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回:悲情英雄单雄信 漂泊残魂土一丘, 断碑千古共松揪, 寒鸦啼落陵前月, 疑诉当年汗马愁! 定场诗一首!那位问了,这诗是啥意思啊?这首诗啊,叫《咏单雄信墓》,是明代一个叫杨清的诗人写的。诗歌这东西,自唐朝以降,就是黄鼠狼下地老鼠儿,一代差着一代。明诗嘛,看个意思就得了。这首诗呢,没啥艺术性、思想性可言,就是表达了对昔日叱咤风云的单雄信,如今也指入荒丘的感慨而已。 我自幼苦读,各种史书、小说、传奇、笔记读的不少,但我仍然记得当初看到《隋唐演义》第六十回《出囹圄英雄惨戮 走天涯淑女传书》这一章节里,单雄信被秦王李世民所擒、后被斩首时掩卷沉思、流泪不止的情景。那么单雄信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啊?我们先来看看在文学作品里的他。 在《隋唐演义》以及各类与隋唐历史有关的古典小说里,单雄信都被描写的力大无穷、蓝脸赤发虬髯、手持一杆金钉枣阳槊、有万夫不当之勇。他与秦琼、徐懋公、魏征、王伯当、谢映登、尤俊达、程咬金等人义结金兰、情同手足。瓦岗军失败后,贾家楼大部分兄弟归顺了唐朝,但单雄信因为与高祖李渊有杀兄之仇,所以至死不降唐朝。后投奔了叛军首领王世充,并取了王世充的妹子(也有说女儿的)为妻。王世充兵败后,单雄信被擒就戮。在这些小说里,单通单雄信的人生轨迹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一是居住在山西潞州天堂县八里二贤庄期间,为大隋朝九省绿林总瓢把子。为人任性好侠、重义轻财。这个阶段结识了当时黑白两道通吃的山东好汉秦琼秦叔宝,对秦二爷百般照顾。后赴山东荔城县为秦母祝寿,与众多好汉贾家楼结拜,成为贾家楼四十六友的老五;二是瓦岗军时期。秦琼等人造反之后,落脚瓦岗军。单雄信成为瓦岗军五虎上将之一。这两个时期可以说是单雄信最惬意的一段时间;三是瓦岗军失败,单雄信投奔当时的叛军王世充部。后为王世充兵败、雄信被秦王李世民所擒,斩于市曹。 文学作品里是这样,那么历史上是不是真有单雄信这么一号人物呢?他到底和这些小说里描写的一样不一样呢?且容我慢慢道来。 历史上呢,确实有单雄信这么一号。在《新.旧唐书》里,都有关于此人的记载,但是非常的少,都只有短短一段话,意思也差不多,我们看一下《旧唐书.李密传》里写的吧: 单雄信者,曹州人也。翟让与之友善。少骁健,尤能马上用枪,密军号为'飞将'。密偃师失利,遂降于王世充,署为大将军。太宗围逼东都,雄信出军拒战,援枪而至,几及太宗,徐世勣呵止之,曰:'此秦王也。'雄信惶惧,遂退,太宗由是获免。东都平,斩于洛阳。 曹州,就是今天的山东菏泽。山东人单雄信,和翟让关系不错。从小就能征惯战,非常勇猛,枪马纯熟,李密的部队里的兵将们都管他叫“飞将”。关于这种说法,其它史书上也有记载。比如唐段成式所做《酉阳杂俎》中就说:单雄信幼时,学堂前植一枣树。至年十八,伐为枪,长丈七尺,拱围不合,刃重七十斤,号为寒骨白。你看,力大无穷,勇武过人,一杆枪的枪头就七十斤。在《资治通鉴.一八六卷》中,也写道:初,雄信骁捷,善用马槊,名冠诸军,军中号曰“飞将”。所以,雄信勇猛过人这一点是没错的。只不过到底是用枪,还是用金钉枣阳槊,这几本书里说的不一样而已。接着看,李密在偃师之战失败后,单雄信归降了王世充,并被封为大将军。唐太宗为秦王时,带兵攻打王世充,围攻东都洛阳。单雄信带兵阻击唐军,他挺枪直刺李世民,就在枪尖儿就要扎到李世民的霎那之间,徐茂公大声喊道:大哥,这人是秦王李世民啊!”单雄信慌忙停手,打马而去,太宗逃过了一劫。等到王世充战败,洛阳解放,单雄信就被李世民给杀了。 看到这儿,您可能要说了:哦,历史上就这样啊,这么简单就给挂了,还不如小说里写的好玩儿呢。