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治封建王朝史,朋党政治是皇权社会无法避免的论题,无论皇权发展的任何阶段都伴随着形形色色的朋党之争,诸如太子党、外戚党、阉党等。北宋作为中国古代历史上积贫积弱最为严重的时期,改革与变法是唯一的出路,然而持续不断的派别党争使原本扭转乾坤的变法新政胎死腹中,最终导致北宋政治、军事的全面崩溃。 北宋生活街景 历史的选择是多重的,然而北宋庆历年间范仲淹变法的失败却从根本上体现了赵宋王朝自取灭亡的政治逻辑。纵观历代王朝灭亡的原因,或亡于农民起义,或止于权臣篡位,亦或是外族入侵,然而无论北宋亡于“靖康之变”还是南宋亡于蒙古铁骑,王朝内耗则是罪魁祸首。 靖康之变 深知王朝积弊积弱的宋仁宗曾力主范仲淹等人的新政改革,不曾想仅仅实施一年多的变法却最终由仁宗皇帝亲自废止。历史的罪责往往由决策者背负,而决策者背后的权力博弈则是真正的主因,那么范仲淹庆历新政失败的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政治博弈呢?今天我们就从北宋朋党政治的角度入手,揭开庆历新政失败的根本原因。 宋仁宗画像 一、北宋政治的死穴“朋党”“朋比为奸,党同伐异。”因为共同的利益目标,既得利益集团形成了自有的“圈子”政治,继而因利益的分配不均,引发了朋党之争。相较于皇权对相权的限制,皇权对朋党可谓束手无策,朋党似乎成为古代封建王朝无法避免的政治常态。 朋党政治立根于皇权之中,以腐蚀皇权的肌体来攫取利益,犹甚者直接威胁皇权的统治 ,因此自秦朝以来,历代统治者无不视朋党为眼中钉、肉中刺,除而快之。然而在封建王朝统治下,只要有利益的分配就会存在阶级利益分配的不均衡,唐朝的“牛李党争”即建立在旧门阀阶层与新科进士阶级的重新利益分配之上。“牛李党争”虽表现在政治上的相互倾轧,实则加速唐末权力的外放,藩镇割据、军阀混战皆是牛李党争引发的后遗症。 唐代藩镇割据分布图 以“篡位”登基的赵宋王朝,虽承袭北周的衣钵,但岂会不知五代十国军阀割据的混乱原因,尤其燕云十六州尚在虎狼之口,因此宋朝从立国之初便刻意打压朋党政治。宋朝朋党之争最早的例子就是“以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赵普与新科状元胡且等人的相互攻讦。二者虽互有胜负,但终究处于宋太宗的强力打压之下。正是由于先唐覆灭于朋党的祸国殃民,赵宋王朝自宋太祖时期便将严禁臣子之间结党营私立为祖制,防止既得利益集团威胁皇权的统治。 二、庆历新政与“朋党论”导致的仁宗猜忌以史为鉴,王朝制度的创立往往源于上一政权轮替的败因,宋朝制度的创立则主要建立在赵匡胤“陈桥兵变”的主因之上。宋朝制度的不同在于严重压制武将的力量,由于赵匡胤“黄袍加身”的可操作性,终宋一朝“重文抑武、文强武弱”局面未曾改变。宋朝重文抑武的举措,导致中期冗官、冗兵现象严重,庞大的人员、兵员开支已让北宋朝廷的国库捉襟见肘,更不要谈由于沉重的税赋引起的民众不满及接连不断的农民起义。 杯酒释兵权 素以“仁孝”著称的仁宗即位亲政后,面内忧外患的局面,力图通过改革变法的方式扭转几十年来积累的弊政。在宋仁宗的推动之下,一场看似疾风骤雨般袭来的改革在范仲淹的主导下付诸实施,然而这场被寄予厚望的改革,却仅仅推行了一年又四个月便以范仲淹、欧阳修等人的贬谪而结束。 范仲淹画像 一场由君主亲拟的改革为何如此匆匆的一闪而过,我们不妨先了解一下庆历新政的主要举措及背后的利益博弈。 庆历新政的十项举措,我们分成三部分逐一阐述: 吏治方面:
强兵方面:
法治方面:
庆历新政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宋初以来“冗兵、冗官、冗费”的现象,但是新政得罪的既得利益集团太多,如“抑侥幸”阻碍了恩荫制下官员子弟的上升,“精贡举”等政策也触动了读书人的功名利益,而且对文臣官员的精简求精与宋朝奉行的“以文制武”的国策相悖,势必激起群臣的不满与弹劾。 相比于数量庞大的既得利益集团,范仲淹的改革势必需要依靠大文豪欧阳修、富弼等人的支持与推动,然而无法撼动皇权的利益集团却独辟蹊径,以“朋党”之名弹劾范仲淹等人的结党营私。 欧阳修画像 面对接连不断的诽谤与攻击,范仲淹等人也并非无动于衷,以欧阳修《朋党论》为武器的反击却迅速将焦点由新政转移到了“朋党”之上。不管有意还是无意,《朋党论》的出现坐实了范仲淹等人的“结党”,其后范仲淹上书阐述“君子党与小人党”的利害,但纵有范仲淹等人忠心不二,然朋党是宋朝不可触碰的死穴,因此曾经力主改革的宋仁宗也站到了变法的对立面。 三 、庆历新政的局限性以缓和社会矛盾,革除社会弊端为己任的范仲淹等人,虽得到宋仁宗的支持而进行新政变革,但是却忽略了宋朝体制的特殊性。宋朝以士大夫阶级为统治基础,改革的前提必是以牺牲士大夫阶级的利益以缓和与底层劳动者的矛盾,但是牺牲士大夫阶级的利益则触动了皇权的统治基础,以牺牲皇权来换取人心是集权阶级所不乐见的,因此庆历新政无形中推动既得利益集团形成利益联盟以自保。 士大夫阶级生活场景 相较于既得利益集团的朋党,范仲淹等人的“君子党”更具有明显性和威胁性。明显性在于范仲淹等人遭人弹劾反证其实的朋党论言,使宋仁宗无论如何也无法忍受“结党”的事实。威胁性在于改革弊政的宋仁宗虽寄望于澄清吏治,缓和财政危机,但却万分不希望触动皇权既有的利益,因此在改革与利益面前,宋仁宗毫无犹豫的选择了利益。综上所述,庆历新政虽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宋朝政治的弊端,但由于“朋党之论”的阻挠,终致昙花一现,无功而终。 个人所见,还请斧正。 文/涨知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