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荷兰与海洋结缘的历史

 q1338 2020-01-17

前段时间因为网上流传的关于荷兰改名的风波一度使这个位于欧洲大陆西北部的弹丸小国再次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荷兰本土位于欧洲大陆西北部,东面与德国为邻,南接比利时,西、北两面濒临北海,地处莱茵河、马斯河和斯凯尔特河三角洲。荷兰本土南北最远端相距约300千米,东西最远端距离约200千米,总面积为41864平方公里。荷兰沿海有1800多千米长的海坝和岸堤,海岸线长1075千米。自十三世纪以来共围垦约7100多平方千米的土地,相当于荷兰陆地面积的五分之一,如今荷兰国土的18%是人工填海造出来的。除本土外荷兰还管辖着阿鲁巴和安的列斯群岛两个海外领地,两地面积相加约为980平方公里。阿鲁巴是一个位于加勒比海地区的岛屿,位于南美洲国家委内瑞拉北方的委内瑞拉湾外海。1986年阿鲁巴成为荷兰王国一个单独的政治实体,荷兰继续负责该岛的国防和对外事务。荷属安的列斯群岛由加勒比海中相距800多千米的南北两组岛屿组成。2007年1月1日荷属安的列斯群岛中的库拉索岛和圣马丁岛成为单独的荷兰属国,剩下3岛组成的“王国列岛”地位待定。严格意义上荷兰是由荷兰本土与阿鲁巴、库拉索和荷属圣马丁四部分共同组成的君主立宪制的复合国,荷兰政府的权力仅限于国防、外交、国籍和引渡,除了上述权力以外各构成国皆有完全的自主权和自治权。荷兰本土与海外领地加起来的总面积也不过42844平方公里,这一面积大小大致也就相当于北京市的2.5倍左右,所以说荷兰是一个弹丸小国毫不为过。

荷兰与海洋结缘的历史

严格意义上“荷兰”只是一种俗称,而并非这个国家的正式国名。就像英国本来的正式全名是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可我们一般习惯性俗称其为英国。本来荷兰的正式国名在荷兰语中写作Koninkrijk der Nederlanden,在英语中写作The Kingdom of the Netherlands,直译过来其实就是尼德兰王国。所谓的荷兰(Holland)其实就是类似于英国(England)一样是一种通俗性称谓。就像我们一个人同时有一个在公开场合正式使用的名字和一个亲朋好友常叫的小名。“尼德兰”一词意为低地,最初“尼德兰”一词所指代的范围包括今天的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以及法国东北部的一部分地区。在古罗马时代这里先后隶属于比利时高卢行省和日耳曼行省,中世纪这里由法兰克王国统治。15世纪尼德兰大部分地区成为勃艮第公国的领地,16世纪初统治奥地利和西班牙的哈布斯堡王朝通过政治联姻的方式取得了对尼德兰的统治权。1556年哈布斯堡皇室的卡尔五世退位后将西班牙分给他的儿子腓力二世,将奥地利等地分给他的弟弟斐迪南一世,至此哈布斯堡家族分为奥地利和西班牙两大分支,而哈布斯堡家族原有的领地也分别划归奥地利和西班牙,尼德兰就在这一过程中成为了西班牙的领地。

