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史记》的正确打开方式,只有读懂李广,才能深刻体会司马迁

 爬虫爱书 2020-01-17

谈起《史记》这本著作,在脑海中所闪现的词汇多是“纪传体开创”、“无韵之离骚”等等。然而却很少人去关注著作本身和作者之间的联系,司马迁为了创作《史记》,不惜忍受屈辱,以腐刑换取性命的故事也是家喻户晓,但想要真正了解司马迁和《史记》,这些还远远不够。想要解读《史记》前,还需先懂得司马迁。

《史记》的正确打开方式,只有读懂李广,才能深刻体会司马迁

史记

《史记》诞生背后的动人故事

《史记》的评价当中,多有一句“其文直,其事核”;而《史记》的这一特点,实际也和司马迁本身的特点相呼应。司马迁坦率,直接,在众人旁观时,司马迁无惧危险。例如在李陵事件上,司马迁就体现出了其刚毅直率的一面。《汉书·李广苏建传》中记载:“群臣皆罪陵,上以问太史令司马迁,迁盛言:‘陵事亲孝,与士信,常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其素所畜积也,有国士之风。’;这里的陵指的是飞将军李广的孙子李陵,因与匈奴作战失误,选择了投降。朝中讨论李陵的处置问题时,大部分大臣都在怪罪李陵,唯有司马迁为李陵辩解,甚至将李陵抬到了国士的地步。

《史记》的正确打开方式,只有读懂李广,才能深刻体会司马迁

司马迁

之所以司马迁会对李陵如此袒护,并不是因为司马迁和李陵私交有多好,而是司马迁了解李氏家族对汉王朝的奉献。从李广至李陵三代,一直在与匈奴奋战。更为重要的是,李家把自己活得像匈奴一样,赢得了匈奴的尊重,却得不到汉朝主人皇帝的尊重。虽然李广本身是一个失败者(单纯从军事成就上看),但李广绝对是最善战的特殊将军。汉文帝时期,李广奉命保驾,就给汉文帝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史记》记载:“而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汉文帝的感慨也并非空穴来风,因为李广不但从不怯战,还具备极高的军事能力。

《史记》的正确打开方式,只有读懂李广,才能深刻体会司马迁

李广

例如《史记》记载:“徙为上谷太守,匈奴日以合战。”;李广出任上谷太守时,经常要和匈奴短兵相接。对此公孙昆邪都看不下去了,害怕一代名将就此牺牲,发出“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的感叹。出于保护李广的目的,汉景帝先后将其调走。但每一次的最终结论都是“皆以力战为名”;可见李广是为匈奴而生,为战争而生的。而且李广生性豁达,在管理军队上也是以宽松出名。例如同为边塞将领的程不识就用一句话高度概括过两人作战风格的不同:“及出击胡,而广行无部伍行陈,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刀鬬以自卫。我军虽烦扰,然虏亦不得犯我。”;意思是说两者风格不同,程不识治军严明有计划,所以匈奴知道他有准备不敢袭击。而李广虽然毫无目的纪律松散,但每个士兵都对李广心悦诚服,不惜死战;所以匈奴不敢招惹。

《史记》的正确打开方式,只有读懂李广,才能深刻体会司马迁

李广

正是这样一个李广,其精神和性格也烙印在了血液里,以至于到了李陵时期,依旧秉承着李广的意志在战斗。然而李氏家族一直都有为公家做出贡献,可皇帝却因为一次的失误便对他们做出抹杀,无疑刺痛了司马迁的心。所以司马迁为李氏家族辩护,是出于客观的立场。不过正是因为司马迁不随波逐流,学着其他大臣一样“群臣皆罪陵”;导致惹怒了汉武帝,最终落了个腐刑的下场。但从整个事件的发生经过上看,司马迁对李氏家族的认同,不是在于怜悯李氏家族的倒霉命运,而是价值观的高度契合——一种为公家利益牺牲个人,不求回报只望得到应有的荣誉的价值观。

《史记》的正确打开方式,只有读懂李广,才能深刻体会司马迁

司马迁塑像

对此司马迁还把这种精神贯彻到了《史记》当中,例如司马迁在安排《史记》章节时的一个细节,能看出他对李广一家的赞誉。整本《史记》记载匈奴的列传一共有三个部分,其中分别是《李将军列传》、《匈奴列传》和《卫将军骠骑列传》。其中《匈奴列传》是以匈奴的角度讲述和汉朝的关系,外交活动等等;这并无不妥之处。怪异的是剩下两篇的排序,《李将军列传》在前。从军事成就上看,卫青、霍去病的成就更高,得到的胜利和荣耀都不是李广可以比的,甚至同皇帝的关系,也不可相比。但在司马迁心里,李广对历史的重要性要高于《卫将军骠骑列传》中的任何一个,并且利用李广引出之后的《匈奴列传》,无疑是在对汉朝皇帝无视李氏家族奉献的一种无声抵抗,这里权当作是司马迁的一腔愤懑吧。

司马迁为什么受到腐刑?

前文也说到,司马迁对李氏家族的价值观认同,所以才有了司马迁为李陵辩解的事情。然而特立独行的另外一面,相对所带来的是天子之怒,因其“欲沮贰师,为陵游说”的行为论罪当斩。按照司马迁的认知,他并不怕死。因为腐刑远比死更加可怕,之所以司马迁留下来苟活,更大程度上是为了完成心中所向——《史记》。

在《报任少卿书》中,司马迁详细的述说了自己的痛楚和抱负:“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死亡并不可惧,可怕的是轻于鸿毛,如同蝼蚁。同时在《报任少卿书》当中,司马迁列举了自己身受腐刑之后的多种耻辱:

“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其次剃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支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

《史记》的正确打开方式,只有读懂李广,才能深刻体会司马迁

司马迁书写《史记》蜡像

文中多次利用其次来加深程度之重,可见经历了腐刑的司马迁背负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和来自外部的嘲讽,但司马迁却宁愿背负这些前行,完成《史记》,这意义对于司马迁来说就完全不同了。而且在历经腐刑后所创作的《史记》,更加司马迁心血凝聚,毕竟高于生命。所以在翻开《史记》时,解读的最好角度是需要了解司马迁本身的经历。他为李陵仗义执言,哪因此受罪,但依旧对李氏家族推崇,依旧没有动摇本心的性格,才是《史记》文直事核的最佳依据。

同样在了解过司马迁后再读《史记》,才能理解司马迁行文时的思想,才能读懂文字之后的价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