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代十国的历史为什么很少人提?

 宏罗观史 2020-01-18

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一段大分裂时期,在这一时期,朝代与国家之间更迭的速度为世罕见,在短短50多年的时间里,在一批骄兵悍将各自为阵的为所欲为中,中原一带相继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又建立了以吴国、南唐、吴越、闽、南汉、前蜀、后蜀、楚、南平和北方的北汉为代表的十个政权(实际还不止十个)。其中错综复杂的演变史,各朝内外的混战不止,并不是每个人都愿意作为茶余饭后的津津乐道。细究其因,实际和三大历史极致之 “乱”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五代十国地图

政权更迭的“频繁”之乱:大分裂的“五代十国”时代 朝代与王国的更迭速度快如孩童“过家家”

在中国历史上,“五代十国”的概念是对中国古代历史上五代(907年—960年)与十国(902年—979年)的合称。代表性事件是从唐朝灭亡开始直至宋朝建立为止,也可以定义到宋朝统一十国剩余政权为止。

先看:五代之乱纲

“五代”,从朱温灭唐的907年开始,到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北宋的960年为止,短短的五十四年时间,中原先后出现了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史称后梁(907—923)、后唐(923年—936年)、后晋(936年—947年)、后汉(947——950)、后周(951年—960年)。

回望历史,在这五个朝代中,维持时间最长的是后梁,仅仅只有十七年。其次是后唐十四年;后晋十一年;后周九年;后汉四年。而且,即使在一朝之内,由权位之争造成的帝王更替频率更加超乎寻常。

朱温灭唐

以五代中政权存在时间相较长的后梁为例,太祖朱温登上皇位只有五年,就被次子朱友珪弑父篡位,而朱友硅上台不久,又被弟弟朱友贞以“仗义讨贼“的名义逼杀。再如后唐庄宗李存勖从建立后唐的923年开始到926年,也就前后四年的时间,便被魏州发动叛乱的骄兵杀害。后唐明宗李嗣源继位,长兴四年(933年)李嗣源的儿子秦王李从荣企图谋权篡位未果后反被处死。同年十一月,李嗣源病逝。其弟五子李从厚继位,也仅有一年,又被明宗养子李从珂所夺。

由此可见,在这五代之中,除了朝代更换的频繁,各朝之内,帝位的异常变动之频频也是旷古难有。尤其是,频频的政局动荡、兵戎相见,给百姓生活和民生发展带来极大痛苦。

又见:十国之弊政

再说“十国”,几乎与中原一带的“五代”同一时期存在,在南方又相继出现了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即荆南)九个较小的割据政权,另外再加上北方的北汉,总共十个,史称“十国”。这十个政权,大多数名义上臣服于“五代”,而实际上在政治上都是独立的。相较中原的“五代”,“十国”在时间上一般较五代各朝长,但他们的主要问题却在于领袖名号、称帝、称王并不统一,官职时常废置不常,制度比较混乱,于是,说是以“国”自居,实际终究也难以像个真正的国家。同时,在一国之内,也如五代一般,政权的内斗也是相当激烈,几弑其君现象同样不能免除。

十国之弊政

因此,五代十国的问题,除了朝代和国家更替频频的短暂外,还有对待君主毫无节义的不伦不礼,随意逆违父子兄弟友恭之道,又人人将之视为朝代和国家的常态,这对人类历史文明发展而言,此类泛滥的行为,绝对算得上社会风气的严重弊病。

政权更迭的“武夫”之乱:失却正义的“造反” “五代十国”改朝换代方式皆由骄兵悍将功高震主“弑君”夺位所为

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最不遵循礼制,上下颠倒,穷兵黩武的混乱时期。在这一时期,朝代政权更迭的“目的”,与以往迫于社会环境的民不聊生,以救万民于水火为己任而进行的仁德攻伐所不同的是,他们都是各藩镇割据势力之间,出于各自私欲膨胀窥视皇权的“武夫行为”。

正常朝代的政权更迭遵循“得人心者得天下”,而在五代十国则是如《旧五代史·安重荣传》记载的那样:

“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宁有种耶。”

他们之中,普遍文化素质不高、不重视礼乐,崇尚武力,轻视文人。不受儒家封建伦理的束缚,不相信君权神授的观念,只相信武力可以征服一切。于是朝代的更迭和政权的轮换,在一批骄兵悍将的手里,寻常的如同家常便饭。用《旧五代史·史弘肇传》记载的话描述就是:

“安朝廷,定祸乱,直需长枪大剑,至如毛锥子,焉足用哉。”

五代十国这一混乱局面,直接导致中原地区的经济因长期混战而难以复苏,人民生活因饱受战乱,屡遭兵役、劳役、徭役,甚至天灾等烦扰而困不堪言。

“陈桥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

对于五代十国频繁上演的政权旁落于功高震主的骄兵悍将手中的主流模式这一行为,在历朝历代,乃至后世是任何帝王都不希望提倡和发生的。而尤其是宋朝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他的上台也正是通过这种方式,于960年,后周诸将发动“陈桥兵变”令其“黄袍加身”,从后周孤儿寡母手中获得。之后,宋太祖为了防止这一历史现象的反复重演,就有了之后的“杯酒释兵权”,才使得这一模式得以谢幕。当然,对于宋太祖赵匡胤后来的意外身亡是不是也是亡于“五代十国”余风的朝内宫斗,已经成为一大历史悬案,为众多史学家题解而至今未有靠谱答案。

政权更迭的“他祸”之乱:“儿皇帝”契丹称臣割让燕云十六州之失 定难军与静海军的独立与脱离 都是历史不愿提及的痛

契丹入侵中原

当然,关于一些少数民族牵扯进中原权力之争,还有由频频战乱和权力之争导致的国土的流失等……也都是后世之人以此为耻而不愿被揭老祖宗伤疤的。如:

历史上的“儿皇帝”,沙陀人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引契丹势力南下对抗中原。

定难军(后来的西夏)独立。

静海军(交趾,后来的越南)从此脱离中央统治。

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

结语:

自古家丑不愿外扬,综上来看,也许是五代十国对人类历史带动的积极意义太少,甚至多提难有裨益,能提炼出的可借鉴的精华部分味同嚼蜡,尤其是它政权更迭的频繁之乱,与武夫之乱,他祸之乱等的多重因素,都构成了后世之人不愿意多提及五代十国这一历史时期的主要因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