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以为你是在教育孩子?其实你只能算是“管”孩子,“教”和“管”是截然不同的

 肯定式教养 2020-01-17

尽管所有的父母,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古代还是现代,城市还是农村,都在尽心尽力的“、辛辛苦苦的教育”自己的孩子,希望孩子将来出人头地。

但结果呢?

有的父母费了百般力气,孩子却依然屡教不改,一错再错,以至于父母付出好像的毫无意义,像在做无用功。而有的父母呢,却感觉好像并没有付出太多的力气,孩子就成为了别人眼中“优秀”的孩子。

就拿孩子写作业这件事来说,有的父母天天跟在屁股上监督着、催着,但孩子却依然作业磨叽,拖拉,一点进步也没有;而有的父母看着什么都不管,但孩子却每天回家后就先写作业,认认真真的完成作业,成绩也棒棒的。

为什么有的父母付出了这么多努力不见效果,而有的父母看着却好像不费吹灰之力就把孩子教育的非常棒?

根本原因在于有的父母所谓的“教育”其实不是真正的教育,他们只是在“管”孩子罢了。

什么是管,什么是教?

“管”和“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管”孩子是指在父母的监督下,表现出符合父母预期的行为。

而“教”孩子是指父母传授给孩子正确的技能或方法,让孩子自己独立成长。

我们来举个例子,让父母体会下“管”和“教”的不同。

当父母观察到孩子写作业磨叽拖拉时,用“管”孩子理念的父母会命令孩子立即去写,如果孩子不写,父母可能会采用批评打骂的方式逼迫孩子立即去写。

而实行“教”孩子理念的父母则会分析孩子为什么不写,写作业磨叽的原因,到底是孩子没有时间观念,还是因为不会而害怕去写,然后针对性的解决问题,从而让孩子可以自动自发的去写作业。

能体会到两者之间的差别吗?管和教存在三个非常重要的不同:

1、“管”是着眼于当下,“教”是放眼于未来。

“管”孩子是侧重于解决当前的问题,因为“管”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父母在场的情况下才能管,父母不在场想管也管不了,所以运用“管”理念只能是解决父母在场时的当下问题。

而“教”就不同了,教是放眼于未来,希望传授孩子经验方法后,即使父母不在场时孩子也可以自己管理好自己。

以上面说到的做作业拖拉为例。

执行“管”理念的父母,看到孩子不写作业或写作业拖拉时,会迫不及待想立刻解决孩子的问题,让孩子赶快写,因此会命令孩子,甚至批评打骂孩子,逼迫孩子快做。父母就没有想过这样的行为是否会让孩子产生厌学行为,甚至可能知道,但是为了解决当前的问题,也顾不得以后了。

而运用“教”理念的父母,当他看到孩子不写作业时,心理虽然也会着急,想让孩子赶紧写,但他不会上来就逼着孩子写,而是会挖掘孩子不写的背后原因:究竟是孩子因为不会所以不想写,还是因为懒不想写,还是因为孩子没有时间观念所以不想写。当父母找到具体原因后,再制定相对应的解决办法,解决孩子背后问题,从而解决孩子的作业拖拉问题。

2、“管”是不相信孩子,“教”是相信孩子

坚持运用“管”理念的父母,本质上就是不相信孩子,认为孩子在没有父母监督的情况下是不可能做好的,为此就必须运用监督、管教的手法来控制孩子。因为不相信孩子,所以他们在“管”的过程中,更习惯看到孩子的缺点、错误,然后不断的逼着孩子改正,直到达到自己理想的标准。

而运用“教”理念的父母,相信孩子是有能力解决问题的,只不过他们还欠缺能力和方法,需要多加训练,因此他们愿意付出时间和精力来帮助孩子成长。在“教”的过程中,他们擅于发现孩子的进步,不断的表扬鼓励孩子,相信孩子可以做得越来越好。

还是以孩子写作业为例。

“管”孩子的父母会时刻监督孩子,不断指出孩子的错误,要求孩子改正。如果他们离开了一会发现孩子不写了,他们会认为“我离开一会孩子就不写了,孩子果然不值得信任,必须时刻看着才行”。

而“教”孩子的父母则是相信孩子自己可以完成作业,当然他们可能存在一些问题,但是万事开头难,什么都是从一点一滴做起的,所以他们会千方百计的辅助孩子独立完成,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克服困难,提高技能。即使他们看到孩子走神、不专心,他们也不会过多干扰,除非孩子总是因为走神不专心而影响作业,这时他们才会帮助孩子正式自己的问题,并解决它。

3、“管”是当问题出现时才会管,而“教”却可能在没有问题时也会教

实行“管”理念的的父母,只有当孩子出现不良行为时,父母才会制止孩子的不良行为,并且教育他们应该如何做,其它的时候并不会再针对此问题进行教育。

而运用“教”理念的父母,因为父母抓的不是孩子表面的不良行为问题,而是背后的行为动机,所以当孩子出现不良行为时,父母可能当时并没有教育,反而在别的具有相同动机的情景下教育。

以孩子起床为例。

实行“管”的父母,当看到孩子起床起不来时,就诱惑拐骗或者逼着孩子赶紧起床,然后教育孩子应该早起床,而在其它的场景中却不会在教育孩子起床问题。

而运用“教”的父母,可能当时也会变着法的逼孩子赶紧起床,但却不会执着于现场教育孩子,而是分析孩子起不来的原因。如果父母分析是因为孩子没有时间观念导致起不来的话,父母会对孩子进行时间观念的培养。这种培养贯彻于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比如吃饭、游戏等,让孩子熟悉时间掌握时间,而不仅仅是在起床时对孩子进行教育。

父母为什么习惯用“管”而不用“教”?

