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二回:风流女香消玉损(下)

 高山仙人掌 2020-01-16

诗歌与江湖

女诗人系列


第二回:风流女香消玉损(下)

天女来相试,

将花欲染衣。

禅心竟不起,

还捧旧花归。

这首诗叫做《答李季兰》,是一个叫皎然的和尚写的。这个皎然啊,诗写的二球五眼,但是他写过一本书叫《诗式》,这可是理论著作哦,以后有时间也可以说说。从诗中看,应该是李季兰先写了首诗给皎然,后者也写了一首应和她。这首诗传达出来的信息只有一个:就是李季兰挑逗我,可我没这心思。昨天咱们说过了,李季兰生命里有五个比较关键的男人,皎然和尚算一个。皎然、陆羽、李季兰仨人天天混一起,从皎然诗意来看,应该是李季兰对他落花有意,他呢,却是流水无情。

第三个人呢,就是陆羽。李季兰和陆羽应该是好朋友,纯友谊的那种。她传下来的十几首诗中,只有一首是送给陆羽的,叫《湖上卧病喜陆羽至》

昔去繁霜月,今来苦雾时;

相逢仍卧病,欲语泪先垂。

强劝陶家酒,还吟谢客诗;

偶然成一醉,此外更何之?

病中,老朋友来看望他,未曾开口先流泪啊。我也只能劝你喝点酒,也只能吟诗谢客而已,除了这样喝酒自醉,我们还能做什么呢?其实从李季兰的诗作来看,除了这三位,她还应该有一个朋友,而且是和她相好的,这哥们叫做闫伯钧。李季兰有三首诗明明白白就说是写闫伯钧的,还有一首是疑似写给的闫伯钧,但是呢,历史上对于这个人的记载却是少之又少。
随着李季兰社交活动的增加,她的名气也就越来越大了。就连远在长安的唐玄宗李隆基都知道了南方有一个风流、豪放、能吟诗作赋的女道士,而且皇帝还动了心。《唐才子传》中,有这么一段话:
天宝间,玄宗闻其诗才,诏赴阙,留宫中月余,优赐甚厚,遣归故山。评者谓上比班姬则不足,下比韩英则有余,不以迟暮,亦一俊媪。
天宝年间,玄宗听说了李冶的诗才,便把她诏进了皇宫,留在宫中待了一个多月。后来赐给了她很多东西,让她回归原居住地。当时的评论家们认为,李冶虽然比不上班婕妤,但却要强过韩月英。虽然已经有些老了,但也是个俊俏的老太太。
对于皇帝这次召见,李季兰并不是特别的兴奋。在的诗中,有一首写的就是接到圣旨、前往长安时的心情。看《恩命追入,留别广陵故人》:
无才多病分龙钟,不料虚名达九重。
仰愧弹冠上华发,多惭拂镜理衰容。
驰心北阙随芳草,极目南山望旧峰。
桂树不能留野客,沙鸥出浦谩相逢。
唉,我本就是个病病歪歪、又没有啥才能的老女人,谁知道这名声还跑到皇宫里去了。你说皇帝叫我去,我去啊去啊还是去啊?梳洗完毕把帽子戴到花白的头发上,对着镜子打扮打扮我这一天天老去的容颜,真是惭愧啊!虽然我的心已经像芳草一样被风吹向了北方,但还是不情愿走啊,一步三回头啊,就想再看看广陵的山峰。唉,高贵的桂花树,是留不住我这样的野鸟的,早晚咱们都会再次相逢。
李季兰到了长安之后,在皇宫里陪着唐玄宗玩乐了一个多月,玄宗就有些腻歪了。你想啊,他身边那么多美女、那么多诗人,难道独独就少一个老女诗人吗?无非是吃惯了海参鲍鱼,偶尔想弄个野兔子尝尝而已。但是最终也只是尝尝,这也许就是李季兰不太愿意去长安的原因吧。不管怎样,玄宗的召见使李季兰的名声更大了,这正为给她后来的悲惨遭遇埋下了伏笔。

唐玄宗宠幸李季兰之后的近三十年时间,正是大唐朝最为混乱的三十年。先是在天宝十四年(755年)爆发了“安史之乱”,持续了七年多的时间。这场叛乱成了盛极一时的大唐王朝重要拐点,叛乱结束后,盛唐时代也就终结了,中唐开始了,从此唐王朝再也没有能够重拾昔日的风采。司马光资治通鉴》里写道:由是祸乱继起,兵革不息,民坠涂炭,无所诉控,凡二百余年。

“安史之乱”平定后,仅仅过了十七八年的时间,大唐朝就又进入了一个大乱斗的阶段。这就是发生在唐德宗年间最著名、影响最大的历史事件,史书上叫做“奉天之难”,也叫“二帝四王之乱”。要解释清楚这个历史事件,需要专门的时间、大篇幅的文章才可以。我只挑有关系的人和事儿,简单说说。这是一连串的反叛事件,最后发展成了德宗逃跑、叛将攻陷长安称帝的混乱局面。在这个事件中,主要人物就是朱泚。朱泚原为幽州节度使李怀仙部下,后和弟弟朱滔一起设计杀了李怀仙,朱泚就成为了幽州节度使。之后呢,他被调任泾源节度使,这样就离长安就很近了。接着,因为弟弟朱滔谋反,朱泚被德宗软禁在长安。到了建中四年,也就是783年,发生了泾源的部队发生哗变,兵变的主体正是朱泚曾经的老部队。这批叛军攻陷长安之后,立马找到被软禁的朱泚,并拥立他为皇帝,改国号为秦,年号应天。