您先别着急,真实的历史永远比虚构的小说要精彩,啥事就怕分析你,我给您分析分析啊。首先啊,这里边没说单雄信和秦琼关系好,这是和小说里不一样的地方;其次呢,说和翟让关系好;第三呢,说他有一次差点杀了李世民,但是被徐懋公给制止了。虽然也没直说他俩关系好,但能制止单雄信杀秦王,这关系貌似不一般;第四呢,单雄信被李世民问斩于洛阳。这四点里面,可说的就多了,好玩儿也多了。 真实的历史中,单雄信和秦叔宝并无交情。他最好朋友是徐懋公,和翟让关系也不错。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单通和徐懋公俩人是老乡。我们看看《新旧唐书.李勣传》中,对李勣的记载: 李勣,曹州离狐人也。隋末徙居滑州之卫南。本姓徐氏,名世勣,永徽中,以犯太宗讳,单名勣焉。家多僮仆,积粟数千钟,与其父盖皆好惠施,拯济贫乏,不问亲疏。大业末,韦城人翟让聚众为盗,勣往从之,时年十七。 李勣是山东菏泽离狐县人。离狐县是哪儿呢?就是今天的菏泽东明县和牡丹区一带。隋末时李勣家迁到了今河南滑县一带。他本来叫徐世勣,永徽年间,因为犯太宗李世民的忌讳,便改名徐勣。后来因为立功,被赐姓李。老徐家是大家主儿,牛马童仆粮食无数。徐勣和他爹俩人都乐善好施、扶危济困。隋朝大业末年,滑州韦城人翟让聚众造反,十七岁的徐勣便跑到了瓦岗山,投奔了翟让。那么这和单雄信有啥关系呢?来看《资治通鉴.一八三卷》: 让遂亡命于瓦岗为群盗,同郡单雄信,骁健,善用马槊,聚少年往从之。离狐徐世勣家于卫南,年十七,有勇略,说让曰:“东郡于公与勣皆为乡里,人多相识,不宜侵掠。荥阳、梁郡,汴水所经,剽行舟、掠商旅,足以自资。”让然之,引众入二郡界,掠公私船,资用丰给,附者益众,聚徒至万馀人。 翟让逃到瓦岗山,便开始落草为寇、占山为王、聚众造反。他的老乡单雄信骁勇善战、善于骑马用槊,也聚集了一群小年轻儿的跑到瓦岗山投了翟让。这里面啊,就有十七岁的徐勣徐懋公。徐勣一来,就给翟让出了个主意,不过呢,这不是今天说的重点,就不展开说了。通过这两段,可以看出来,翟让、徐勣、单雄信仨人是老乡。还有呢,我估计他们仨,早就认识。尤其是徐勣和单雄信,早就是好朋友,所以才会跟着单雄信一起投奔了翟让。随后不久,有一个牛人来到了瓦岗寨,他就是李密。李密来了之后不久,就显示出了过人的才能。翟让就在徐勣和王伯当的劝说下,把瓦岗之主的位子,让给了李密。这一段和小说、评书里是有很大差别的。没有混世魔王程咬金三斧子定瓦岗的故事,没有瓦岗山拜旗的故事,那些都是吃柳条拉簸箕——编的。李密当了头之后呢,野心就变大了。《旧唐书.李密传》里记载: 二月,于巩南设坛场,即位,称永平元年,其文书行下称行军元帅魏公府。以房彦藻为左长史,邴元真为右长史,杨得方为左司马,郑德韬为右司马。拜翟让为司徒,封东郡公。单雄信为左武候大将军,徐世勣为右武候大将军,祖君彦为记室,其余封拜各有差。 啥意思呢?炀帝大业十三年(617)二月,在巩县南边,李密自立为王了。给了一群人封了官儿。单雄信为左武候大将军,徐世勣为右武候大将军。看,是不是李密左膀右臂的赶脚?单雄信和徐勣的关系啊,确实是铁。《旧唐书.李密传》还有这么一段: 让部将徐世勣为乱兵所斫,中重疮,密遽止之,得免,单雄信等顿首求哀,密并释而慰谕之。于是诣让连营,谕其将士,无敢动者。乃命徐世勣、单雄信、王伯当分统其众。 这是记载的李密设计杀了翟让之后(这段以后会讲),徐勣作为翟让的部将也被砍成重伤,在李密的制止下,才得以幸免,不过作为翟让的哥们,徐勣仍然深刻处在危险之中。但是您别忘了,徐勣也有哥们啊!为了李密的安危,单雄信带着手下跪在李密面前苦苦哀求,李密才释放了徐勣。你看,这哥俩是老铁啊!所以,《隋唐嘉话》里说:英公始与单雄信俱臣李密,结为兄弟。