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资治通鉴》:韩信人生中的一次重大转折!

 江山携手 2020-01-17
中国古代崇尚道德,正常情况下,“先礼后兵”、“不战而屈人之兵”、“出师有名”;大家先坐下来好好谈谈,谈不拢了找个借口再到战场上解决问题。而在解决齐国问题上,刘邦的做法恰好相反,先兵后礼,主动议和成功,又乘齐国解除战备后用兵,这是非常不合理的。而韩信以这种看似不合理的方式吞并了齐国,让刘邦获得了最大的实际利益,可想而知刘邦心里当时真是乐开了花,而韩信的阶层也因此上升了一大截,被封为齐王(虽然刘邦心里有点不乐意)。
这个过程也是说来巧合,韩信的谋士蒯通在这个事件中起了主导作用,蒯通也算是韩信仕途上的贵人。如果韩信在这件事情上没有采纳蒯通的建议,那么,韩信很可能又是另一种人生境遇。我们来看看这种巧合是如何形成的。
韩信被刘邦夺取兵权以后,受命收揽赵国剩下的兵马,去攻打齐国。对于此时的韩信来说,兵力大部分被刘邦带走,只能临时征调,而要以这样的一支部队去攻打横据千里,拥兵二十万之众,并且背靠大海,隔着黄河、济水的齐国,难度可想而知。
在韩信进军齐国的过程中,郦食其向刘邦谏言,请求奉诏出使齐国,说服齐王归汉。刘邦只说了一句:“那你去吧”。我认为刘邦对郦食其的游说并不重视,乱世靠实力说话,靠嘴显然是不可靠的,即使齐国答应投靠也并没有什么作用,刘邦对齐国没有实际控制权,人家想啥时候反叛一句话的事,因此,郦食其出访齐国游说,刘邦并没有下令让韩信停止进攻。
刘邦让韩信进攻齐国,又同意了郦食其出访游说齐国;刘邦让郦食其出访游说,又不下令让韩信退兵;刘邦为什么要这么做呢?这里我们要去分析刘邦的真实意图,显然,刘邦对游说不抱多大希望(实际价值不大),真实意图是武力解决,枪杆子里出政权嘛。前面我们分析了汉军攻打齐国的条件,对于当前韩信的兵力,以及齐国之实力,就如郦食其所言要打下来不知何年何月了。所以刘邦采取了双管齐下的策略,文的让郦食其去游说,武的命韩信去攻伐,以确保齐地势在必得。其次,韩信言:“齐人虚伪狡猾、反复无常、屡降屡叛”,前番项羽对田氏的多次征伐就是最好的证据。现在一时归汉,日后必定又再行反叛。从田氏多次反叛项羽的事件中,刘邦也料定郦食其的三寸不烂之舌能让齐国假降,这样恰好给韩信进攻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对付奸诈的敌人肯定是需要奸诈的招数了,兵不厌诈嘛!齐国人屡降屡叛项羽,名声已经被自己搞臭了,刘邦用诈术对付他也并不会引来负面舆论。
《资治通鉴》汉纪二(公元前204年)
【原文】
韩信引兵东,未度平原,闻郦食其已说下齐,欲止。辨士蒯彻说信曰:“将军受诏击齐,而汉独发间使下齐,宁有诏止将军乎?何以得毋行也?且郦生,一士,伏轼掉三寸之舌,下齐七十馀城,将军以数万众,岁馀乃下赵五十馀城。为将数岁,反不如一竖儒之功乎!”于是信然之,遂渡河。
【译文】
韩信率大军向东进发,还没来得及从平原津横渡黄河,就已经听到郦食其凭借游说而劝说齐国归降的消息,于是准备停兵不再前进。有谋士蒯通向韩信建议说:“将军您是奉汉王的军令进攻齐国的,而郦食其事趁着机会向齐王游说而使齐国归降的,您并没有接到汉王的命令让您停止前进,怎么可以不继续向前进军呢?况且郦食其只不过是一介普通的书生,四处拨弄他那一条三寸不烂之舌,就使得齐国七十多座城池纷纷归降;而您统帅几万大军,经过一年多的苦战才攻克赵国五十几座城池。在外奔波做了几年的大将,难道还不如一个普通的书生功劳大吗?”韩信采纳了蒯通的建议,率大军渡河向齐国发动进攻。
微信公众号:官场智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