荷兰与海洋结缘的历史

13~15世纪尼德兰出现了许多工商业发达的城市,其中佛兰德尔的呢绒业更是驰名全欧。随着欧洲通往亚非和美洲的新航路的开辟使欧洲传统的地中海贸易航线日渐没落,大西洋沿岸地区成为欧洲新的商业中心。位于大西洋沿岸的尼德兰境内河流密布水系纵横,这种独特的地理优势使尼德兰在欧洲贸易航线转移的过程中受益匪浅:当欧洲其他地区还在封建农奴制束缚下缓慢发展时在尼德兰的17个省中出现了300多个工商业城市。经济基础的改变也深刻影响着尼德兰的上层建筑——尼德兰各城市的市民们像购买货物一样从统治当地的封建贵族手中购买到了城市的自治权,从而成为欧洲率先摆脱封建生产关系的地区。尼德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状态的改变也反映在其宗教信仰上:新兴的工商业资产阶级以及资产阶级化的新贵族大多选择信仰当时欧洲新兴的加尔文教派,而仍依靠封建地租作为主要收入来源的旧贵族们则仍信仰在中世纪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的罗马天主教。西班牙在统治尼德兰的早期阶段对当地的城市自治权和宗教信仰自由还是比较尊重的——西班牙派驻尼德兰的统治机构在相当程度上仍需要同尼德兰各城市的代表组成的三级会议协商才能推行自己的政策。不过西班牙派驻尼德兰的官员对此其实是心有不满的,于是西班牙派驻尼德兰的总督在当地成立了代表西班牙利益的国务委员会,此后代表西班牙利益的国务委员会就和尼德兰各城市的代表所组成的三级会议屡有摩擦。这种摩擦在西班牙国王查理一世统治时期迅速扩大:查理一世无视尼德兰的城市自治权,开始在尼德兰征收各种名目的苛捐杂税。由于尼德兰经济的相对富裕和西班牙的大力搜刮就产生了这样一种结果:拥有庞大美洲殖民地的西班牙帝国有一半的国库收入来自于小小的尼德兰。与此同时西班牙在尼德兰设立宗教裁判所强制推行天主教,到了1522年查理一世颁布敕令:凡从事新教活动者“男的杀头,女的活埋”,这一敕令在尼德兰被称为“血腥敕令”。1559年西班牙新任国王腓力二世重申了查理一世的血腥敕令,任命其姐姐玛格丽特为尼德兰总督。生活奢侈的玛格丽特以给自己儿子筹备婚礼为名在尼德兰大肆搜刮,激起了当地人的普遍愤恨。与此同时西班牙取消了尼德兰商人可与西班牙殖民地直接通商的特权,中断了尼德兰与英国的贸易往来。西班牙面对尼德兰各阶层普遍的不满情绪加强了对尼德兰的军事控制,同时试图彻底废除尼德兰的城市自治权,建立西班牙在当地的独裁统治。这样的高压政策不仅于事无补,反而激起了当地人更大的反抗情绪。

荷兰与海洋结缘的历史

从16世纪60年代起尼德兰人民群众就自发起来抗争西班牙侵害当地城市自治权和实行宗教迫害的行为。在群众运动风起云涌的时代背景下尼德兰的贵族们以奥兰治亲王为首组成“贵族联盟”,试图利用高涨的革命形势向西班牙总督呈递请愿书,要求废除血腥敕令、停止宗教迫害、重开三级会议、撤走西班牙驻军、恢复地方自治权利......西班牙当局不仅明确拒绝了他们的要求,更咒骂他们是一群乞丐。1566年8月佛兰德尔的加尔文宗信仰者冲进天主教堂捣毁圣像、没收教产,到了这年10月份尼德兰17个省中有12个都爆发了群众自发的捣毁圣像运动。捣毁圣像运动逐渐由打击天主教会发展到全面推翻西班牙在尼德兰的独裁统治的地步,以此为标志尼德兰独立革命拉开了历史序幕。在革命过程中佛兰德尔的海诺特森林里诞生了由当地农民和手工业者组成的“森林乞丐”游击队,尼德兰北部地区的水手、渔夫、码头工人则组成了“海洋乞丐”游击队,一南一北共同打击西班牙,与此同时尼德兰革命也得到了正遭受西班牙霸权威胁的英、法等国的支持。1572年4月1日尼德兰北方一支由24只船组成的海上游击队解放了西兰省的布里尔港埠,这一胜利成为尼德兰北方各省普遍起义的信号,布里尔港也成为北方起义的坚强据点。6月10日“海洋乞丐”游击队乘胜解放了荷兰、西兰两省。次年尼德兰北方七省全部从西班牙的统治下解放出来,奥兰治·威廉被北方各省推选为总督。在北方革命浪潮的影响下尼德兰南部的政治中心布鲁塞尔于1576年9月爆发起义,起义者占领了政务会议大厦,逮捕了政务会议成员,至此西班牙在尼德兰的统治机关被彻底推翻。同年10月尼德兰南北方革命的代表云集根特城召开全尼德兰的三级会议,11月三级会议讨论通过并正式签订了《根特协定》:废除西班牙总督阿尔发颁布的一切法令,重申尼德兰各城市的自治权,承认加尔文宗的合法地位,宣布南北方共同抗击西班牙。革命形势的发展使尼德兰南部信奉天主教的旧贵族惊恐不已,于是他们联合西班牙镇压了尼德兰南部的革命运动。1579年1月尼德兰南部的封建贵族和天主教会势力成立了“阿拉斯联盟”,承认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是他们“合法的统治者和君主”,至此尼德兰南部重新被西班牙占领。1579年1月23日北方针对南方阿拉斯联盟的成立以成立“乌特勒支同盟”作为回应:由北方各省代表组成的三级会议作为最高权力机关宣布北方各省是永不可分的联盟,实行统一的军事和外交政策,规定统一的货币与度量衡。1581年7月26日在乌特勒支同盟各省的三级会议上宣布北方各省组建统一的“联省共和国”,由于在尼德兰联省共和国中荷兰省最大、经济也最发达,所以也俗称其为荷兰共和国。

