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商鞅真的为秦惠文王所害?真相或许没那么简单

 山家往事 2020-01-18

公元前361年,年仅二十岁的嬴渠梁即位,是为秦孝公,他所面临的秦国形势是:河西之地被魏国占据,秦国东部门户大开,无险可守;西部犬戎亦是经常过来骚扰。因连年征战,民众疲惫不堪,处于土崩瓦解的地步。

商鞅真的为秦惠文王所害?真相或许没那么简单

面对这种局面,秦孝公向天下发出了求贤令:

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只要能强秦,秦孝公开出了“与之分土”的条件,这就像今天给人家股份一样,不同的是,这是裂土分疆。在魏国不得仕的商鞅最终来到了秦国。

二十年间,在秦孝公的鼎立支持下,两人互为信任,最终商君之法遍开秦国大地,秦国富强,秦人闻战则喜,遂有“虎狼之国”称号。

商鞅真的为秦惠文王所害?真相或许没那么简单

于秦,商鞅是有大功的,最后的结局却很凄惨。

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

商鞅四处逃窜。

在电视剧《大秦帝国》中,嬴驷(即秦惠文王)上位后,以甘龙、杜挚为代表的保守贵族势力,向商鞅发起清算,东方列国亦向秦国施压。最终,商鞅被五牛分尸。

彼时的秦国,偌大国土不过几百万人,若想找个藏身之地,以商鞅的天纵之才,我想并非难事。最终还是身首异处,原因何在?

一 东方诸侯想他死

“自古以来”,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是整个周代的社会准则。关于这句话的解读有很多,最靠谱的一种应该是:即便大夫权贵等触犯了律条,也不会用律法去处理他们;对庶人,不要用礼仪等规则去要求他们。

商鞅真的为秦惠文王所害?真相或许没那么简单

《封神演义》有这样一个故事---画地为牢,武吉不是不敢逃跑,而是他觉得这样做不地道,这就是“信”,周以礼立国,礼其实就相当于周的律法。

“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这其实就形成了两个割裂的或者说是对立的世界。贵族犯了重罪却不惩处,这是极不公平的。

而商鞅则打破了这一切。

《汉书》记载:商君为法于秦,战斩一首赐爵一级,欲为官者五十石

所有秦国子民,包括嬴姓王族,必须靠战场杀敌来算爵位。这一下就激发了秦民的斗志,当然,也惹得那些靠世袭得官位的保守势力的嫉恨。本来靠祖辈的荫庇就可以过得很滋润,现在一下去全没了。

商鞅真的为秦惠文王所害?真相或许没那么简单

虽然只是在秦国施行,但是列国害怕呀,万一本国的民众也想这样玩呢?所以因循守旧的东方诸侯必然是害怕的要死。能不恨他?

二 誓死捍卫变法成果

其实,秦国不是最早变法的,在他之前,先知先觉的东方列国已经开启了这个过程。比较有名的有以下几个。

李悝在魏国变法

李悝变法涉及面很宽泛,包括废世袭制、废井田,建立魏武卒等,这一系列的改革,使魏国一下子跃入一流强国之列。李悝变法具有极强的示范效应,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完备的、系统性的变法,直接带动了战国初期其他列国的革新。商鞅入秦,也是部分参考了李悝的《法经》。

吴起在楚国变法

楚国的革新,主要涉及军事、政治、法律方面,其深度和广度都有限,且楚悼王去世后,新法基本废除。

其他比较有影响力的还有邹忌在齐国的变法、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申不害在韩国的官场整顿等。

其实,上述几个,都是在战术层面的改变,并没有从根本上动摇现有的规则或意识。

商鞅真的为秦惠文王所害?真相或许没那么简单

而商鞅则是集大成者,以战略为指导,以战术为依托,朝着清晰的目标稳步推进。面对这样一个杰作,他不忍心自己呕心沥血二十年的杰作步它们的后尘。是以他宁愿以生命来维护。

三 新君上位要立威

嬴驷少年时,曾触犯新法,史料记载:

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

公子赢虔被削去鼻子,公孙贾被施以黥刑。

商鞅真的为秦惠文王所害?真相或许没那么简单

由此埋下仇恨的种子。

另外,嬴驷这么多年在民间,新法给秦国带来的好处,他是有切身体会的,在这一点上他是坚决支持的。但是,百姓言必称商君,这让他一个国君的威严往哪里放?

为了复仇,为了立威,他必须杀掉商鞅。

四 保守势力必须肃清

嬴驷上位,面临着来自内外的压力:外部,东方列国惧怕秦国新法,是以对秦惠文王施压;内部,以甘龙、杜挚为代表的保守势力趁嬴驷刚上位不稳纷纷发难。

商鞅真的为秦惠文王所害?真相或许没那么简单

秦惠文王确实是高手,借重甘龙等人罗织的商鞅罪行,对其五牛分尸;此举自然是惹得秦国百姓怨声载道,秦惠文王又借助百姓的力量为商鞅昭雪,将甘龙等势力一举剪除,再向魏齐等国施压。

这一些列组合拳打下来,真是干脆利落。

结束语

身居高位如商鞅者,在秦孝公死后不可能不知道自己的处境,这个结果,在他刚入秦国推行变法的时候就应该料到了,尤其是后来处置太子太傅后。

商鞅真的为秦惠文王所害?真相或许没那么简单

他身上体现出来的那种大无畏的精神,实为后辈之楷模。

我们有五千年的文明,文明其实就是一种历史、一种传承,历史不是死的,是那些有血有肉的灵魂组成的,虽穿越千年却不褪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