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明风华:如果张太后活着,会有这样一场土木堡之变吗?

 花开无田 2020-01-19

《大明风华》中,当面对也先率军攻打北京之时,对于朱祁镇御驾亲征导致几十万明军化为草芥,为瓦剌也先所歼灭的土木堡之变,孙若微在朝堂上总结的是除了于谦外无人谏言阻止,而在后宫之中,面对婆婆张太皇太后,她更是直言:“这些人谁都可以原谅,唯独你张太皇太后不能被原谅”。无它,因为在朱祁镇出征之事上,隔代亲的奶奶张太皇太后选择了支持孙子,才以致于有此般祸事。

当然,在历史上对于朱祁镇要御驾亲征一事,虽然当时的朝堂之上王振擅权,但吏部尚书王直等人还是上疏劝阻,只不过对于年轻的朱祁镇而言,这样一个绝佳的开疆拓土的机会,又有谁会愿意错过呢?而且当时的张太皇太后也已经去世七年之久,那么我们不禁要问如果当时张太皇太后活着,她会纵容孙子如此,大明还会遭遇这场土木堡之变吗?

张太皇太后生平

历史上的张太皇太后,名讳不详。父亲张麒的职务在《明实录》与《明史》之中略有出入。《明实录》中,在张氏成为朱高炽的太子妃时,他官职为兵马指挥使;但《明史》中,则是因为女儿被敕封为世子妃时,凭借姻亲关系张麟才被授予指挥使之职务。

总之,张氏出身并不高贵这一点是可以确定的。能够成为世子妃、太子妃乃至皇后,也是得益于朱元璋立下的祖训,良家女足矣。

作为世子妃、太子妃时,对待朱棣、徐皇后都是“孝谨温顺”,这也深得朱棣之心。如果要罗列朱棣在不喜欢长子朱高炽之下,却未行废除之举的原因,除却好圣孙朱瞻基外,张氏的得宠也绝对是不能忽视的原因,朱棣甚至于在徐皇后去世后,将后宫之权皆委于张氏。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在第五次北伐归时驾崩。皇太子朱高炽也便顺理成章的荣登帝位,张氏也因此成为皇后。明仁宗朱高炽仁厚端重、喜爱儒学,更兼勤于政务,作为皇后的张氏也并不遑多让,在《明史》中有记载:“及立为后,中外政事,莫不周知。”

但是明仁宗朱高炽天不假年,仅仅在位不足一年便溘然辞世。此时,太子朱瞻基登基,张皇后也顺理成章的成为皇太后,这也是明朝第一位。

虽然明宣宗颇有英武之气,更兼之也算的上一位有道明君。但是在处理军国大事上,亦有“宣德初,军国大议多禀听裁决”之语。

而这种裁决的背后,也是明宣宗朝的安宁祥泰、河清海晏。可见,张氏确实有着治国理政之能。这种能力,也在宣宗去世后,年幼的朱祁镇登基尚未亲政时,体现的淋漓尽致。

宣德十年,三十八岁的朱瞻基病笃,临死前宣宗托孤于张太后,遗诏由她摄政。当时朱祁镇只有九岁,面对要册立仁宗之子、素有贤名的襄王朱瞻墡的流言,这位奶奶并未违背祖制,而是将群臣召至乾清宫,手指朱祁镇而立。朱祁镇上位后,她也成为太皇太后,面对群臣上奏请命垂帘听政,张太后曰:“毋坏祖宗法。第悉罢一切不急务。”

在将一切不急的事务废止的同时,对于杨士奇、杨荣、杨溥、张辅、胡濙五大臣则委以重任,这些举措也是十分明显的,正统初年也延续了仁宣之治的遗风。

对张太后的评价

对于张太后的评价,正如同时代何乔远(明朝杰出的方志史学家)所说:张太后当宣英之际,可以预政而不预政,视汉唐女主何如哉。

汉唐女主,何许人也?吕雉、武则天是也。吕雉、武则天都不能比,可见张太后在明初、在宣德、正统朝时的威望。

她能够署理政务,将国家管理的井井有条,但又能不违背朱元璋立下的祖制“后宫不得与阁臣相见”,不去干政,不做吕雉、武则天人物。即便是正统七年,在病重之际她都不忘询问杨士奇还有何大事未做。当杨士奇将为建庶人立实录、解除太宗朱棣立下的收藏方孝孺等诸臣遗书者死的禁令、还未待第三件事上奏之时,张太皇太后便崩逝。即便是她的遗诏之中,也是对群臣的勉励。

她无愧一代贤后,看完这些其实我们前面的问题的答案也便呼之欲出了。一个历经数朝,有着敏锐的政治意识,卓越的用人之能的张氏,又怎么会让君王以身犯险?而且张太皇太后生前对于王振,可谓是有着数次责备,一直提防之心的。

可惜,嫌弃湿棉袄的皇帝,终究还是个孩子,大明在土木堡遗失的又岂止是五十余万大军、66位重臣,更是帝国的风气、巍巍雄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