荷兰与海洋结缘的历史

尼德兰(荷兰)独立后很快走上了扩张的道路,没多久就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荷兰的崛起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首先尼德兰的地理位置非常优越,土地也非常肥沃,是欧洲的海上贸易枢纽、著名的农业生产基地。这种优越的自然和区位条件促进了荷兰农业和商业的发展,农业和商业的发展又带动了航运、手工业、金融、贸易等行业的发展。这些优越的条件是荷兰崛起的基础。当时尼德兰的人均产值可是英国的两倍,荷兰的繁盛和发达程度可见一斑。其次重商主义盛行的尼德兰是欧洲著名的商业和贸易中心。在荷兰人推翻西班牙的统治后商人阶层掌握了荷兰的权力,他们把荷兰改造成了典型的商业资本主义国家。这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先进的制度为荷兰的崛起注入了活力,为荷兰的发展创造了非常宽松的环境。最后,依靠优越的条件和先进的制度,荷兰人把当地的资源和资金充分组织起来,激发出了荷兰的发展潜力。他们充分利用发达的金融业和商业获得了大量的资金,然后把这些资金投入到农业改造、基础设施建设、船舶建造、海外扩张等领域,既为荷兰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又为荷兰政府以及投资者带来了丰厚的回报。如此一来就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荷兰的崛起已不可阻挡。荷兰人依托坚实的基础和雄厚的资本打造了一支庞大的商船队。当时荷兰的商船吨数占欧洲总吨位的3/4。荷兰的商船队拥有1.6万多艘商船,这一数据超过了葡萄牙、西班牙、法兰西、英格兰、苏格兰、德意志诸国之和。当时欧洲南北之间的贸易、欧洲与东方的贸易、波罗的海与北海的贸易全被荷兰人垄断。荷兰人发明了一种新式的平底商船:这种商船舱容量大且易于操作,还可以减少船员人数,大大降低了船运成本,所以荷兰商船和商船队得到了各国的青睐,成为了各国海上航运的首选。就这样荷兰人抢占了欧洲乃至世界的航运市场,成为了举世闻名的“海上马车夫”。繁荣的航运业和贸易为荷兰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带动了荷兰经济的发展,使得荷兰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阿姆斯特丹成为了国际贸易和金融业的中心——这里诞生的阿姆斯特丹银行是世界上第一个近代资本主义性质的银行。

