双管齐下,一面补中益气,一面升阳举陷,使脾胃健运则卫气有源,清阳复位则诸证自愈。方中黄芪补肺气,实皮毛,益中气,升清阳,对于气虚不足,表卫不固,清阳下陷诸证,可以全面兼顾,故是主药。人参能补下焦元气,壮脾胃谷气,益上焦肺气,得健脾益气之白术、甘草相助,则脾肾生机旺盛,卫气有源,与黄芪共呈开源节流,补中益气之功。升麻升发中焦脾阳,柴胡升发下焦肝气,协助黄芪共呈升阳举陷之效。佐陈皮醒脾利气,使补气而无气滞之弊;当归养血调肝,温煦少阳春升之气,亦各有所取。
 
学习此方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此方所治一切病证均属气虚下陷机理,涉及内外上下各个部位和气血津精各个方面,证象虽然不同,本质完全一致,充分反映了治病求本和异病同治精神。
 
2.此证虽因中气不足引起,却应联系少阳三焦才能阐明所有机理。如果仅从脾胃解释,终因不能联系内外上下而使学者难明其理。
 
3.此方能治气虚下陷,阳郁不达的假热证象。有热象而用甘温之品,故称甘温除热与临床所见假热的机理不一,有因营卫不和而发热,调其营卫,令卫气与营气和谐,则热象自除,如桂枝汤证与小建中汤证即是。有因大量失血,血虚气无所依,浮越于外而发热,实卫固表,兼以养营,阳气内归,则热象自除,如当归补血汤证即是。有因肝失疏泄,阳气内郁而长期低热,疏达气机,阳气不郁,则热象自除,如逍遥散证、柴芍六君子汤证即是。此因阳气下陷而不上升,内郁而不能外达,形成假热,用此方益气升阳,使清阳复位则假热自除。由此观之,甘温除热一法*是为卫气不和、外浮、内郁、下陷者设。若阴盛格阳而呈真寒假热,宜投辛热的干姜、附子以益火消阴;阴津亏损,阴不制阳而发热,宜投咸寒清润的玄参、地黄以养阴配阳;三焦湿郁,阳为湿遏而发热,宜投芳化淡渗之品以通调津液,虽皆呈热象而治法悬殊,不得称为甘温除热。这是应该注意的第三点。
 
4.此方出自东垣,东垣临床经验丰富,所制当归补血汤、滋肾通关汤、补中益气汤诸方,常为后人称道,但其说理欠通,令人难解,此方即是一例。所谓发热系因“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明火得以上乘土位等,不仅令人费解,且易混淆发热概念。果如所言,此证是因心火独盛阴火上乘土位,又用升阳的升麻、柴胡助其上升,有悖于理矣!
 
5.或谓此证的发热,是湿浊下流,郁遏下焦阳气所致。果如所言,无湿则不发热。而临证使用此方的指征却恰好相反,只有纯虚无滞,才可放胆而投,若夹湿邪,服后反增胀满。由此观之,湿浊下流郁遏下焦阳气之说亦殊不可从。本方虽亦能治湿浊下流的久泻、久痢,水道失调的小便不通、淋沥、失禁等证,却是气不升举才致水液失调,本质并非气为湿遏,学者留意。
 
6.柯韵伯云:是方也,用以补脾,使地道卑而上行;亦可以补心肺,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心者调其营卫也;亦可以补肝,木郁达之。惟不宜于肾,阴虚于下者不宜升,阳虚于下者,更不宜升也。柯氏之说亦不尽然,小便淋沥、尿失禁、尿血、崩漏、子宫脱垂,都是肾系病变,却有宜于此者。
 
【应用】中气下陷常表现在外、在内、在上、在四个方面的气虚下陷、津液不固、背血外溢、阴精失守证象,兹分气分病变、血分病变、津液病变、精液病变、脏器下垂、禁忌六个方面叙述于下。
 
1.气分病变是气虚下陷本身反映出来的证象。
 
气虚生热:中气下陷,阳气内郁,可以呈现身热、自汗、渴喜热饮、脉大而虚等假热证,用此法升举下陷之阳,使淸阳上升,阳气外达,则热象可除,此即甘温除热的道理之一。
 
反复感卫气有固护体表,防御邪侵的功能。卫阳既虚且陷,不能卫外,所以常患感冒。通过益气升阳,可使阳气外达,表卫得固,自无反复感冒之忧。
 
眩晕、耳鸣:气虚下陷,清阳不能上头,津血也就不能濡养清空(实际是因心气不足,无力输送阴血上头,西医称为低血压),空窍失其温煦和濡养,所以出现耳鸣。故《灵枢·口问》说人之耳鸣者,何气使然?耳者,宗脉之所聚也,故胃中空则宗脉虚,虚则下溜,脉有所竭者,故耳鸣”如果测其血压低下,可用此方。
 
便秘、腹胀:中气下陷,胃肠传导乏力而致便秘;或因无力推动气行,因虚而滞,因滞而呈腹胀,用此方可使脾气健运,传导正常。此种阻塞不通证候而用补法治疗,体现塞因塞用的治疗方法。四肢不用或十指与面部麻木:有脾虚证象的,可用本方补中益气,气充则四肢得荣,面部得养。但应与湿浊鉴别,无湿方可投之。
 
2.血分病变气能摄血,气虚且陷,血失气摄,可见便血、尿血、血崩、肌衄。此方因有益气升陷,实卫固表之功,所以易于下窍及体表出血。
 
3.津液病变津随气行,气充则津液内守,气虚则津液外泄;气升则津随气升,气陷则津液下流。设若气虚下陷,可呈津液外泄和下流证象。
 
自汗:《张氏医通》谓:脾虚而自汗者,壮其中气,可以使用本方。俾卫气充盛则津为气固而不外泄。小便不通、淋涩:是气虚下陷,湿浊随气下流,引起水液失调的病理改变。可在此法的基础上加茯苓、泽泻、木通、车前之类成为升淸降浊双管齐下、升降并调的配伍形式。
 
小便频数、失禁:是气虚不能摄水与阳虚不能化气所致。可用本方加温阳化气的附子,固精敛气的山药、五味子,或与缩泉丸同用。
 
久泻:《张氏医通》谓:“久泻谷道不合,或脱肛,乃元气下陷,大肠不行收令而然,补中备气加诃子、肉果、五味、乌梅肉为丸。是益气升陷法与收涩止泻法合用的化裁。
 
4.精液病变包括溺后常有精出、乳汁自出等证,用此方益气摄精,可以获效。溺后精出,是前列腺炎,可加黄柏、萆蘚;乳汁自出,可加山药。
 
5.脏器下垂包括子宫脱垂、脱肛、肾下垂、胃下垂,胞睑下垂等病证。气虚不举仅是引起脏器下垂的原因之一,联系内脏的系膜或管道因受湿而松弛才是引起脏器下垂的重要原因,所以治疗脏器下垂,可用本方加燥湿化浊的苍术、半夏、砂仁、枳壳,或收涩的白矾之类提高疗效。
 
6.禁忌 张景岳云:表不固而汗不敛者不可用;外无表邪而阴虚发热者不可用;阳气无根而格阳戴阳者不可用;脾肺虚甚而气促似喘者不可用;命门火衰而虚寒泄泻者不可用;水亏火亢而衄血吐血者不可用;四肢厥而阳虚欲脱者不可用。总之,元气虚极者不可泄,阴阳下竭者不可升。最后两句是禁用本方的总纲。
 
【歌括】
补中益气术芪陈,升柴参草当归身,
气虚下陷成诸疾,益气升陷法宜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