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情绪不好,是我想太多?

 九州君子好人 2020-01-17

情绪不好,是我想太多?

生活中,常常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当你特别难过找朋友倾述时,

他安慰你说:“这没什么,你想太多了。”

当你有些小情绪,

想发个朋友圈状态,

编辑好又删掉,

自我嘲讽说“是我太矫情,想太多。”

在咨询中,也会有来访者疑惑

“我在这里讨论这些不好的感受,

是不是把它放大了?“

真的是

想太多导致情绪不好,

不想不说就好了吗?

情绪是有「记忆」的

情绪不好,是我想太多?

Paul MacLean博士提出三位一体的脑结构模型(Triune Brain),根据进化的顺序将人类的大脑分为爬虫脑、古哺乳动物和新哺乳动物脑。爬虫脑(Reptilian Brain)是最古老最原始的脑结构,主要是为了生存和繁殖,没有感觉、思考;古哺乳动物脑,又称边缘系统(Limbic Brain),是情绪脑,参与情感的调节;新哺乳动物脑,又称新皮层(Neocortex),是理性脑,可以进行逻辑推理、思考等

在边缘系统中,杏仁核负责产生情绪和相关的记忆,海马负责长时记忆的转换存储。例如小时候你被狗咬了,而这段经历和被激发的情绪会留在记忆中,那么你再见到狗,或者听到关于其他人被狗咬,相关的事件、事物都可能会激发你的恐惧情绪。也就是说情绪是有记忆的,一个小婴儿从出生开始,被激发的情绪和相关的内容会储存起来,留下印记。

再举一个例子,A女士特别害怕与男友分离,当男友要出差,或者甚至她想象中的分离发生时,她就会陷入恐慌之中。男友可能会安慰她说,我不会离开你,你别乱想,她试图控制自己不要瞎想,但是那个分离的恐慌就不存在了吗?并不是。当A女士在还是一个小婴儿时,父母就经常争吵,妈妈就会因为愤怒离开家,抛下A女士。虽然小婴儿还不会表达,但是这些经历和情绪体验都会储存起来。而后无论是现实还是想象层面的分离都会激发这种创伤性的体验。

也就是说,无论你想或者不想,「情绪记忆」就在那里。只是当下发生的情景或者你的想法促使你体验到了它。

「情绪记忆」在推动我们的生活

也有人会说,那我们就不去触碰那些痛苦不就行了吗?但是,如果不去想,我们的生活仍然会被这些未被意识到的「情绪记忆」影响

当你在做一个选择的时候,进行了很多思考和分析,但是最终决定的时候却完全没有按分析的结果出牌;你完全知道处理某个问题的最佳方法,该怎么做,怎么做是好的,但却做不到。我们听了那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如果没有带着觉知,我们大多数时候都是在无意识的推动下生活,其中就包括那些从出生就开始储存的我们并未意识到的「情绪记忆」

我们还可能会采取某种方式去避免重新体验到痛苦,并且这些方式是对我们有害的。例如A女士在一段关系中感到不安全时,就会迅速跳到新的关系中,不管对方是否真的爱自己,双方是否合适,但她并未意识到自己是因为害怕被抛弃,而频繁地换男友,以为自己只是喜新厌旧,对男友失去新鲜感。如果不去触碰对被抛弃的恐慌,那么她可能永远无法建立深刻而持久的亲密关系。

如何改变负面「情绪记忆」的影响?

想多了并不直接导致负性的情绪体验,但是换一种想法却可以调节情绪体验。在「情绪记忆」浮上意识层面的基础上,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发挥新皮质,也就是理性脑的功能,发展新的思维方式来调节情绪,另一方面也可以创造新的体验、经历,慢慢覆盖原有的情绪记忆。

回到A女士的例子,如果她在和男友的相处中,能意识到自己被抛弃的恐惧,并且能够一遍一遍地通过对男友的行为进行新的解读“他并没有要离开我的意思,这只是我的恐惧”,然后她继续留在这段关系中。 而事实是,男友也的确没有离开她,新的经历、体验会慢慢修复她小时候的创伤性体验。

用新的经历、体验、思维方式去替换那些小时候就形成的记忆,需要很长的时间,但改变就此真正地发生,我们不再被过去的阴影所困。

**部分内容整理自南希《精神分析诊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