荷兰与海洋结缘的历史

荷兰人要保护自己的商船和商业利益就必须打造一支强大的海军。庞大的商船队和强大的海军力量成为荷兰人崛起的资本。事实上荷兰海军的建军史比荷兰的建国史还早:早在反抗西班牙的独立战争时期荷兰舰队就已不仅仅局限于在本土同西班牙作战了,那时荷兰舰队就已广泛在美洲、亚洲等地与西班牙、葡萄牙、英格兰、法国等列强争夺海上霸权了。1599年一支由73艘战舰、8000名水手组成的荷兰舰队出征西非,他们攻击了葡萄牙的属地亚速尔群岛,之后又派出一支分舰队占领了葡属圣多美。尽管荷兰人战胜了葡萄牙人,却没能战胜非洲的热带疟疾。1600年这支荷兰舰队不得不放弃他们新开拓的地区而返回本土,这次出征所掳掠的战利品甚至不够抵偿其开销。尽管这次远征本身得不偿失,但这却是荷兰海军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这次远征标志着荷兰海军开始独立征服其他列强的殖民地。1621年荷兰成立了西印度公司,垄断了美洲和西非的贸易和殖民特权。1622年西印度公司在北美哈德逊河流域建立了新阿姆斯特丹城,这座城市如今的名字叫纽约。在南美荷兰一度从葡萄牙人手中夺取过巴西;在非洲荷兰从葡萄牙人手中夺走了好望角,在此建立了海角殖民地。1595年荷兰舰队首次造访印度,次年一批荷兰商船出现在爪哇岛的万丹,但由于葡萄牙人的阻扰而被迫返回。1598年荷兰又派出第二批商船队登陆万丹并满载着4船香料回国,取得了400%~1000%的利润。在万丹的成功经验大大刺激了荷兰向东南亚扩张的野心:1602年在共和国大议长奥登巴恩维尔特主导下荷兰联合东印度公司成立。这并不是一家单纯的贸易公司——东印度公司有权发行货币并拥有自己的军队、法庭和行政机构,有权任命各级官吏,甚至可以同外国缔结条约。荷兰东印度公司通过向社会融资的方式成功将分散的财富变成了自己对外扩张的资本,甚至连阿姆斯特丹市长家的女仆也成为了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股东之一。荷兰政府将自己所拥有的公共特权折合为25000荷兰盾入股东印度公司,这进一步加强了东印度公司的公信力,从而得以募集到更多资金。与此同时荷兰东印度公司将募集来的财富更多用于在东方开拓新的殖民地和贸易航线,为此他们甚至连续十年没给股东们分红利,然而东印度公司的股东们却丝毫不担心自己的钱会打水漂。这是因为在1609年阿姆斯特丹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股票交易所,这意味着当东印度公司的股东急需现金时可以通过股票交易所把自己手中的股票变成现金。从1602年东印度公司成立之日起就致力于在印度次大陆的扩张:荷兰成功将葡萄牙人撵出了马拉巴海岸并在奎隆、克兰甘诺尔、克钦等地建立了殖民据点。1605年荷兰东印度公司从葡萄牙人手中夺取了帝汶岛,不久又占领帝多利岛,1608年侵占班达岛,1619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占领了爪哇岛上的雅加达,1624年荷兰利用明末的乱局占领了我国宝岛台湾以及邻近的澎湖列岛,1641年荷兰从葡萄牙人手中夺取马六甲,同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在日本长崎的出岛建立商站,1656年5月12日荷兰军队从葡萄牙手中夺取斯里兰卡。至此荷兰人完全垄断了从欧洲经好望角、印度、香料群岛直到中国、日本的欧亚贸易航线。