既然“教”相对于“管”来说有这么大的优势,为什么大多数父母习惯用“管”而不用“教”呢?这其实主要由客观和主观两方面原因造成的。

主观原因:大部分的人都是活在当下,缺乏远见性

大部分的人都是普通人,都只看重眼前的利益,习惯于解决当前的问题,而忽视了长远利益。因此当他们处理孩子问题时,也同样如此。

当父母面对孩子制造的麻烦时,父母会血压升高,心烦气躁,为了让自己的心情重新平静下来,他们就急需解决当前的孩子问题。而处理当前问题效果上,“管”要比“教”有优势,可以很快见效,因为“管”更多的是制止行为,而“教”需教授孩子掌握技能,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大多数的父母为了眼前的片刻安宁,就会习惯性的选择“管”的方法。至于这种方法对于孩子将来有什么影响,他们思考的不多,可能即使指导,也顾不上了。

客观原因:“管”的方法简单,易掌握,而“教”需要更多的技巧

从客观上来说,“管”的方法更简单,好操作易上手,因为“管”的目的更多的是制止孩子行为,过程比较短,因此更容易把控。同时“管”孩子常用方法都是利用父母的权威,对孩子命令、控制甚至打骂,这些方法都是从父母自己角度出发的,单方面输出过程,不用或者很少顾忌孩子的感情或思维,因此可以由着父母自由发挥,想批评就批评,想打骂就打骂。

而“教”的方法就相对复杂了,“教”的目的是形成习惯或者掌握一种技能,这个过程是长期的,想精确把控比较困难。这就需要父母不仅要正确挖掘孩子背后的行为动机,还要懂得心理学知识、沟通技巧等等,不断的根据孩子的反馈来做出调整。整个“教”的过程是一个双方互动的过程,要复杂的多,父母没有高深的知识和技巧就很难做到精通。

这也就使得掌握“教”的方法成为一个相对较难的技能。

父母如何变“管”为“教”

我们现在明白了“管”和“教”的区别,也认识到了“教”的必要性,那么父母做到真正的教育孩子呢?

首先,父母要改变条件反射式的行为方式。

“教”最重要的是态度,是一种思维习惯。只有当面对孩子问题时,有意识的思考分析孩子行为,深思熟虑后教育,才是“教”与“管”的根本区别。而不是看到孩子的不良行为就条件反射式的做出反应,这种不顾及后果,只为解决当前问题的方式恰恰就是“管”的方式。

因此,父母要想“教”孩子,首先要做的就是改变自己条件反射式的行为方式,学会谋而后动,遇到事情想一想。想一想自己这样管教孩子的目的,对孩子会造成哪些长远影响。只有做到了这一点,父母也就等于掌握了“教”的精髓。

其次,父母应该多学习,掌握必要的知识。

当父母从“管”的思维转换成“教”的思维后, 父母需要做的就是要掌握必要的知识。

如果父母不懂得孩子的心理,不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不掌握良好的沟通技巧,那么父母又依靠什么理论来教育孩子?如何教授孩子正确的技能和方法?所以,对于“教”来说,光转变态度还不行,必须还要有丰富的知识和技能。

比如说父母要教孩子养成时间观念,但如果父母本身自己都不认识时间,又怎么能教育孩子来认识时间呢?或者说即使父母懂得时间,但是不懂的孩子的认知规律,孩子数字都认不熟,就开始让孩子认表,这种违反规律的教育只会让“教”的过程充满困难。

所以,“教”是一个复合的长期过程,要做到正确的“教”就需要父母提高自身的知识和能力,这样才能多快好省的教好。

总结

总之,“管”和“教”的理念是不一样,他们产生的效果也截然不同。

运用“管”的方式培养的孩子,因为根本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而且也总得不到父母的信任,所以总是处于不断重复犯错,不断否定的状态,因此缺乏自信。而因为根本问题得不到解决,父母尽管好像每天也是在忙碌着“教育”孩子,但治标不治本,做到都是无用功,因此孩子会屡教不改,于是对孩子也丧失信心。

而运用“教”的方式养育的孩子,在父母的帮助下不断掌握新的技能,克服自己的一个个缺点,因此他们会感受到自己的逐渐进步,自信心也就越来越强。而父母因为着力于解决了孩子的根本性问题,不是处理孩子的表面问题,因此处理问题更有针对性,也更容易集中精力。

从表面上看,二者的做法都付出了很多精力,但是“管”的方法类似于雨过地皮湿,什么都管,但是什么都管不好。而“教”的方法类似于集中优势兵力消灭精锐部队,虽然教的少,但是抓重点教,而一旦这个重点解决,相关的问题就就都解决了。

所以对于父母来说,虽然可以“管”孩子,但不要只是停留在“管”上,要学会“教”才是根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