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独家专访】方显峰:新一代抗CTLA-4抗体首次深度解析,更安全更高效!

 mandy53wiuq5i6 2020-01-18
最新动态

2019年12月19日,昂科免疫生物技术有限公司(OncoImmune, Inc.)新一代抗CTLA-4抗体ONC-392的研究新药(“IND”)申请获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批准。

ONC-392是基于昂科免疫创始人刘阳教授和郑盼教授在该领域的长期基础研究成果之上进行开发的。他们在提高免疫治疗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方面提出全新理论:保留细胞表面的免疫检查点蛋白CTLA-4的正常生理功能能够带来更安全且高效的免疫治疗。这一系列开创性的研究发表在2018至2019年的三篇《Cell Research》论文中【1-3】。其中发表于2018年的两篇论文获得了Sanofi-Cell Research年度杰出论文奖。


2020年3月19日-20日即将在上海召开的TiBAG 2020 求实国际整合生物制药年会中,组委会有幸邀请到广州昂科免疫的代理总经理/研发副总裁方显锋博士到现场分享“从原创理论到原创新药:新一代抗CTLA-4抗体药物ONC-392的开发”的经验与思考。点击文末左下方阅读原文,获取大会报名通道!

大会联系方式:

电话: 86  13816031174

邮箱:marketing@truesaw.com

方显锋

广州昂科免疫,代理总经理/研发副总裁

2005-2010年师从刘阳教授和唐捷教授在中科院生物物理所从事CD24与肿瘤免疫的研究,博士毕业后先后在美国希望城贝克曼研究所(BRI,City of Hope,USA)和清华大学医学院免疫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科研工作,主要从事T细胞发育与功能研究。2017年加入上市生物制药企业从事产品开发工作,2018年参与昂科免疫在中国的研发总部广州昂科免疫的创建并主导ONC-392的临床前开发工作和ONC-392在中国临床申报、临床试验工作。

方博士好,首先向您贺喜,昂科免疫旗下首款新型、新一代抗CTLA-4抗体ONC-392获得了美国FDA批准临床。也想请您为大家介绍一下这款抗体药物,可以吗?

方博士

首先非常感谢您们对我们公司的关注,我们公司开发的新一代靶向CTLA-4的单抗ONC-392于2019年12月19日获得美国FDA的临床试验批件。这个项目其实也是一个有很长历史的项目,早在2000年左右的时候我们这个抗体就已经做出来了,当时我们就是在人CTLA-4基因敲入的小鼠体内进行筛选得到一株抗体,它拥有良好的抗肿瘤效应和较小的自免病样副作用(Kenneth D. Lute et al. Blood 2005;106:3127-3133)。

但是在05年左右的时候我们公司创始人刘阳教授就了解到Ipilimumab已经进入临床了,于是就停止了项目的开发。直到Ipilimumab上市前,刘阳教授看了Ipilimumab的临床试验数据后发现Ipilimumab有比较严重的安全性问题,远远不及预期,因为我们自己的抗体是在体内进行筛选的具有良好功能活性和良好安全性的抗体,当时我们应该是全球第一家利用人源小鼠进行抗体筛选的公司,当然现在大家都用这种方法进行筛选。刘阳教授认为我们自己的抗体的安全性应该会比Ipilimumab更好,于是我们就又开始对这个抗体进行开发。这个项目临床前开发工作应该是始于2018年初,我们委托了药明生物进行药学研究和生产,委托昭衍新药进行毒理安评研究,在去年顺利获得美国FDA的临床试验批件,因为两国注册法规差异,我们在中国已经提交了沟通交流申请,预计在今年1季度会完成注册申报工作。

聊到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最早上市的ICI药物Ipilimumab(Yervoy)。数据统计表明,Ipilimumab引起的免疫相关不良事件出现多达60%的患者,而后续的研究也证明了大剂量和长时间的抗CTLA-4单抗治疗与严重的irAEs密切相关。也想问您,ONC-392是如何解决免疫治疗相关的副作用呢?

