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真正一流的领导力,是把自己的能力“放下"

 廿氏春秋 2020-01-17

源自:远读重洋

马云说:“一帮聪明的人,没办法在一起工作;但是我在,就可以让他们一起工作,这是一个强大的leadership。”

马云说的这番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他是怎么让原来没法合作的一帮人,在一起合作的呢?这就要回到领导力这个话题上了。

日本有个研究领导力的专家,名字叫做吉田幸弘。他是日本一家广告公司的高管,同时也是一位知名的沟通培训师和畅销书作家。

他曾经写过一本领导力方面的书,里面的观点就跟马云的话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本书的日文原名叫做《リーダーの一流、二流、三流》,意思就是“一流、二流和三流的管理术”。中文名叫做《带人要同频,管人要共情》

顾名思义,在这本书里,吉田幸弘通过对比的方式告诉我们,什么是一流管理者的管理方法,什么是二流和三流管理者的方法。



· 01 ·

 “三流管理者”=“传声筒”+“大棒”

吉田幸弘认为,最常见的管理者,也就是“三流管理者”都有这样一个特点:他们在布置工作的时候,就像是一个传声筒。

你是否熟悉这样的画面——接到上面的任务之后,某位管理者对下属是这么说的:

“按照上司的指示,我们现在的任务是:一要干什么,二要干什么,三要干什么……这项任务非常重要,我们一定要在……时间内完成,决不能拖延。”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剩下的你自己看着办吧。

吉田幸弘说,这样的管理者,根本没有把自己对工作的理解说出来,也没有管下属能不能理解这项任务的目标和意义。上司怎么说,他们就怎么复述。

这是最不容易犯错的方式,不过也是最无能和低效的方式。

这还没完,三流领导还有一个特点:他们往往是最严厉的领导。用作者吉田幸弘的原话说,就是“三流领导以威严的领导为目标”。

有句话叫“萝卜加大棒”,对于三流领导来说,“大棒”多,“萝卜”少。不过也正是因为他们缺乏对工作和管理的把握能力,所以他们才需要变得如此严厉。

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个又严厉又只能“传声”的领导,怎么可能跟下属“打成一片”。

也就是说,他跟下属之间既做不到“同频”,也做不到“共情”,甚至会出现两相对立、你死我活的尴尬状态。

· 02 ·

“二流管理者”:一种尴尬的存在

比三流管理者稍微好点的是“二流管理者”,他们一般比较注重逻辑。他们有一个明显的特点:习惯用“2W1H”方法布置工作。

什么是“2W1H”呢?就是两个W,一个H,分别指的是三个英文单词。

这里的第一个W,指的是英文单词“Why”,就是告诉下属“我们为什么必须做这项工作”,其实就是说明这项工作的背景,指出上司的意图和公司的战略。

第二个W代表的是“What”,也就是告诉下属,围绕这项工作应该先了解哪些东西,做什么准备工作,比如需要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等等。

他们觉得,把这些东西全部交代清楚了,员工也就大概知道自己接下来该怎么干了。

第三个字母H代表的是“How”,也就是告诉下属,这项工作具体应该怎么开展,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做什么……。

是不是听上去还不错?但是作者吉田幸弘认为,这么做虽然体现了管理者的责任心,但还是给下属“灌输”工作的一种形式。

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灌水的肉不香,这么把工作“灌”给员工,很容易让人们产生一种“被迫去做”的感觉。

结果就是他们要么敷衍了事、勉强推进,要么做错了也不自知,离目标越来越远。

遇到这种现象的时候,管理者自己往往也很委屈:明明我做了很多工作,一五一十都交代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了,就差我亲自上手了,可下属还是做不对。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作者认为,原因就在于,领导理解的“2W1H”和下属理解的“2W1H”根本就不一样。

领导这么说的时候,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用自己掌握的资源、自己的视野、自己的工作方法理解的。

但是他们忽略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很多下属根本不具备自己这样的条件。很多时候,一个领导能轻易做到的,对下属而言,却很可能存在各种各样看不见的门槛。

比如,很多领导都是因为业务能力强被提拔的,所以他们觉得,使用自己的那一套工作方法,下属们也一定能把工作完成好。

但是他们没有意识到,这一套工作方法可能只有他自己能完美地运作,换成其他人,根本就达不到他们自己做的效果。但是他又拿自己做的效果要求别人,这能不出问题吗?