荷兰与海洋结缘的历史

荷兰人通过将咖啡树引入东印度群岛发展起一种新的经济资源。1711年荷兰人在东印度群岛仅收获100磅咖啡,然而到了1723年他们却在销售1200万磅咖啡。随着欧洲人养成喝咖啡的习惯这一过程中荷兰人成为了这种外来饮料的主要供应者。荷兰东印度公司通过这种手段在17和18世纪中平均每年得股息18%。当然荷兰人的海外活动并不仅限于东印度群岛:在环绕斯匹茨卑尔根群岛的北极海域荷兰人实际上垄断了捕鲸业。荷兰人在俄国的商业渗透能力远远胜过当时英国的莫斯科公司。荷兰人控制了繁盛的波罗的海贸易,成为了西欧最重要的海军补给品——木材、沥青、焦油、亚麻的主要供应者。弹丸小国荷兰之所以能在这时强势崛起本质上是因为抓住了大航海时代所提供的历史机遇,从而得以利用自己在航海技术、金融制度等方面的先发优势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然而随着新技术、新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扩散就使英、法等国迎头赶上。相比之下荷兰的国土面积和人口规模实在太小,以致于天然缺乏战略纵深、劳动力资源和兵源。像荷兰这种规模体量的国家只能依靠技术和制度上的创新弥补体量上的劣势,还必须使自己在技术与制度层面始终保持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的代差才能维持自己的强国地位。然而新技术、新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扩散是不可避免的趋势,这意味着后发国家即使在一开始在技术、制度层面落后于荷兰,也完全可以凭借在国家规模体量上的优势实现质量不够数量凑的规模效应。更何况荷兰并不能永远保证遥遥领先于别国的代差,而荷兰在国家规模体量上的劣势却是难以弥补的。17世纪中叶随着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对外贸易的扩大就使其与荷兰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1651年英国议会颁布的《航海条例》规定:一切在欧洲、非洲、美洲生产的商品只有在英国船员管理的英国船上才能运入英国领土;欧洲国家的商品或用英国船或用生产国的船才可以运入英国领土。这对经营海上转运贸易的荷兰是一个沉重的打击,英荷之间的矛盾因此迅速激化并由此引发了1652~1654年、1665~1667年、1672~1674年三次英荷战争。

荷兰与海洋结缘的历史

第一次英荷战争中双方进行了一系列大规模的海战:这其中较为典型的代表有1652年的普利茅斯海战和纽波特海战、1653年的波特兰海战等等。最终英国凭借舰船数量上的优势成功对荷兰实现了压制并对荷兰海岸进行封锁,从而迫使荷兰于1654年4月14日与英国缔结了《威斯敏斯特和约》:在此和约中荷兰被迫承认了英国强加的《航海条例》,这使经营海上贸易的荷兰遭遇了一次严重的打击。第二次英荷战争是三次英荷战争中最为激烈的:其中最具典型意义的战斗有1665年6月13日的洛斯托夫海战、1666年6月11日-14日的四天海战、1666年8月4-5日的圣詹姆斯纪念日之战。在洛斯托夫海战中荷兰方面的舰队司令奥普达姆是骑兵出身且没舰队司令的实际职权,而他指挥下的荷兰舰队在战斗中先是前卫被击退,随后主力分舰队的指挥官阵亡。这时荷兰海军管理体制上的缺陷暴露出来了:在战斗失利的情况下船员们意志涣散,结果竟自行内讧起来,最终有十几艘荷兰战舰自行溃逃。1666年6月11日-14日的四天海战荷兰舰队司令勒伊特击败英军,报了洛斯托夫海战之仇。然而战场上指挥员的战术才能并不弥补国家战略层面的缺陷:当时的荷兰海军并不是一直统一指挥的高效部队,而是由武装商船组成的集合体。这也就不难解释荷兰海军在洛斯托夫海战中遭遇不利的情况下一哄而散的原因了,尽管在四天海战中荷兰海军占据了优势,然而即使在条件有利的情况下荷兰海军也未能扩大战果。就在四天海战之后相隔不到两个月的时间英荷双方又在1666年8月4日在北福兰角外海爆发了圣詹姆斯纪念日之战:战斗中英国舰队占领了上风位并成功将荷兰前卫舰队击溃,而荷兰后卫舰队也在追赶英国舰队的过程中散乱了。最终荷兰舰队在此战中损失了20艘舰船、伤亡7000人,而英国方面只损失了1艘战舰和3艘纵火船、伤亡不到300人。荷兰舰队被迫退回自己的沿岸,而英国舰队则紧随其后攻入一个荷兰港口并取得了制海权。第三次英荷战争是一次不折不扣的消耗战,尽管双方在战场上各有胜负,然而最终国土面积狭小、资源有限的荷兰还是先撑不住了。英荷战争使荷兰的军事和商业能力都遭到了严重的削弱,到18世纪初荷兰已丧失了在海上贸易中的垄断性优势,而对荷兰这种规模体量的国家而言:一旦丧失垄断性优势就将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败。