方博士

是的,Ipilimumab现在在临床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安全性问题,因为它有比较严重的副反应,因此患者最多只能经受四次给药,另一方面,受限于安全性,临床使用剂量估计也不是最有效的剂量。而PD1抗体类药物则可以用药2年以上,这也是PD1类药物为什么比Ipilimumab成功的原因之一吧。

根据诺贝尔奖获得者Alison的说法,靶向CTLA-4免疫治疗药物的作用机制是解除了CTLA-4这一重要检查点分子对免疫系统的免疫限制来发挥其抗肿瘤效应,也就是说我们需要阻断CTLA-4的生理功能来发挥免疫治疗效应。我们知道CTLA-4分子对外周免疫耐受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分子,CTLA-4基因敲除小鼠一般会在4-6周因为严重的自免病死亡,在人类,CTLA-4两个等位基因只要有一个等位基因发生突变就会发送严重自免病。因此CTLA-4的正常生理功能非常重要,刘阳教授自他从现代免疫学奠基人之一的查尔斯janway实验室做完博士后独立后就开始研究CTLA-4分子,他认为Alison的理论值得商榷,因此他就对Ipilimumab临床应用中的癌症免疫和免疫治疗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的机理开展了深入研究,他的实验室建立了一个小鼠模型,这个模型可以完美的重现Ipilimumab在临床应用过程中的各种免疫治疗相关不良反应

经过大量的研究他发现,Ipilimumab的癌症免疫治疗效应主要依赖于清除肿瘤微环境中的Treg细胞而产生,而免疫治疗相关副反应则是由于Ipilimumab将细胞表面的CTLA-4分子带到溶酶体降解,形成类似敲除CTLA-4造成CTLA-4功能缺失导致免疫耐受被打破,因此产生严重的免疫治疗相关不良反应,这一研究成果将癌症免疫治疗和免疫治疗相关副反应这一原来捆绑在一起的概念拆开了,这对开发更安全更有效的免疫治疗药物有重要的意义(图1)。

也正是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开发出了更高效、更安全的ONC-392,我们的ONC-392因为不降解CTLA-4分子,因此不会引起免疫治疗相关不良反应,同时我们改造后的抗体具备更强的ADCC效应,我们改造后的抗体ADCC功能比伊匹单抗要强很多(图2),可以更高效的清除Treg细胞,因此具备更强的抗肿瘤活性。关于这个项目刘阳教授和郑盼教授自2018年起发表了多篇论文介绍其作用机理并获得广泛关注(小编按:PMID:31267017,PMID:30497614,PMID:29713453,PMID:29472691,PMID:29463898),2019年《cell research》的第八届赛诺菲杰出论文奖也授予给两位教授的两篇相关论文。在这些大量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刘阳、郑盼教授提出了保留免疫检查点,开发更高效更安全的免疫治疗药物的理论(小编按:PMID:31836191)。

图1:避免CTLA-4分子溶酶体降解开发更高效、更安全的免疫治疗药物(cell research,2019)

图2

同样作为免疫检验点抑制剂,PD-1/PD-L1的研究热度明显高于CTLA-4抗体,大家对PD-1/PD-L1也更为熟悉,想请方博士您将PD-1/PD-L1和CTLA-4抗体做一个对比介绍。

方博士

大家更熟悉PD1/PDL1类抗体药物最主要的原因是它们在临床实践过程中的疗效更好安全性也比CTLA-4抗体药物好,阻断PD1功能产生的副作用明显要小。这个也很好理解,PD1基因敲除小鼠就不会像CTLA-4基因敲除小鼠那样在4-6周内死亡,但是一样会发生自免病。临床上,PD1类抗体药物展现良好的临床效果,所以在适应症的扩展方面也是不断的攻城拔寨。

同时,由于CTLA-4抗体副作用的大的原因,临床上还会减少它的剂量,这样就会产生一个问题——使用的剂量达不到有效剂量,随之而来的就是临床疗效不佳的问题。也是因为这样,CTLA-4在临床上就不那么成功,所以大家就更关注PD-1/PD-L1。

而关于这个问题,在小鼠身上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刘阳教授认为,在动物模型里面CTLA-4的疗效要远远高于PD-1/PD-L1,所以他觉得CTLA-4这个靶点的潜能是没有被发掘出来的,于是他就去做了深入的研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一个差异,他在2018-2019年连续发表的三篇文章里做了阐述,前面也提到了这些内容。