最初的时候,英公徐勣与单雄信一起都在李密手下,俩人关系很铁,结为异性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的那种。 说完徐勣和单通的关系,咱们再说说单雄信差点杀了李世民的事儿。刚才说了,正史唐书里记载了这个事件,可信度比较高。在各种野史、小说、笔记里也有这一段,来看段成式写的《酉阳杂俎》: 常与秦王卒相遇,秦王以大白羽射中刃,火出。因为尉迟敬德拉折。 有一次单雄信与秦王李世民偶然遭遇,单雄信走马追赶秦王,秦王慌忙中用白色的羽箭射他,没想到射中了枪刃,当时火花四溅。这是还好尉迟恭拍马赶到,救了秦王,还把老单的枪给弄折了。这是野史里写的,小说、评书里就更邪乎了。咱们可以看个好玩的版本,评书隋唐演义第99回《尉迟恭鞭打单雄信,罗少保感服李世民》里是咋写的: 这里,君臣二人正在说得高兴,单雄信的马已跑到跟前,喊了一声:“小秦王李世民,俺单通到了,我看你还往哪里跑?”这一喊把李世民吓了一跳。程咬金一瞅:我的妈呀!这老五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这可要了命啦。这要再出点危险,那徐老道还能饶我?再看单雄信,端枪直奔李世民:“李世民!拿命来吧!”程咬金急忙横马拦住:“五弟!你要干什么?你听我说,他是秦王,你可不能伤害他,你不看僧面看佛面,不看鱼情看水情,看在四哥面上,千万手下留情。”单雄信眼都红了,大槊一举:“躲开!你不躲开我可要打啦!”程咬金大喊:“秦王快跑!”这一喊提醒了秦王,李世民撒马便跑。程咬金在这里对付单雄信。单雄信急了,一槊朝程咬金打来,程咬金用大斧一迎,竟把大斧震飞。程咬金往旁边一闪,单雄信飞马去赶李世民 …… 这时又有一匹战马,如飞赶来,边跑边喊:“单雄信,休伤我主,俺来了!”李世民一听心才掉到肚里。单雄信不得不把马圈回,迎战来将。他们回头一看,见来的这员大将,骑着一匹光身子马,没有马鞍;头上挽着牛心发髻,用一根竹簪别着,上身光着膀子,下身穿一件裤衩,光着两只脚,手擎十八节钢鞭,这正是黑袍将军尉迟恭。尉迟恭在营内无事,就骑马来到护城河边,他看这里水好,又僻静,就脱了衣服,下河洗澡,洗了一会儿又把马拉下河去,刷起马来。这时程咬金喊着过来了,他一听秦王被单雄信追赶,就把马牵上岸来,顾不得备鞍穿衣,跃上马去。恰好李世民、单雄信一前一后,刚从树林跑了出来,尉迟恭就骑着没鞍的马赶来救主。单雄信本来有点怕尉迟恭,因为上次挨了他一鞭还没全好。可是他见尉迟恭人无铠甲,马无鞍辔,正好是报仇的好机会,于是举槊朝尉迟恭便打。尉迟恭并无惧怕,舞起钢鞭和单雄信战在一起,尉迟恭由于没有马鞍,战马不习惯,人也不习惯,单雄信却一招快似一招。尉迟恭想:这样时间长了,我要吃亏,得设法把他的枣阳槊夺过来,自然就可胜他。他主意已定,待单雄信的枣阳槊打来,他往旁边一闪,左手抓住槊杆往胳肢窝里一夹,右手钢鞭就照单雄信打来。单雄信一看:不好,不撒手丢槊,钢鞭就要打在头上,只好丢开槊往旁边躲闪,单雄信成了赤手空拳。这就叫御果园单鞭夺槊。 这可是小时候听评书最爱听的桥段了!不过呢野史里还有一段记载,和正史的区别就是李世民变成了李元吉,但我觉得其精彩程度,却要远远超过评书。我们来看看《隋唐嘉话》里咋写的: 密既亡,雄信降王充,绩来归国。雄信壮勇过人。绩后与海陵王元吉围洛阳,元吉恃其膂力,每亲行围。王充召雄信告之,酌以金碗,雄信尽饮,驰马而出,枪不及海陵者尺。绩惶遽,连呼曰:'阿兄阿兄,此是绩主。雄信揽辔而止,顾笑曰:'胡儿不缘你,且了竟。' 李密被灭了,单雄信投降了王世充,而徐勣呢,归顺了大唐。单雄信那叫一个厉害啊!有一次,徐勣与海陵王李元吉围攻洛阳,这个李元吉啊,双臂一晃有千斤之力,就总是感觉良好。所以每次开战的时候,就亲自上阵。这一次开战前呢,王世充叫来了单雄信,把这一点告诉了他,并且用金碗给单雄信敬酒。单雄信深知王世充之意,一饮而尽,跃马挺枪去战李元吉。