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459.美,看不见的竞争力

 卓颖集品馆 2020-01-16

近日看到《新华文摘》2012.第3期上的一篇文摘,标题“美,看不见的竞争力”,作者是蒋勋。

读后颇有感触。人人都说花美,是颜色美?还是花香美?抑或姿态美?在“香”和“美” 的背后,隐藏着花生存的艰难。植物学家告诉作者:花的美是在上亿年的竞争中形成的,不美的都被淘汰了。为什么白色的花香味通常都特别浓郁,因为它没有色彩去招蜂引蝶,只能靠嗅觉。每一种花的美都有其独特之处,这种独特是内在的特质。

“美是什么?另一种物种没法取代才构成美的条件。我问学植物的朋友:如果含笑香味和百合一样会怎样?他说:‘那它会被淘汰了,因为它东施效颦,没有找到自己存在的理由。’所以我常常给美下一个定义:美是回来做自己。”(引号内摘自文摘)

“中国人有很多美的实践,但无可否认,最早让美成为一门学问的是西方人。‘美学’这个词是后来日本人翻译的,翻译产生了很大的问题,仿佛美学就是研究美与丑的学问。然而事实上,美学的拉丁文愿意是‘感觉学’”。 (引号内摘自文摘)通过我们的感觉器官去感触,由此产生美的情怀。

杜甫写出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因为他挤在逃难的人群中,看到了饥寒交迫的人。能让这十个字成为千古绝唱,“不是诗的技巧,而是诗人心灵上动人的东西:他看到了人。同样那捧白骨,很多人走过去都没有看到。”(引号内摘自文摘)抑或看到了,没有感觉。真正美的东西一定是由内而发的,无论是哪种艺术品,也无论哪种体现美的物种,人们看到的只是外在的表现,没有内涵的美是短命的!

原创随笔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