· 03 ·

“一流管理者”必备的“三大件”

这也不对,那也不对,究竟该怎么做才好呢?作者吉田幸弘认为,“一流管理者”要满足这样3个条件:

第一,一流的管理者从来不会给下属“灌输”工作,而是会引导下属独立思考。

举个例子,新产品的发布会迫在眉睫,你所属部门的职责是统筹做好发布会。这时候一流的管理者,很可能会跟下属发生这样一场对话。

领导:“新产品是公司今年重要的营销目标,发布会是打响销售战的第一枪,因此一定要响亮。”

下属:“对,我也是这么想的。”

这时候,领导问:“那你觉得我们为什么要举办这次发布会呢?” 

下属回答:“为了全面展示产品,突出产品特色,增加代理商、渠道商的信心,提升铺货量。”

领导又问:“说的真好,那具体怎么做呢?”

下属就会思考工作的流程和方法,然后给出自己的答案:“第一步要选择会场,第二步要确定流程,第三步要邀请嘉宾……”

从这段对话,你就能发现,如果一个领导能够启发下属思考,让他对工作有话语权、建议权和指导权,那他对自己的工作就会有很强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这样他往往就会对工作比较上心,而且还会自己主动想办法攻克难关,最后给领导一个眼前一亮的结果。

这样做的结果是,下属的能力得到提升,从“员工”变成了“人才”。

所以,一流的领导,是培养人才的领导。日本有名的棒球教练野村克说过,三流教练留下财产,二流教练留下事业,一流教练留下人才,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看到这儿你发现没有,马云之所以敢说“我可以让他们一起工作”,其实并不是单纯吹嘘自己的管理能力,而是他深信自己能够引导这些本来就很厉害的学员独立思考。这才是一流管理者自信的来源。

第二,一流的管理者从不彰显自己的能力,而是赋予下属更大的能力。

先给你讲一个反例。

1997年,吉尔·巴拉德(Jill Barad)成为著名玩具制造商美泰公司的CEO。当时她是财富500强公司里第一位女性CEO。

在巴拉德还不是CEO的时候,她曾经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让芭比娃娃的年销售额,从2.35亿美元增长到15亿美元。

但是,当她成为CEO以后,巴拉德仍然坚持事无巨细地掌控一切——包括芭比娃娃脸上的表情。她觉得自己这么做是在保护芭比业务。

然而,她的做法让美泰公司员工产生一种无助感,也导致公司缺乏明确的方向。2000年,美泰公司遭遇危机,吉尔·巴拉德被迫辞职。

布拉德利大学福斯特商学院管理学教授劳伦斯·G·温齐默(Laurence G·Weinzimmer)认为:倾向于抓牢一切权力、彰显自我存在感的管理者,大部分对自身能力评价很高,而对他人能力嗤之以鼻。

这样的行为对下属会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员工会感到不被信任;而且,业绩好的“明星员工”没有理由留任,而一般员工则对工作不满、缺乏动力。

真正一流的管理者,是善于“赋能”的管理者。用马云的话说,就是“把自己的能力放下,你要有一种新的能力,把大家团结起来,(这就是)赋能别人的能力。”

第三,一流的管理者具有超强的同理心,能够轻易地体会、明白别人的感受。

作者给我们讲了一个经历。有一次他的工作出现了失误,在跟领导承认错误的时候,他就解释了当时自己是怎么想的。

他以为领导一定会批评他,没想到,那位领导却说:“原来还有这种思考方式,有意思”。

领导的回答,给了作者一颗定心丸,至少他马上明白领导对自己不是绝对否定的。这样一来,他们就能毫无障碍地继续交流了。

同样地,在日本等级森严的管理体制下,这位领导竟然会对属下说出这样的话:“那谁谁的资料,做得太棒了,怎么做的啊?能不能教教我?”作者说,这简直是“撒娇式”沟通。

这位领导为什么这样做呢?因为他明白,是个人都需要别人的认可感,时不时地拜托属下,请教属下,就能给别人被认可的感觉。这种感觉,说实在真的不错。

主动站到别人的位置去感受,而且能感受到别人的感受,这就是“同理心”。人心都是肉长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同理心最能把人和人连在一起。

能力强、会引导独立思考、善于赋权赋能的领导是优秀的领导,但是只有再加上同理心,他才是一流的领导。

具备了这“三大件”之后,一个领导就做到了既有“同频”,也有“共情”。活用这本书的中文名来说,就是:带人要同频,管人要共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