一枪刺过去,眼看着枪尖儿就要扎到元吉之时,徐勣慌忙大喊:大哥大哥,且慢动手,这位可是我的主公啊!!单雄信勒住马,按下枪,笑着和徐勣说:这个小杂毛,要是不因为你,今天就嗝屁朝凉了……” 看,真实的才是最精彩的啊!虽然正史野史里单雄信追杀的对象不同,但是也可以相信历史真有这样的事儿发生。虽然没结果了世民或者元吉,但这单雄信也是把老李家得罪的透透儿的了。“胡儿不缘你,且了竟”,这对一个皇室成员来讲,恐怕是比战死沙场更可怕的侮辱。我分析,这也是单雄信不敢投降李世民、李世民最后非要杀单雄信的原因。 接下来,我们就说说单雄信是咋死的。单雄信没杀了李世民或者李元吉,但是唐军却没给他留一点面子。当年(620年)王世充战败,单雄信被擒,没多久就被李世民砍了脑袋。这一段也是小说中着力渲染的桥段,我们看一下清朝褚人获的《隋唐演义》第六十回《出囹圄英雄惨戮 走天涯淑女传书》咋写的: 叔宝三人,一杯酒犹哽咽咽不下去,雄信已吃了四五碗了。此时众禁子多捱进门来,站在面前,门首又有几个红头包巾的人,在那里探望。雄信对两傍禁子道:“你们多是要伺候我的?”众禁子齐跪下去道:“是。”雄信便道:“三兄去干你的事,我自干我的罢!”叔宝与懋功、知节,俱皆大恸起来。雄信止住道:“大丈夫视死如归,三兄不必作此儿女之态,贻笑于人。”叔宝叫那刽子手进来,吩咐道:“单爷不比别个,你们好好服事他。”众刽子齐声应道:“晓得。”懋功道:“叔宝兄,我们先到那里,叫他们铺设停当。”叔宝道:“有理。”知节道:“你二兄先去,弟同二哥来。”懋功与叔宝洒泪先出了狱门,上马来到法场。只见那段达等一干人犯,早已斩首,尸骸横地。两个卷棚,一个结彩的,一个却是不结彩的。那结彩的里边,钻出个监刑官儿来相见了。懋功叫手下,拣一个洁净的所在。叔宝叫从人去取当时叔宝在潞州雄信赠他那副铺陈,铺设在地。 就这段儿,小时候每次看,都会哭哭啼啼的。英雄受戮,兄弟情深,本有回天之法,却无回天之意。每每总觉得单雄信死得太可惜,本可以投明主建功立业,谁成想却阴差阳错死得毫无意义。唉,无悲情,不英雄啊!那位问了,这是小说啊,那历史上真事儿是啥样的呢?真事儿啊,和这个差不多,区别就是小说里吃的是烧烤,历史上吃的是刺身。但是呢,真实的,看了却比小说更痛心。《资治通鉴.一八九卷》: 及洛阳平,世言雄信骁健绝伦,请尽输已之官爵以赎之,世民不许。世固请不能得,涕泣而退。雄信曰:“我固知汝不办事。”世曰:“吾不惜余生,与兄俱死;但既以此身许国,事无两遂。且吾死之后,谁复视兄之妻子乎?”乃割股肉以啖雄信,曰:“使此肉随兄为士,庶几不负昔誓也!” 王世充战败,将杀单雄信。世,即指徐勣对李世民说,雄信是猛将,万马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反掌关门一般,请撤掉我所有的官职,只求免单通一死。李世民没有同意,徐勣连着求情多次,李世民仍然不同意。徐勣只能哭着走了。见到单雄信,雄信说:我就知道你办不了这事儿,别为难了。徐勣说:我不是舍不得我这条命,我本想和你一起赴死,但是我已经以身许国,忠义不能两全。再说,我要是也死了,你的妻子、儿子谁来照顾呢?说完用刀在大腿上割下一条肉来,让单雄信吃了。说道:大哥,你吃了这块肉,就算我和你一块儿入土了。也算我徐勣,对得起当初的誓言! 唏嘘不已吧!野史中有这一段,看《隋唐嘉话》: 充既平,雄信将就戮,英公请之不得,泣而退。雄信曰:'我固知汝不了此。'绩曰:'平生誓共为灰土,岂敢念生,但以身已许国,义不两遂。虽死之,顾兄妻子何如'因以刀割其股,以肉啖雄信曰:'示无忘前誓。'雄信食之不疑。 这正是: 男儿生来胆气奢, 关山踏遍意巍峨。 一朝失利身赴死, 成败自有后人说! 匆忙为之,偶有错字,各位爷台见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