基于这些机制的研究基础之上,我们开发出的ONC-392有这样两个特性,一个是疗效更好。因为我们要清除调节性T细胞,而它往往是依赖于ADCC效应的,所以我们对ONC-392的第1个重大改造是把它的ADCC的功效增强了,我们跟ipilimumab比, ADCC效应比ipilimumab要高两三倍,所以我们疗效会更好

另一个就是更安全。前面提到的CTLA-4免疫治疗相关的副作用,就是ipilimumab和CTLA-4分子结合之后,ipilimumab把CTLA-4这个分子从膜表面送到了包内的溶酶体进行降解了,这样就会出现严重的副反应。而ONC-392分子具备PH敏感性,它跟CTLA-4分子结合之后,它就进入到内吞小体,从内吞体到溶酶体过程中,囊泡的PH值在不断下降的。当PH值小于6的时候ONC-392就会和CTLA-4分离,这样CTLA-4就不会被送到溶酶体降解从而重新循环到膜表面。

也就是说,ONC-392分子不会把CTLA-4分子降解掉,同时还会维持更高的抗体浓度。在肿瘤微环境里面,Treg细胞表面是大量表达CTLA-4分子的,而ONC-392是ADCC增强型的,它与Treg细胞结合之后就会借助ADCC效应,把这一层Treg细胞更高效地清除掉。我们的研究表明,ipilimumab也可以把Treg细胞清除掉,但清除效率比我们低很多,比如说ONC-392在24小时之内就可以把肿瘤微环境里面的Treg细胞清除掉,但是ipilimumab需要花96个小时,这是我们的一些研究数据。

具体对比到PD-1/PD-L1,我前面提到了在小鼠身上PD-1/PD-L1不会造成致死性的效应,所以在临床上也取得较大的成功,而未来它还会在更多的适应症上取得临床效果,我认为PD-1/PD-L1在未来会有更广阔的领用空间。我们的CTLA-4抗体如果在临床上验证了高效低毒的话,也可以与PD-1/PD-L1达到一个齐平的效果。

目前,抗CTLA-4抗体和抗PD-1抗体联合使用是一个很热门的研究方向,并且已经有了这方面的临床研究。也想问一下方博士,您是如何看到抗CTLA-4抗体和抗PD-1抗体联合使用呢,从作用机制上来看是否可以实现强强联合,为免疫治疗带来新的进展和突破呢?

方博士

其实两者的联用已经取得非常不错的疗效,比如在黑色素瘤两者联用可以把黑色素瘤的5年生存期从单药的20-30%提高到惊人的接近60%,这就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将恶性肿瘤变为慢性病的这一目标,但是我们也看到了两者联用的严重副作用也大幅度提高这一残酷现实。因此怎样发挥两种联用最大效益仍有很大的挑战。

前面讲到刘阳教授提出了保护免疫节点开发更高效更安全的免疫治疗药物的观点,而2018年PD1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华人科学家陈列平教授也在知名期刊《cell》上撰文提出相同观点即要实现免疫正常化来进行免疫治疗。刘阳教授认为我们在保护CTLA-4正常生理功能的基础上可以开发出高效安全的ONC-392,同样我们也可以尝试在保留PD1正常生理功能的基础上开发更好的PD1抑制剂内药物,这样两者联用时将会实现疗效叠加的同时而不产生严重不良反应,让肿瘤患者更好的受益,事实上我们现在也正在开发保留PD1正常生理功能的PD1类免疫治疗药物,期待在不久的将来会面世

我们知道,新药申报一直是个难题,有的项目甚至申报6年无果。最后想请方博士您分享一下在临床申报上面的经验和心得。

方博士

其实在临床申报上我的经验也不是特别多。但有一点想跟大家分享的是,每一个创新药都应该基于一个比较扎实的科学研究基础之上的。比如我们昂科免疫的所有产品管线,都是基于创始人刘阳教授和郑盼教授接近30年的科学基础研究的,有了充足的机制研究和反复论证成药性之后,才可以把它快速的推进至临床前开发。

在临床前开发这方面,我们国内是具有很大优势的,因为我们有非常好的技术服务机构。比如我们的合作伙伴,药明生物和昭衍都很高效,而且合规性质量也非常高。完成每一款新药所必须的各项研究工作才是关键问题,把工作做扎实了,申报基本上是水到渠成的一个事情。

昂科免疫初创团队合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