荷兰与海洋结缘的历史

1672年后荷兰又同当时的欧洲第一大国法国爆发战争。荷兰的威廉三世在位期间领导了长达40年的对法战争,他所面对的是法国历史上精明杰出的”太阳王“路易十四。路易十四重视海军建设,同时他还支持武装民船对敌方的骚扰行为。路易十四充分利用了敦刻尔克的地理优势,在欧洲除波罗的海以外的所以海域对荷兰商船队造成了严重的威胁。荷法战争对荷兰经济造成了很大打击:法国对荷兰的海上商业航线进行的封锁、在尼德兰南部地区作战的高昂费用、在地中海作战的失败、敦刻尔克海匪对荷兰商船队的袭击等等都给荷兰造成了无法估量的损失。受限于英、法包夹的地缘政治格局之下的荷兰已注定将不可避免地沦为二流小国了。1674年荷兰通过与英国缔结第二次《威斯敏斯特和约》的方式摆脱了与英、法同时作战的局面,然而与法国的战争仍在持续。战争期间法国鼓励本国的武装民船以及敦刻尔克地区的海盗势力对荷兰商船进行打击。1675年荷兰与哈布斯堡、勃兰登堡、丹麦结成反法联盟。荷兰试图通过结盟的方式减轻自己所面对的来自法国的战略压力,然而结盟之后的荷兰就必须承担对联盟的军事义务,为此荷兰每年需要派出10多艘战舰组成的分遣舰队到丹麦协助驻守松得海峡。荷兰海军的战线越拉越长,使得主力舰队四分五裂,与此同时长年累月的战争开支已使荷兰财政入不敷出了。1678年荷兰与法国签订和约,双方的战争暂告结束。然而在1700年荷兰再度介入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到1713年战争结束时荷兰政府已负债累累,海军实力也已消耗殆尽,荷兰作为海上帝国的历史至此结束。

荷兰与海洋结缘的历史

尽管如今的荷兰因为太小的国土面积、太少的人口已使其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大不如前,不过在欧洲内部荷兰仍扮演着重要角色:鹿特丹是欧洲第一大港,首都阿姆斯特丹是欧洲第四大港,小小的国家承担着欧洲航运中心的重任。独特的地理环境使荷兰成为航运大国,然而也正是这种独特的地理环境使荷兰面临海水所带来的巨大威胁。在某种意义上荷兰历史就是一部与海结缘的历史:公元前325年一位希腊探险家在经过今天的北荷兰海边时正遇上海浪来袭。毫无防备的当地居民纷纷被海浪卷走,但当地居民对此早已司空见惯了。这位希腊探险家在游记中感叹:“这里的人死于抗击海水的比死于战争的还多。”荷兰80%以上的国土都是河网密布的冲积平原,莱茵河、马斯河、斯海尔德河都在这里汇流入海,为荷兰西北部带来了丰沛的水源。然而荷兰一半以上的国土低于海平面的高度,而过低的海拔使河流成了巨大的麻烦:每到雨季河流溢流,辛苦开发的农地就会被毁,更别提北海海水倒灌了。整个荷兰只有东部和南部与今天德国接壤的地方有一些高地。最早的荷兰人就聚居于这里。荷兰的历史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不断填海造陆的历史:公元前500年左右最早的低地农民在沼泽地带挖掘了平行排水沟,从而将水从土里排出,最终归入大海,由此建立了新的农业体系。荷兰人为保护农田还建造了第一批堤坝。这是一批木质结构的高度不到一米的堤坝,但只要海水不是汹涌而来就足够用了。荷兰人在有了一定的实力之后就开始在靠近海岸线的地区建设了一批更高的堤坝,还在原始堤坝后建设了一圈内坝,用层层防线限制海水侵入。堤坝为进入低地的荷兰人提供了安全的家园,也提供了物流和建设类的工作岗位,早期的村庄城市就这样在堤坝附近形成。荷兰沿海的大城市鹿特丹、阿姆斯特丹就是在古代堤坝建设过程中建设起来的。“丹”在荷兰语中是dam,和英语一样意为堤坝。