各位,此时美女诗人李季兰可就在长安啊。玄宗召见李季兰之后,虽然送了她一堆东西,要把她送回故居,但实际上她并没有回去,而是羁留在长安好多年。这些年里李季兰和文人墨客、官员名士们互有来往,名气也是越来越大。朱泚称帝以后的第一件事肯定就是霸占皇宫内院,接手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和三千宫女啊。我估计就是这个时候,朱泚知道了唐玄宗曾经宠幸过著名美女诗人李季兰。朱泚想啊,你李隆基宠幸得,我朱泚为何不能?于是便派人找到了李季兰,可这时后李季兰早已是个老太太了。朱泚一看,得,你是著名诗人,你给我写首诗得了。于是李冶便献诗歌颂了叛君朱泚一把。第二年七月,唐军攻克了长安,唐德宗回归了都城。朱泚朱滔兄弟以及其他叛将死的死、抓的抓,叛乱就这么结束了。
然而,可怕的然而出现了……奉天之难结束之后,李季兰可就倒了大霉了。德宗费了这么大劲儿,才弄死了朱泚回到长安。回来之后呢,就琢磨这些事儿:这几年谁他娘的干啥了、谁对不起我了……嗯?听说一个玄宗宠幸过的女诗人给伪君朱泚献过诗,这还了得?给我弄过了我看看这女诗人长什么样啊?在晚唐人士赵元一所写的、专门记载奉天之难的书《奉天录》卷一中,对这一段是这样记载的:
时有风情女子李季兰,上泚诗,言多悖逆,故阙而不录。皇帝再克京师,召季兰而责之,曰:汝何不学严巨川有诗云:手持礼器空垂泪,心忆明君不敢言。遂令扑杀之。
当时有风情女子李季兰,曾经献诗给朱泚,因为诗中言语大多是悖乱忤逆之言,赵元一连写都不好意思写。德宗攻破长安,平定了叛乱,回到了皇宫。招来了李季兰,责怪她说你怎么就不学点好儿呢?你看看人家严巨川的诗,手持礼器空垂泪,心忆明君不敢言。这才是忠君爱国之人,你咋不学学他呢?于是便令人将李季兰乱棍打死了……
《奉天录》里的这段记载涉及到两首诗,一首诗李冶的,一首诗严巨川的。严诗是这样写的:
烟尘忽起犯中原,自古临危贵道存。
手持礼器空垂泪,心忆明君不敢言。
落日胡笳吟上苑,通宵虏将醉西园。
传烽万里无师至,累代何人受汉恩。
深陷敌手的严巨川每日与叛君同朝,还能写出这等心声,确实是个难能可贵之人。这大概也是唐德宗拿他和李冶相比的原因吧。那么李季兰到底写了一首什么样的诗呢?根据今人徐俊纂《敦煌诗集残卷辑考》(中华书局2000年)里考证,在俄罗斯所藏敦煌文书.3865号上,载有李季兰歌颂朱泚的诗:
故朝何事谢承朝,木德X天火X消。       九有徒X归夏禹, 八方神气助神尧。     紫云捧入团霄汉,赤雀衔书渡雁桥。      闻道乾坤再含育,生灵何处不逍遥。
X代表看不清或者丢失的字儿。唉,说实在的,这种虚头巴脑的诗,一看就是片汤话、鸡汤文。无非是什么天下归心、天降祥瑞、臣民快乐逍遥之意。一个女诗人,平时靠写诗名扬于天地之间、游走于士林之际,突然被历史的洪流裹挟进了巨大的变革之中。朱泚认为李冶广有诗名,让她写诗歌颂新朝,她有什么办法呢?她有什么资本和能力可以拒绝叛乱之君呢?无奈地写了首颂诗,却不成想给自己惹下了杀身之祸。这就是李季兰的悲剧,写亦死,不写亦死!不管是真皇帝还是伪皇帝,他们杀个人还不就像碾个臭虫吗?可怜一代风流女诗人李季兰,就这样被唐德宗乱棍打死,就这样一命呜呼、远赴黄泉了!
在李季兰的诗中,有一首叫做《偶居》:
心远浮云知不还,心云并在有无间。
狂风何事相摇荡,吹向南山复北山。
我一直认为,这是李季兰传世的十九首诗中,最难理解的一首。文不对题,只是描写了某一个瞬间女诗人的心绪不宁而已。但是通过一些野史、诗作等等了解了她人生中的一些片段之后,我想这首诗也许正是暗合了李季兰那自由、奔放、风流、悲惨的一生,正是她这一生的写照吧。
好啦,今天就说这么多,再见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