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风华》中,胡善祥被“姑姑”胡尚仪管的死死的,在宫中当差不许笑,朱瞻基也是闲着无聊,不信逗不笑她,便把自己的母亲,时为太子妃张氏的黑料爆了出来,大意就是说她如何小气。
至此,张氏的市侩形象打包完毕。 但此时的张氏其实还不算黑,接下来,张氏的懦弱性格丝毫毕现。 朱瞻基死后,太后张氏变成了太皇太后,孙氏变成了太后,无论怎么变,婆媳关系是更改不了的。所谓“媳妇熬成婆”,在古代,家中只要有婆婆,媳妇就得乖乖的。但在《大明风华》中,张氏似乎被孙氏压住一头,就连安排自己弟弟当官这个事儿,还得瞻前顾后的,最后还是他弟弟说了一句,我出去捞钱,还不是为了你?你在宫中打点,哪里不需要钱?
这还不算完,张氏在《大明风华》中还是个傻子形象。 当大同防守陈文荣上殿奏事的时候,张氏什么都不知道,还需要儿媳妇一个词一个词的给她翻译,敢情这托孤太后就是一傻子。 其实,历史上的张氏完全不是这样的。
到了宣德年间,“军国大议多禀听裁决”,即便是朱瞻基此事已经当上了皇帝,张氏依然不时给予教诲。宣德四年,这娘儿俩去祭拜长、献二陵的时候,京畿百姓夹道围观,有不少百姓进献蔬食浆酒。 张氏取了百姓手中一点吃的,不失时机的说,这都是天下百姓的心意,他们记着你的好,你也要把百姓放在心里,这样天下才会安定。 当年,朱元璋为了防止外戚专权问题,专门设置了选秀女制度,因此明朝皇后很多是良家子,即出身平民,之所以推出这样的制度,就是尽量减少士族门阀对朝堂的干预。
要说这老朱家的基因可能真的不是很好,朱高炽十几岁驾崩,到了朱瞻基37就晏驾了,留下老太太张氏,年轻的孙氏,刚九岁的朱祁镇,典型的母壮子弱局面。 当时,朝廷一度传言,即位的新君是襄王朱瞻墡。 朱瞻墡是朱瞻基一母同胞的弟弟,这个时候的张太后完全可以立朱瞻墡为帝,先不说对大明有没有好处,起码立自己的儿子肯定比立孙子对自己好的多,毕竟孙子隔了一辈人了,儿子总比孙子亲。
大明从此开始了张氏与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执政的时代。后来,有人上表劝进,请求张太后垂帘听政。 对此,张太后只说了五个字:毋坏祖宗法! 张氏掌管明宣宗、明英宗(前期)中宫长达十八年,权利是个好东西,会让人上瘾的,但张氏不踩明太祖划的底线,为后世太后立了一个表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