荷兰与海洋结缘的历史

然而堤坝并非万能良药:当浪涌高过堤防或是海浪冲击造成堤坝结构磨损时脆弱的荷兰农业依然面临灭顶之灾。而且由于建设堤坝造成了冲积土壤下沉,很多地块已经低于海平面,海水的威胁比过去更大了。由于木制堤坝很容易在海水中腐朽,于是荷兰人在中世纪在木结构外加上了夯土,建成了更结实的堤坝。而为解决向海一面直面海水冲击的难题又在堤坝表面挂了一层柳条网,网上覆盖着海藻,用有机体中的空隙缓冲海水的力量。今天荷兰引为国宝的风车其实是15世纪才出现的。当时荷兰人正在尝试向海要田,在此过程中他们采取了圩田策略:先用堤坝围住一块海域,然后将海水抽干露出大陆架,再用淡水把盐碱冲走,就可以种地了。而这些大陆架往往都低于海平面,只能用外力排水,水车便应运而生。即使荷兰人如此努力,意外情况还是会发生。最著名的一次意外可能要数发生在1170年的“万灵节洪水”,可以说这是荷兰民族记忆中最黑暗的一页:一次巨大的风暴潮在万灵节当天降临荷兰,冲走了荷兰人辛辛苦苦围垦的大片土地,还把瓦登海和阿尔梅勒湖连在了一起,形成了现在荷兰北部最重要的水域——须德海。如今荷兰人还在为治理这片须德海而坚持不懈。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伏:这场风暴潮彻底改变了荷兰的地理情况——原本分布在东北地区的农业区完全消失,但却让西南侧的城镇阿姆斯特丹发展了起来。这座位于荷兰沿海腹地的城市原本远离海洋,却在洪水之后得以与北海和波罗的海连通,与北欧的贸易路线就此敞开。阿姆斯特丹由此因祸得福发展成为一座超级水上都市。

荷兰与海洋结缘的历史

进入20世纪求生欲极强的荷兰人想要一劳永逸地解决核心国土被水淹没的问题。其中的重点工程就是截断因灾害而产生的须德海,将之变为可以利用的淡水湖,也防止北海海水通过这片深入内陆的水域倒灌。荷兰人制订了庞大的计划:先在须德海和北海连接处30公里宽的水面上筑一座高7.25米、厚90米的巨坝,然后在坝两侧开两个动力排水口,每当有河流淡水补充到须德海里让水平面上升时就开闸打水,慢慢稀释须德海里的盐。这样若干年后须德海就会变成一座淡水湖。在这个计划提出的1913年人类历史上还从未有过把海湾截成淡水湖的先例,如此漫长的堤坝在力学上能否承受海水冲击也是个问题。但修了两千年堤的荷兰人只是一笑置之道:“如果这个世界上还有谁能完成这项壮举,那一定是我们荷兰人。”1925年大坝开始建造,先后有一万名工人参与其中。一个意想不到的后果是这在大萧条期间成为了荷兰版的以工代赈,最终工程经过7年建设于1932年5月完成,实现了当时人类工程史上的奇迹。须德海也在大坝的帮助下逐渐排除了盐分,成为一座淡水湖,这就是今天的荷兰国湖艾瑟尔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