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常做这件事,能帮你解决90%的工作、生活、教育问题

 hercules028 2020-01-18
可能有人要问:水湄物语是谁?

她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也是一位资深理财达人。

她是三个孩子的妈妈,也是三家公司的经营者;

她不仅将自己的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条,更帮助众多曾处于困境的宝妈们走向财务自由。

爱情、家庭、事业,普通人眼里难以兼顾的三项,在她这里却统统轻松斩获。

△ 水湄物语的幸福一家人

如果你正巧为如何合理配置有限的家庭资产而焦头烂额;

如果你还在为自己收入太低担心未来养老而烦恼不安;

如果你依旧为如何在家庭和事业间寻求平衡而迷茫困惑。

不妨一起来听听她的日常故事吧。


大家觉得最有用的一条“方法论”

嗯呐,我又做标题党了,没办法呀,小熊偷懒不更新周一的公号,非要我写,而我写的要是点击数不如他高,他会耀武扬威好多天。

真的,我家生存状态之恶劣,你们想象不到啊!

从头说起吧, 我有一个小小管理会的群,就是每天早上会给少数几个我分管部门的同事,聊聊管理的小知识。

最近复盘了一次,我问他们:“参加了快两个月的小小管理会,觉得最有用的一条是什么? ”

大部分人都写了这个,说水湄姐你告诉我们:

  • 不要一看到现象就直接上手段,而要看看这个现象背后是什么逻辑,提炼出抽象的、共性的底层逻辑来,或者是我们想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然后再看看有什么手段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的。这样迫使我们不要一个一个解决问题,而是找到方法,批量性地解决问题。

现象—— 逻辑(目的)—— 方法,是一个完整的方法论,很多人很容易忽略中间的那一步。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来说。

比如,你早上9点要到公司参加一个很重要的会议,但你发现闹钟没有响,起床晚了,然后你很着急,就不赶地铁了,直接打了个车,没想到是周一早上,车子特别堵,比坐地铁用了更长的时间才到达公司,完美地错过了会议。

这个当中,现象是,你起床晚了;方法是,打车;很多人忽略了中间的那一步,目的是什么?

其实你的目的并不是达到公司,你的目的是参与这个会议,当你停下来想一想这个目的,你就会发现打车去公司其实并不是达成参与会议必须的手段。 


为了参与会议,你可以采取的手段有很多种,例如:

  1. 采用更快的交通方式准时到达公司,比如打车;
  2. 远程参与会议,这样的话,可能在家视频也是一种方式;
  3. 假设会议当时不需要决策,可以派同事去参与会议……  

你看,不要太着急采取手段,而要停下来问问自己:“这件事背后隐藏的逻辑是什么?”

然后再问问自己:“我想到的这个手段,是不是唯一解决这个逻辑(这个目的)的办法,还有没有什么其它的办法呢? ”


找到底层逻辑

出现这个现象的原因,是因为大部分人的思考是基于感性的,或者仅仅是基于个人经验的,是比较个性化的。

其实这些事的背后是有逻辑支撑的,但是大部分人不能停下来,找到自己理性的逻辑,而是直接基于经验就开始进行判断。 

你可以看看以下这个场景——

  • 同事:老板,客户投诉应该怎么处理啊?
  • 管理者:应该这么干,巴拉巴拉。 
(这里,客户投诉怎么处理是现象,管理者直接给了解决方法,对不对,不知道,因为不知道真正的原因)

合理的做法应该是:停下来,想一想为什么同事会提出这个问题? 

  1. 是对业务流程不熟悉么?那可能需要再告知一下标准流程。
  2. 是沟通能力不行么?那可能需要加强一下培训。 
  3. 还是最近压力太大了,纯粹借着这个问题跟上级诉诉苦,撒撒娇?那样的话就需要跟他吃个饭,谈谈心了。

这是老板这个管理者找到了三个不同的底层逻辑,并采取三种不同的方法。


同时,基于对这件事的认知,可以批量处理问题:

  1. 这位同事对业务流程不熟悉,是不是所有的同事都有这个问题?怎么解决?
  2. 这位同事沟通能力不行,是不是所有的同事都有这个问题?怎么解决?
  3. 这位同事压力太大了,是不是所有同事都有这个问题?怎能解决?

这样,管理者就可以防患于未然,批量解决大量的管理性问题了。  

再说一个场景,可能家长们都很熟悉—— 

孩子:妈妈,6+8等于几啊?
家长:怎么这么笨啊,老师不是讲过么?6+8=14啊! 

再教两百遍,可能孩子也不会学会啊。 

这个时候,家长可能需要停下来分析一下,孩子不会这个算术的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

  1. 可能是因为不会凑十法(别问我为什么会知道),那需要把二十以内加减的基本原理跟孩子再说明一次。
  2. 可能是缺乏学习的动力,毕竟,反正妈妈都会给答案。
  3. 也可能单纯就是肚子饿了,血糖水平太低,没有精力算了。 

总而言之,任何一个你找到的底层逻辑,都有配套的解决方法。但你首选需要做的,就是找到这个现象的底层逻辑。 

经常停下来,问问自己:
  1. 这个现象的底层逻辑到底是什么?
  2. 我到底是为了什么目的做这件事?
  3. 然后再想想有没有多样性的配套的方案,是一个人应对复杂性社会的有效方法。 

生活中基本上90%的问题,都可以依赖这种理性的逻辑分析予以解决(当然,怎么找到底层逻辑,以及怎么找到配套的方法,可能是另外一个很大的命题)。 

为什么要这样做?

因为,这个世界已经变化太快了!

我周末参加一个活动,听到一个医学院的教授吐槽说,现在根本没有办法写教材。

因为,80年代以前,医学理论迭代的周期是30年,后来,慢慢变成了20年、10年;而这些年来,医学理论迭代的周期已经变成了2-3年。

也就是说,当你编写好教材,经过相关部门审核后,这个教材已经过时了,即所谓“你教的,基本都是错的!” 

知识迭代已经太快,所以,个人累积经验和知识已经没有什么用了。 

  • 而有用的应该是找到底层逻辑,进行分析(这种抽象化的总结能力,目前的人工智能技术还很难具备),并作出相应的决策。 

这才是我们应对这个复杂,多变的世界的有效手段。

PS:以上问题比较适用的是需要理性的场景,比如工作、重大生活决策,和严肃的教育问题。如果只是想放松放松找个电影,就不必这么麻烦了,毕竟,因为有了直觉和感性,我们才是人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